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怀在山里 口碑在乡间
――优秀军转干部林强的人生追求
作为军人,他曾是两次打破四川省田径五项全能纪录和全军十项全能纪录的优秀运动员;
作为军转干部,他曾九次走进麻风村送吃送穿,播洒着真情与关爱,全村的孩子们都亲切地叫他“林爸爸”;
作为普通共产党员,他拼尽全力,多方求援,在偏远贫困的落后山区创办学校,“山上村小”的师生称他为拯救心灵的“活菩萨”;
作为公务员,他是忠实于本职工作,多才多艺、综合素质优秀的“全能处长”。
作为丈夫,他是妻子眼中的一座大山。高山寡言,但很厚重。
……
他就是林强,四川省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主任。他的责任在心中,情怀在山里,口碑在乡间。他是优秀军转干部的代表,他是出色共产党员的模范。
晴朗的七月,我们走进大山,沿着林强的足迹,探寻他的故事,感受一位共产党员的质朴与厚重。
汗洒深山路 情系“麻风村”
深山里的呼唤——“麻风村”第一次传出朗朗的读书声
林强初次听说“麻风村”,是在2003年夏天。当时已经转业到四川省教育厅体育卫生艺术处当处长的林强十分爱好摄影,走遍四川每一个角落的他却因为没有人敢带路而始终无法接近“麻风村”。直到2005年3月,当地一个勇敢者带着他闯入了这个充满神秘和恐怖的地方。
“既然让我遇上了,如果不帮他们,夜里我会睡不安宁,心也一定会绞痛。”
“麻风病”是由麻风杆菌引起的一种慢性接触性传染病,症状是皮肤麻木、毛发脱落、感觉丧失,重者鼻塌眼瞎、手脚畸形、面目狰狞,被称为“世纪瘟疫”。四川省凉山州布拖县是一个彝族群众聚居的高寒山区,从奴隶社会、刀耕火种的生产条件一步进入现代社会。上个世纪六十年代,“麻风病”在这里盛行。政府一直采取各种手段进行救治。1963年,布拖县把全县300多名麻风病人集中在一个三面临山,一面临河的深山沟进行集中康复治疗,从此,阿布洛哈村形成。由于村民都是麻风病患者,村子也被叫做“麻风村”。
“去麻风村的路,是我这辈子走过的最艰险的路。”林强说,“路不到
回成都后,林强立刻开始了他的援助行动。他说,“既然这群困难群众被我遇上了,我就有责任和义务来帮助他们。如果不帮,夜里我会睡不安宁,心也一定会绞痛。”
通过和县教育局负责人的积极争取和反复努力,林强的行动得到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他争取到了从极为紧张的财政经费中专门拨付的20万元。2005年3月,学校终于破土动工。
学校没建起之前,林强还在忙着另外一件事——拓宽那条进山的艰险山路。他自己筹集了2万元钱,将原来半米多宽的山路拓宽到
阿布洛哈村的小学校建成了,村民们将学校命名为“林川小学”。开学那天,林强把自己的三万元稿费加上朋友们的资助,共七万元钱物全部捐给学校,作为运转资金。他还特意还买了四十条红领巾以及“中队长”和“小队长”的袖标,使中国少年先锋队的种子在这里扎下了根。村里的34名孩子第一次走进了课堂,山沟里第一次传出了朗朗的读书声。而在林强来到这里之前,这些孩子们不知道镶着五颗五角星的那块红布是做什么用的,甚至没有听说过世间还有“老师”这回事。
捧出真心,赢得真情———他是“麻风村”老老少少的大亲人
阿聪尔聪是村里一位孤寡老人,无儿无女。林强第一次进村时,看见他穷得连一件衣服也没有,便立刻脱下身上的衣服给老人穿上。林强给他拍了一张照片,老人睁大眼睛,长时间痴痴地望着。那是阿聪老人生平第一次看见自己的模样。
今年四月,林强又去村里。知道阿聪尔聪的视力不好,他还为老人带去了手电筒。可村民们告诉他,老人有一次走夜路,掉下山崖摔死了。林强顿时失声痛哭,大声叫喊着:“他怎么会死呢?他怎么会摔死呢?!我们说好要再见面的啊!”第二天,林强拿着手电筒来到阿聪老人的房前,流着眼泪说:“阿聪大叔,我来晚了,如果早一个月把手电筒带到,你可能就不会摔下山去!我现在把手电筒放在门前,希望用它照亮你在另一个世界的路!”
