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工作中的“另类”想法和感受
谭顺国
时间真快,一转眼就在 “大学生村官”这个“新鲜”职位上干了快一年了。在这一年里,酸、甜、苦、辣到处都有,少了激情多了沉稳,也许也可以叫油滑,现在就这一年的一些感受来发发牢骚。很多人都说我们待遇很低,并且大部分的人都很消极、挂着羊头卖狗肉,可是我的不满不是因为待遇问题。从衡阳当地的人均工资算起,我们那1000块应该属于中等偏下吧,但绝对不是最低。为什么这么说呢?第一,我们的工资是以社平工资算的,一个刚大学毕业的社会“菜鸟”,第一年就能拿到接近社会的平均工资,这说不上好,但绝对说不上太坏;第二,社会保险问题,相信村官们扪心自问,比在企业上班的朋友们一定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的;第三,工作强度,很多人说服务员的工资都比我们高很多,我说人家那所谓的“高工资”每月的工作0强度我们能跟他们比吗?你说我们是知识分子是脑力劳动,我们手中的工作有几个是有压力的?是需要彻夜通宵熬出文稿的还是需要绩效考核的?都不是。可以这么说我们工作收入的性价比是相当高的。
我不是拍马奉承,我也有太多的不满,我只是觉得好多人不满的地方错了,现在说说我的看法。首先,我的不满不是报酬,而是对我们的错误定位。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到,选聘大学生村官的时候,新闻报道总会在各种理由中重重的点上是中央为了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诚然,现在大学生就业是个社会问题,但村官选聘与之画上等号是完全错误的,约等于都不是,充其量只是顺便可以提供一点点的岗位。来看下面的数据:2008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将达到520万,比2007届增加70多万。看到了吗?中组部选村官是5年10万,每年2万,是每年应届毕业生的零头都不到,这样的制度出来居然被人解读成是解决我们的就业问题,实在可笑。那我还可以说每年的公务员招考、事业单位考试都是为了解决大学生就业呢,人家招的更多。为什么那些考试就是甄选精英、而村官考试就是解决就业?大家明白这个误解对我们的伤害多大吗?为解决就业而来,就会被人认为你是毕业生中没用的那些,但实际上,真正来干大学生村官这个职位的学生,大部分都是可以找到自己理想的工作的。
虽然这样,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希望。我之所以说这是误解,既有数据的支持,也是有现实的支持。大家都知道国务院最近5年的1号文件都是讲“三农”问题的;现实的中国不管怎么高速发展,都绕不开本质上有9亿以上农民的事实。建设全面小康社会乃至现代化社会必须要全社会的共同致富,解决贫富差距的关键就是提高农民收入,提高农民收入就需要建设新农村,建设新农村不能只有理论,只有规划,只有期盼,需要人去干。谁去?当然是我们——一些立志于农村、基层工作的大学生。所以我说选聘大学生村官是解决就业这个是误解,国家一定也必须会推出这个政策,这是国家为将来做的长远的人才培养规划。做过一年村官,我深切地感受到农村工作效率的低下,信息传播的闭塞,人们接受新观念的迟缓,这些都严重制约着农村的发展。虽然现有基层工作者有着丰富的处理实际事务的经验,但是迎合时代的步伐却是那么的力不从心,他们只能跟随,无法创新而去领跑。缺了一些新鲜的元素,这个元素就靠我们带进去,国家看到了,所以推出了这个政策。
再来说第二个不满,那就是因为对政策出台动机的误读。大量乡镇、街道分管组织的领导没有用心的为我们创造条件。他们认为这个政策是上面的任务,是为了解决就业的,所以他就完成上面的任务,给你安排一个“工作”,给你那一刀切的收入,给你……没了。他们没有把这个当作自己的责任——为组织培养适合农村工作的人才的责任。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工作一年,我知道负责任的乡镇、街道领导第一时间就督促大学生入党,第一时间安排村里的职位,积极推荐优秀者去上级单位挂职锻炼,向上级领导推荐人才。我也知道有些地方的大学生村官,工作一年大家一起开会就两次,上岗报道一次,年终总结一次,平时不闻不问,有问题左推右挡,两相对比,情何以堪。
面对这种情况,有些人选择闭门读书,论坛上有些人甚至选择消极怠工,我只想说,这既是对自己不负责任,更是对我们的后来者不负责任。对一个职业的评价,不是靠一个人、两个人完成的,而是靠一批、两批甚至很多批人的努力积累的。我们无法在第一时间获得认可,就更需要自己努力创造了。我可以很自信的说,在计算机化的时代,劳保、医疗、户籍等的处理,创建工作的台帐制作,很多村没了大学生真的干不了,没了我们村里会怨,劳保中心第一个就跳脚。这就是我们创造的,我希望在以后我们通过共同努力能让更多的部门离不开我们,这样谁还会忽视“村官”?
第三个不满,也是很多人的不满,那就是对未来的担忧。我并不介意第一年、第二年低收入、非编制、无职位,但是我们不能接受永远这样,或者说我看不到我有保障有希望能改变。对内看不到希望,所以很多的人选择将来走出去,备考公务员、考证换工作成了主旋律,真有心在基层工作服务人民的同学倒是成了异类。多么可笑,“为人民服务”立于门外,却无法让真有此心的人踏入。
只是可笑,我并不悲伤。基层工作一年,接触了太多的生活在温饱边缘的农民,有些人为1月150元的补助而奔波于村委;有些孩子因了读大学高昂的的费用而徘徊在弃学的边缘;有些人只为雪灾有每亩10元的补助而开心一天。看得多了,聊得多了,纵使铁石心肠也会印在心中。我相信有过基层工作的同志们一定更能体会百姓疾苦,更能为民请命。我曾经跟一位在事业单位工作的朋友聊天,她父母均为公务员,她说她家从奶奶开始就是公仆,自豪无比。我半开玩笑,希望她父母向政府请命,降低房价,减轻百姓负担。她的回答让人痛心,她说她家有两套房子了,男朋友也买了新房,房价高低无所谓了。官不为民,官之为何?我可以很自豪地说,我们村官踏踏实实干上三年,一定比那些从校门直接进政府大门的人更有资格成为“公仆”,他们能做得我们也能做,他们没有的关心百姓疾苦的情怀,而我们有。
发泄不满,然后更要放眼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