干部人才

当前位置:首页  > 衡山党建网 > 干部人才

简报第11期

发布时间:2013-09-09 来源:

 

干部转作风         旱魔煞虎威

——衡山县“千名干部下基层抗旱救灾”彰显党员干部先锋形象

 

    当我县934平方公里、43万群众、25万亩耕地和几十万头牲畜遭遇罕见特大旱灾时,严峻的旱情烘烤着广大群众的心血,也揪扯着全县党员干部的心!82日,县委召开常委扩大会议再次紧急部署抗旱救灾工作,决定启动“千名干部下基层抗旱救灾”活动。85日,安排下乡的党员干部火速奔赴全县340个村(社区),严格按照县委“三清楚三到位三确保”要求,强化执政为民意识,坚守抗旱救灾一线,彰显了责任先担、火线先上、灾害先挡、苦活先干、困难先帮、用水先让的先锋形象。这是全县党员干部进一步转变作风的重要体现,也是党的群众路线教育的生动实践。

  

一、了解旱情灾情听民声。哪里最艰苦,哪里最需要,哪里就有党员干部的身影。为及时掌握第一手资料,县四大家领导率先垂范,分头联系乡镇,深入基层解决具体问题,并要求党员干部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积极参与抗旱救灾工作。高温酷暑天气下,下乡党员干部身体力行,遍访灾情,排忧解难。岭坡乡地势高,非我县两大水库灌区,当地村民往年主要从山脚溪流取水灌溉,今年久旱无雨、溪流干涸,乡机关干部和后盾单位工作队员挨家挨户了解村民取水、用水情况,主动为群众解难题;83日下午,工作队员走访时发现,新桥水库左干渠12公里处(朝阳段)渠道右边内侧发生崩塌和渠堤开裂,有随时垮塌的危险,工作队员果断处置,采取有效措施,保障了灌区1.5万亩农田用水;房产局驻永和乡双港村工作队员了解到该村抽水电压不够、村民盼望电改的情况后,快速反应,及时与电力部门衔接,解决了群众最关心的问题。全县党员干部在下乡抗旱救灾过程中,始终把爱民、亲民、为民、便民作为坚守不变的底线和本色,严格自律,于实际工作中打造过硬作风,做到了“只帮忙,不添乱”。

 

二、化解矛盾纠纷顺民心。广大党员干部深入基层排查纠纷隐患,及时化解涉水矛盾,确保了群众生产生活有序、大局稳定,为全县抗旱救灾工作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作为九观桥、新桥水库两大库区所在地,店门镇、新桥镇按照县防指优先保障群众生活用水和农田灌溉用水的要求,县、乡、村、组干部通力协作,合理调度水源,认真做好群众思想工作,积极让水给兄弟乡镇、村、组,及时化解用水矛盾纠纷,群众情绪稳定。抗旱救灾期间,由于广大党员干部工作得力,全县没有因争水引发大的群体性事件;福田铺乡云岭村一位村民因自家高岸田没能分到水源,欲阻止村道硬化工程施工,现场气氛紧张,联点的统战部工作队员了解情况后,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做好思想工作,平息了冲突,化解了矛盾;矿管办工作队员针对江东乡白山村无水可灌的情况,多方联系协调,到龙溪等3个村走家串户做思想工作,借水救急;广播电视台工作队员在长青乡五访上访户,讲政策、点迷津,使该上访户放弃上访打算,积极面对灾情。

 