2006年夏天,村里遭遇旱灾,粮食严重减产。林强用自己的一万多元钱,购买了8500斤大米,征集了1000多册书籍和100多套衣服,做通妻子的工作,把家里的DVD,彩电等带进了村里。一位60多岁的老人来领大米和衣物的时候,拉起林强的手,含着眼泪说:“你就是我的爸爸,妈妈!”村里的年轻人看到电视里外面的世界,问林强这是不是真的?林强揪心地回答:“是真的!以前外面跟这里一样闭塞,正因为有了发展,才成为现在的模样!党和政府一定会帮助你们过上好日子!”
林强无疑已经是这个村里最最重要的客人。村民由于闭塞和自卑,对外界向来具有很强的戒备心理。他们不希望自己被排斥。与其天天暴露在外界的目光中被瞧不起甚至引起恐慌,不如在自己的小山村里足不出户。但林强对于他们来说,绝对是个例外。林强自豪地跟我们说,村里的老老少少都和自己是一家人,甚至比亲人还亲。下山进村的路边崖石上,密密麻麻地刻着许多字。“感谢林伯伯,我们终于能上学了!”这是林川小学学生们写的。“林处长是好干部好领导,我们永远忘不了你!”这是村民们请人写的……“我感到非常不安,要求村民们把字涂掉。其实我做的都是些很平常的事,如果换作你们,也一定会这么做的。”林强说。
每次林强去麻风村,村里都像过节一样热闹:孩子们早早就在村口等候他们的“林爸爸”,见到“林爸爸”之后欢呼雀跃,争先恐后地为他捶腿,揉腰;村民们想杀一头牛(每次都被林强制止了),年轻人还要亲自上山去为林强捉“山野鸡”,据说这是彝族的“最高礼仪”。
一次林强进村,抱起一个最小的孩子,可突然间小孩嚎啕大哭起来。原来,小孩子发现林强头上有了白头发,他一个劲地喊着:“林爸爸,你老了!我不要你老!”为了不让村里的孩子们再伤心,林强之后每次进村前,都要染头发。村民们说,只要林强一走,孩子们没两天就开始念叨,不停地问大人,我的林爸爸怎么还不来?
致力农村体育教育 让锻炼从快乐开始
鹅卵石当铅球——力解“山上村小”的体育教育难题
在体卫艺处工作其间,林强通过对学生体制健康状况的深入分析和研究,提出并在《四川日报》上强烈呼吁:改善学生体制状况,刻不容缓。他选点岳池县,创造总结农村学校开展体育工作的经验。怎样才能让孩子们享受到体育的快乐?林强创造出了一套自己的思路。没有爬杆,他就自费去乡亲那里买竹竿,支撑在学校操场的斜坡上代替爬杆,让孩子们操练攀爬能力;没有垫子,他就自费去乡亲那里买来磷肥编织袋、旧棉絮和稻草制成垫子,让孩子们练习跳高;没有铅球,他就借来扁担、箩筐,从河谷里挑回鹅卵石当铅球,还教孩子们练习投掷……当千名学生齐刷刷地举着装满沙子的矿泉水瓶做广播操时,那种场面比城里的学生穿着校服做广播操壮观和生动的多。
林强几个月在山里风吹日晒,脸被严重晒伤,还流着水。他打趣地说,那时候也是长头发,但没有时间洗,走在乡间小路上,人家都以为我是野人。许多人说:“他哪里像省上的一个处长哦,没有一点架子,就像我们家人一样!”
岳池终于迎来丰硕的成果,1995年,全国农村学校体育教育工作现场会在岳池召开,这里成了全国农村体育教育的先进典型。林强撰写的《论中国西部农村学校体育的发展》经验材料,在“亚太地区学校体育研讨大会”上得到中外专家学者的一致好评。
情动甘孜——林强就是我心中的“活菩萨”
采访的第四天,我们的队伍里多了一位藏族老人。他叫吉嘎,是林强在四川甘孜藏族地区资助过的一所小学校的老师。提起林强,原本安静的他语速立刻快起来,仿佛有说不完的故事。
1989年,林强与两位友人日夜兼程来到甘孜藏族自治州康定县的玉龙西村。他们每天行驶两三百公里,头上包着村民们送的哈达,身上的尘土足有铜钱那么厚。他们此行的目的,就是要看看这里“一师一校”的教育状况,调查这里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进展。吉嘎以为这三位汉人是游客,更不知道他们口中的“省教委”是做什么的。林强说明来意后,吉嘎激动地说:“你是我见到的最大的官了!”
临走,林强把带来的生活用品全部留下,对老人说:“吉嘎老师,您好好干,党和人民不会忘记您的!”
