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党建

当前位置:首页  > 衡山党建网 > 基层党建

村  情

发布时间:2009-07-27 来源:

 ——一个大学生村干部的新农村建设手记

杨新权

 

引  子

    历史像一滩积水,印在地上。历史像一根箭,射向远方。这一年下来,我说着地道的土话,走进了我的中塘村,不设防地扯谈,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心交流,用脑思考,用群众的语言记下了一些事情和村民的生活。

小天地,感受淳朴

“这是一个怎样的人家啊!”隔着数亩田,我们远远地看到了那栋矮小的土砖房,那就是我们此行慰问行动的目的地——五组村民王启义家。在冷火清烟,灯光昏暗的屋子里,我们看到了女主人——陈清明。今年43岁的她,头发已见白丝,赤脚穿着一双土黄色的解放鞋,坐在自家局促的一间小屋里,时不时发出清晰可闻的喘息,低声断断续续地向我们诉说她的不幸。丈夫王启义因患心脏病和肺结核,于前不久一个“没有月亮”的半夜抛下了她们娘三走了,留下的是看病花去的5万元债务,和村卫生室、邻里街坊、亲戚们的欠款。而她自己,也是一身病痛,丧失了劳动能力。大女儿王琴今年21岁了,刚出嫁不久,婆家就在邻村。家里还有一个小女儿王标,也已经17岁。她说:“犁田、插田、收割,都靠亲戚们的帮忙。我现在全靠娘屋人的帮衬过日子。”得知我们的来意之后,这位久经生活考验的母亲显得有些激动:“谢谢你们了,好心的人们啊!你们已经帮我琴妹子把房子搞好了,又是改水改厕,又是穿衣戴帽,我们已经很感激了。两个女儿都大了,只希望她们不要过我这种苦日子。我自己苦点没关系,但不能扯大家的腿。”说完,女主人抬起了头,握着黄书记的手:“干部,我有个想法,这钱,我留下100块,其余的你们去捐给那些四川人。钱,我是需要。但遭了地震的人们比我更需要。你们也知道我这情况,我有心无力,只能这么做了。失去亲人的滋味不好受啊。”

离开王家,回来的路上,大家都很沉默。晚上,我照例拿出了我的日记本。这一年来,我接触到了太多挣扎在温饱边缘的农民朋友。然而,正是这群可爱的人,他们会因为领到了每亩10块钱的受灾补贴而开心一天,他们会因为节日简单的慰问而感激不尽,他们也会因为“科技下乡”、“普法宣传”而奔走相告,锣鼓喧天。

大作为,见证希望

    跳“农门”是我辈求学的梦想。却不想,多年以后走出了象牙塔,我又回到了这块生我育我的土地。而更让我始料未及的是,这些年来,这块土地上发生了太多的变化,我们的农民兄弟们已经哧哧地成长起来了。他们有眼光,有能力,有魄力,活跃在这片肥沃的土地上。正是他们,让我淡忘了繁华的都市,习惯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正是他们,让我开始重新认识眼前的这本“无字书”;也正是他们,托起了新农村建设的希望和明天。

现年47岁的王子孝,胡子拉匝,穿着随意,裂开口子的手指上粘着块黄色的胶布。就这么一个地道农民,却是中塘村老牌的养鸡专业户。“养鸡是个风险活,复杂得很。既要养,又要销。”王子孝起身带着我来到了屋子后背山上的大鸡场。一边逐个给鸡的水箱添水,一边侃侃而谈:“有人号召的时候,养不成。不号召的时候,市场行情最好。”看着我一脸的疑惑,接着说:“你是读书人,应该不难搞懂这个道理。号召养,规模就起来了,鸡就卖不起价了。这就是市场规律,谁也拿不住它。”接下来,这个养鸡专业户说起了他的畅想。今年,他准备联合附近的养殖散户,成立自己的协会组织。以后引进鸡苗和销售成鸡都要通过协会的专人负责,在分析市场的基础上,调整进出的时间。协会控制着养鸡户,分协会与屠宰场协作,屠宰场与市场对接,真正把养殖和销售形成链条,做成产业。站在鸡场的山包上,王子孝环视着他的地盘,粗糙的大手一挥:“商场如战场,要想致富,就要靠自己,靠脑子。”

