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从制度层面落实“群众满意”标准
为适应基层党建工作开放性、群众性的要求,四川省从制度层面落实“群众满意”标准,对县(市、区)委和所属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及成员,就抓本地本单位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党的建设,特别是社会和群众关注度高的工作项目,实行社会评价。评价结果向社会公开,与领导班子成员任用、待遇奖惩挂钩。在去年乡镇换届中,对3794个乡镇领导班子进行了社会评价,占全省乡镇总数86%。此举仅是该省对基层党建工作以“群众满意”标准来衡量的有力举措之一。
“‘群众满意’标准是总结提炼我省基层党建生动实践的理念创新。”四川省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介绍,上世纪90年代以来,四川省在总结提炼实际工作经验过程中,不断升华对基层党建工作的理性认识,逐渐确立了“群众满意”这一核心价值取向。在基层党建工作目标任务上,高度重视维护和实现群众的切身利益,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在农村,把“发展增收”作为基层党建工作的第一任务,改进党组织设置方式和工作模式,分期分批培训村支部书记和乡镇党委书记;在城市,把“服务凝聚群众”作为城市基层党建工作的首要任务,提出并大力实施了以扩大党的组织、工作和凝聚力覆盖面为主要内容的“三覆盖”建设思路,探索建立以社区基层党组织为主导、以服务社区居民为重点的工作机制和服务体系。
在基层党建工作重心上,四川省下功夫帮助群众解决涉及切身利益的现实问题,达到“群众得实惠、党得民心”的实际效果。坚持从帮助群众解决“就业难、看病难、上学难、行路难”等具体问题入手,开展“与党同心、与群众贴心、保持党员先进性”主题实践活动,组织动员全省各级党委(党组)和不同层面不同领域基层党组织联动开展“关爱失地农民”、“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贫困学生助学”、“党群共建社区”和“奉献在岗位服务到基层”等“五大行动”,为基层和群众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近40万件,其中使25.6万失地无业农民纳入低保,21万余名下岗失业人员实现了再就业,2.07万名经济困难的大学新生得以顺利入学。开展“部门帮村、党员帮户”活动,11.8万个机关、企事业单位结对帮扶4.3万个村、38.7万个贫困户。为拓宽党员服务群众的渠道和途径,积极组织开展创建“再就业社区”、“党员示范岗”、党员“设岗定责”活动和党员承诺制。
在基层党建工作方式方法上,四川省拓展和改进群众参与监督的渠道和方式,增强社会的关注度和群众的满意度。抓住扩大党内基层民主建设重要环节,实行社会评价、开放基层党务、扩大全委会权力等“五项联动”措施。借助会议、新闻媒体等,抓好重大工作的宣传发动工作,努力做到各级党组织和党员领导干部都知道、广大党员都知道、广大群众都知道。在先进性教育活动中,组织开展了“千人评风”、“万人问卷”和“交心谈心”等活动,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吸收群众参与,提高了群众的支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