其实,对于林强说还要再来玉龙西,吉嘎老师当时并不抱太大的希望。他知道,来“看看而已”的人太多了。谁愿意天天往这种绝境处跑呢?
2003年,林强真的又来了!已经有十几年没有见面的他们,在相互的对视中,一下就认出了对方。这一次,林强带来的不仅只有生活用品。当他把崭新的足球、篮球、乒乓球等体育器材摆在玉龙西小学的几十个孩子们面前时,他们个个睁大了眼睛,惊讶地看着这些圆圆的、有大有小的东西。吉嘎说,别说孩子们,就连我也没有见过这些体育器材。
看着这些孩子们面对陌生的体育器材,林强并不着急。他对吉嘎说,山里的孩子身体素质都很好,让他们掌握每一个体育项目的要领,并不切合实际。他建议“因地制宜”,让学生们从身边熟悉的一山一木开始利用起,先得到快乐,再锻炼身体。等到林强再去玉龙西村的时候,爬山坡,接力赛,搬石头,都已是孩子们最最喜欢的“体育项目”。林强说,在山里,一节绳索,一根竹杆,甚至一个废旧的拖拉机轮胎,都是孩子们锻炼的好器材。
林强的出现对当时只有25元工资的吉嘎来说是个巨大的鼓舞。他坦言,那个时候自己三心二意,对于留在玉龙西村当一名山村教师并不坚定。但林强三翻五次地到来,不仅在物质上保证了小学校的教育质量,还在精神上给了自己极大的支持。吉嘎说,林强在我心中是“永远的活菩萨”。在林强的推动和努力下,四川省有多个偏远少数民族地区“山上村小”的孩子们体育教育的质量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光吉嘎老师带过的学生中,就有六个走出大山,不仅在省级体育比赛中频频获奖,还走进了更高的学府接受教育。
人生中的每一个角色 他都成功转换
走到哪都是军人 他把人生作为一次高强度的军事多项全能
在部队的时候,林强是体工队的运动员。他那时候只有一个想法:破纪录。当年的田径队教练范东生回忆说,“参加选拔项目中,林强身上表现出了那么一股子拼劲,这也是我们当初留下他的原因。”林强明白,训练成绩上不去,照样走人。不服输的他认定了这条路。训练中,教练规定跑3000米,他要超过5000米;练杠铃,他一次不少于二十个来回。杠铃的重量不断增强,一次练下来累得满头大汗,手发软脚打颤。林强不满于这样的成绩,主动找到教练要求把田径十项全能做为自己的训练项目。这是许多专业运动员都不敢尝试的。根据身体条件,教练给他制定了“量不要求大,强度必须高”的科学训练计划。十项全能中最苦的项目是400米跑,教练要求每一次都跑5组,每次尽70%—80%的力量。每跑一组下来,所有运动员都头晕眼花,甚至呕吐五六次。但林强每一次都尽100%的力量跑,训练完后,还给自己增加两组。苦练出硬功,勤奋出成绩。1979年4月,他以2812分的成绩打破了四川省男子五项全能纪录。1979年5月,他又以6930分的成绩打破了6820分的全军男子十项全能纪录,受到时任军委副主席徐向前元帅的接见。
专业运动员出成绩,至少要八年至十年的时间。但林强从1973年进田径集训队到1979年相继打破两项全能纪录不过短短六年时间,系统的专业训练只有一年多。
谈到自己的部队生活,林强说的最多的就是“部队教会我的第一样东西就是‘三项纪律八大注意’。”
同事:他让我们改变了对“典型”的看法
同事提起林强,多少都有些敬畏。林强这些年在山里进进出出,从来不和同事们提起半个字,只是和志向相投的一干朋友默默无闻地做着那些他认为重要的事情。按他自己的话说,他总是怕“把事情搞大了”。直到有无数的荣誉落到了林强头上的时候,直到岳池县已经成为全国农村体育工作学习典范的时候,直到2000年在四川举办的第六届大学生运动会的录像被寄往国际奥委会当作中国申奥的重要资料的时候,人们才回过头来开始认真地打量这个普通的转业干部。
在单位里,他就是个少言寡语的人。任何事情,都是自己咬着牙默默地努力。他外表粗犷但非常内秀,写得一手好文章;他曾经说话结巴但才思敏捷、思想深刻。同事们都说林强把智趣献给艺术,把热情献给体育,把使命感和责任心献给了教育卫生事业,把勇敢和忠诚献给了军队。是的,他是把一颗真心献给了社会和他深爱的人民。