从鸡场下来,老王紧紧地握着我的手:“你是文化人,以后要多给我支点招。电脑那个东西我不会,我在广东跑生意的时候,老板都兴这个。”我笑了笑,指着远远的村部,那里有村里的远程教育学校:“你随时来,我们一起学!”

汤光斌,19719月出生,白云示范片远近闻名的种粮大户。目前已经成功流转承包土地近千亩,大面积种植优质稻。他带头成立了农机专业合作社,拥有大型的耕整机、收割机、插秧机等现代化农用机械近20台。近期,他还准备斥资百余万,与国内顶尖农业科研中心合作,新建一个现代化稻谷烘干中心。

认识汤光斌是在刚下村不久的一个傍晚。个子不高,一脸敦厚的他,开着自己的“长安之星”,送村里的一个老人来卫生室看病。得知我是新来的大学生之后,他马上饶有兴趣地跟我聊了起来。从交谈中不难看出,他对农村的发展信心满满。他大谈国家形势,谈新农村建设,谈自己的农业合作社理想。土地流转、订单农业、规模效益...,一个个新词从眼前这个黝黑壮实的汉子嘴里迸出来,是那么地自然,那么地顺溜。

    他们,大智大勇。他们,胸怀远大。他们,视野开阔。在信息爆炸的今天,他们能够快速捕捉有效信息帮助自己致富,完全适应了市场经济环境,成为了真正的“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沉下去,历练成事

刚到村的那段时间,恰逢本县的一个农牧公司要来村里选址落户。祖祖辈辈都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人们,听说有企业要来落户,都炸开了锅。只有在电视上才能接触到的征地啊、补偿啊,一下子就发生在自己的身边,大伙都无比兴奋。方案敲定,最终这朵“花”落在了五组的茶山脚下。接下来的承包土地纠纷问题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新形势下出现的新问题。在土地承包范围和承包金分配问题上,村民和承包方出现了矛盾。原本只与单户人家发生的租赁关系,由于承包土地的范围上有争议,引发了一系列的土地权属和承包金分配问题。许多村民围堵承包方,不让他们通行,阻挠他们基础建设工程的动工。群众长时间的围堵极易产生暴力性事件。在这个关键时刻,村两委班子迅速行动,采取各个击破的方针,一方面劝说村民,分头做群众工作,一方面组织党员和群众代表同承包方协商。我跟书记、主任分到了一组,半个月时间里,我们利用吃饭、晚上时间,走访了一家又一家,讲道理,磨破嘴,人家生气我耐心,人家强辞我平静,以诚心换诚心,总算取得了一些进展。最后,在村里德高望重的老王书记和热心的退休老 师汤 老师的帮助下,我们说服了组上的三个主要“钉子户”。经过重新的谈判和签定补充合同,双方最终达成了协议,企业成功落户,村里也恢复了往日的平静。

俯下身去,向实践学习,我们不难发现,真正的英雄在民间,真正的智慧就来自平凡的农民。一次次的历练告诉我,农村不是诗人笔下的田园牧歌,而是真实厚重的生活画卷,画卷中的是一个又一个鲜活实在的人物。唯有真正沉下去,站在群众的立场上考虑问题,才能做好群众工作,为他们办好事办实事。

    

历史是由相信它的人缔造的。

一年的基层实践让我明白,眼前所有的工作都是一个沉淀的过程,沉淀知识,融会贯通;也是一个积累的过程,积累经验,充实人生;更是一个提升的过程,增长才干,日渐成熟。我有理由相信,在不久将来的中国新农村建设的历史书页上,必然留下我们大学生村干部的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