三、争办实事好事暖民心。党员干部时刻将群众利益牢记于心,争办实事、好事。长青乡处于新桥水库尾灌区,旱情严重,乡党委、政府组织乡、村干部轮班到干渠值守,并想方设法寻找水源,在延兴、荆洲段河道炸石疏河引水,缓解旱情;萱洲镇、贺家乡、永和乡、长江镇利用毗邻湘江的地理优势,实施“多级提水”工程,乡村党员干部组织群众提水筑坝,仅长江镇就保障了近6000亩水稻田用水;开云镇联系辖区内多家企业调整生产时间,减少生产用水量,优先保障农田灌溉用水需求;东湖、白果、马迹等乡镇集中购置设备,积极到矿井、矿洞寻找水源,帮助群众抽水抗旱;江东乡架设抗旱电力专线,增设电排5处、大小水泵30余台,确保了晚稻及时播种;面临水库、池塘、溪流基本干涸的情况,在沙泉、福田铺、望峰等乡镇,县、乡工作队员发动群众沿山脚找水源,并采取挖沙、打井等措施,解决了无水可取的问题;农业部门积极开展救灾改种工作,主动提供技术服务,对能够完成晚稻栽培的农田,确保秧苗栽插到位,不宜栽插的,指导改种荞麦、玉米、大豆等作物;粮食局在开展抗旱救灾工作的同时,做好夏粮收购工作,做到了抗旱救灾与夏粮收购工作“两手抓、两不误”;为确保店门镇源添村一间歇性精神病患者人身安全,计生局工作队员主动为该村民灌溉农田;移民局工作队员帮助萱洲镇里石村硬化了22千米水渠,并解决了长江镇5户三峡移民户的饮水困难问题;当永和乡沙头村山林突发大火、10多栋民房受威胁时,宣传部工作队员深入火线,参与灭火工作,并调度消防车、挖机参与救援,民房无一受损。

 

四、勇当模范先锋聚民心。抗旱是阶段性工作,为人民服务却是无止境的。各级党组织响应号召,组建工作队下村抗旱救灾,充分发挥了战斗堡垒作用。广大党员干部扑下身子、沉入一线,心系群众、服务群众,提振了群众抗旱救灾信心,形成了全民抗旱的良好局面。全县各级党组织共成立“党员送水队”15支,“抗旱机具维修队”31支,“用水协调小分队”68支,积极解决抗旱救灾工作中遇到的实际困难。东湖镇石潭村星山组组长汪桂林在水源紧缺的情形下,主动让他人先抽水灌溉农田,发挥了党员模范带头作用;长江镇金门村村干部胡泽林“私车公用”,为九个山区“空巢”老人送水,深得群众好评;白果镇子务江村村支书赵铁庄、福田铺乡中塘村支书曹载球为抗旱救灾工作辛劳奔波,自家水稻却请人收割插种;马迹镇水管站站长彭建彬连续数日坚守一线,在长岭村、牌楼村查看旱情时中暑,被紧急送往医院,当天病情稍有好转,又返回抗旱岗位,次日上午还主动参与支农志愿服务活动。如此等等,在我县这次抗旱救灾一线工作中,随处可见党员干部的模范事迹。

 

五、奉献帮扶捐助感民心。全县各机关事业单位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动员一切力量和资源,以最坚决的态度、最有力的措施、最扎实的作风,保民生、促发展,帮助群众克时艰、渡难关。据县防指初步统计,抗旱期间,全县共投入抗旱资金3900余万元,其中县、乡财政投入860万元,新打抗旱井218口,投入提水设备14620台套旱灾无情人有情。县财政下拨325万元,主要用于支持各乡镇购置抗旱设备、保障抗旱用电等,对打抗旱井的,按50%的标准给予补助,对其它重点应急抗旱工程,由县委、县政府专题研究,特支特办。各后盾单位、广大党员干部、社会各界爱心人士主动联系受旱村组,慷慨解囊,捐款捐物达60余万元。如,县人大在长青乡组织各级人大代表一次就捐款12万元;贯塘乡在县政协等单位的支持下,筹集资金30万元,帮助群众购买设备、修建渠道,确保抗旱救灾取得良好效果;卫生系统各医疗单位成立医疗救助应急分队奔赴一线,并筹集2.5万元救灾款;工商联发动非公经济人士捐款13.5万元;总工会发动各级工会组织和工会会员捐献爱心款2万元,还募集到爱心款11万元……

 

旱灾面前,各级党员干部切实转变工作作风,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帮群众之所盼;广大群众不等不靠,积极开展生产自救;党群齐心,攻坚克难,夺取了抗旱救灾工作的全面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