林强最看重的一段经历就是在部队的锻炼和学习。“是部队没有嫌弃我的出身,教育和培养了我。如果没有部队,我现在可能还在拉架架车。”
转业到地方后,林强又轮岗到四川省语言文字委员会办公室当主任。对于这次的变动,林强直言起初自己是有想法的。当时他找到省教育厅的领导,表示自己一不会说普通话,二害怕做官,三不愿放弃“体育”这个强项。但林强最后还是选择保留意见,他说,就算自己不会说普通话,也可以因此提高一下这个弱项。此后,他坚持不懈地讲普通话,现在已经说得一口流利的普通话。
对于自己现在从事的语言文字工作,林强很客观地说,语言文字工作并不能像“普九工作”那样算做“中心工程”,但也必不可少。和谐社会里少不了语言的沟通。共产党员要带头推广普通话,服务行业要作为窗口宣传普通话,学校更要作为基地抓示范教育。
林强善于组织大型活动。这些年,他已经举办过多次省级公务员、大、中、小学生的普通话比赛,为四川省普通话的推广做出卓越贡献。领导都说,让林强来语委办是正确的决策。
妻子:他是山一样的男人 我没有嫁错
林强的妻子袁文华说起丈夫,第一句就是:“他在家就像个树懒。”袁文华说,别看林强在外面生龙活虎的,回来就窝在那张三人沙发上,儿子都说他懒。其实,他是在外面太累了,回家就动弹不得。“我知道他的心在山里,他的工作也很有道理,所以就不去怪他,不去说他了。”妻子对林强满怀着深情。
“有一件事情,直到最近几天,我才给林强说出来。”袁文华温柔地说道,“20年前,儿子在上幼儿园时,有天突然发高烧,流鼻血,病得很重。他不停地问我,‘妈妈,我是不是要死了?我好怕死。’我听了真是心酸得不行,娃娃太可怜了。”但那时候,林强却出差在外,不在妻子身边。最艰难的时候,袁文华挺过来了,甚至没有对林强提起过这件事。
17日,记者在采访林强时说起这件事,他泪流满面:“我做的只是平凡的小事,而我妻子才真的是很伟大。”这次深情表露,也许是袁文华听丈夫说过的最浪漫的话。
“他喜欢山胜过一切东西,最向往的就是高山。在我心里,林强就是和山融为一体的。高山寡言,但很厚重。我想我没有嫁错。”袁文华说。
林强: 我还是原来的我,不要神话我,不要让我不快乐
面对镜头,林强依然少言寡语。只有当说到他在山里的故事的时候,他才会神气活现。“麻风村的事情只是被我遇到了。谁遇到都会为那里心痛,都会去帮助他们。归根到底,是麻风村净化了我的心灵。”当时为帮助麻风村修山路,建学校,林强并没有想到因为自己是党员才那么做,“那样做有为党做秀的嫌疑!”他说,“走在山里,和村民们在一起,你能感到那是一种道德力量的回归,能让他们穿上衣服,吃到大米,让他们这辈子第一次在相片里看见自己的模样,学到知识,了解外面的世界,直至产生走出大山的壮志,是我觉得最最快乐的事情!”
就在几天前,林强还因为自己在事迹报告会上的发言稿和领导争得面红耳赤。“我就是不想要爬高(拔高,四川方言)!”林强斩钉截铁。他自己往讲话稿中加了很多内容,并且坚决不试讲。他说,非要我试讲,我就生病,你们找人代我念吧!很多与他共事过的人都说:“林强彻底颠覆了我印象中‘典型’的概念。”
而现在,林强在几天之间成了万众瞩目的明星,全教育厅的人,全省的人,全国的人都把他当做了学习的对象。面对荣誉,林强声音高了:“荣誉它唯一能代表的东西就是过去!我希望我喜欢做的事情,要做的事情不会因为有这个‘先进’的光环有所改变,希望媒体能让我保持我原有的快乐!”不经意间,我们常常听到林强惴惴不安自言自语地说:“搞大了,这个事情搞大了……”
结语
林强是个真男人。他的质朴,他的深沉,他无边的大爱,他真切的性情……无时无刻不在散发着责任的力量。是的,就像他说的那样,自己只是做了良知使然的一点小事情。他把心交给了高山,把爱留在了村庄,把责任付与了一群群无助的学生。在他身上,我们真实地看见了一名优秀共产党员的形象——与基层群众情同手足,竭尽自身的力量为他们带去光明和希望。
林强带给我们的,不仅是一个个鲜活感人的故事,一项项傲人杰出的成绩,他所做的一切蕴涵着极大的人格魅力,这是我们这个时代所该崇尚的高洁灵魂,是我们每一个人应该倾慕和追求的人生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