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家山里的海归村官——衡山县“大学生村官”秦玥飞先进事迹
中学时就是同学们心目中的“偶像”,大学期间每年都获全额奖学金;衡山县唯一一个被评为“湖南省优秀共青团员”的“大学生村官”,衡山县“大学生村官”中唯一一个又最年轻的县人大代表,衡阳市唯一一个(全省共3人)被选入参加中央组织部今年3月份举办的全国“大学生村官”培训班;中央电视台《晚间新闻》、人民日报、新华社和湖南卫视《新闻联播》等栏目对其先进事迹进行采访报道。
他就是毕业于世界一流名校——耶鲁大学,2011年海外归国成为一名“大学生村官”,现为衡山县贺家乡贺家山村村主任助理兼团支部书记,被人们称为“耶鲁哥”的秦玥飞。
立志:胸怀村官实践梦
大学毕业后,与其他同学不同,他没有继续留学深造,放弃了很多可以进世界高企和政府机关工作的机会,毅然选择回国报考“大学生村官”。这一选择确实让人匪夷所思,家人、朋友和同学纷纷表示不解,社会上的种种质疑声也是不绝于耳:他真能沉下身子在农村工作?是炒作还是作秀?是为了积累社会经验还是有其他想法?面对家人反对和社会舆论压力,他没有刻意解释也没有丝毫退却,而是淡然处之,冷静对待,用他自己的话说:“农民是把知识写在大地上的专家,我想在农村这片广阔的天地为农民办些实事,并为此准备了四年,现在我要用未来几年的实际行动告诉大家我为什么来到这里。”市委组织部在分配“大学生村官”时,考虑到他是耶鲁大学毕业的高材生,有意将他分配到离市区较近的村,秦玥飞却婉言拒绝,坚决要求到偏远的村工作,他要彻底地深入农村,彻底地接触农民,彻底地做些实事。
试问,“耶鲁中国学生会主席”、“胸怀理想、脚踏实地、勇于拼搏、充满创造力的好学生”、“耶鲁大学文科学士”,这三个称呼和一个普通的“大学生村官”的距离到底有多远?“耶鲁哥”秦玥飞告诉我们:差的只是一颗心、一双手和脚踏实地的一小步。
行动:跑项争资献公益
自参加工作起,秦玥飞就始终没闲着。为了学校、敬老院、校车安全、水利设施等基础设施建设和公益事业,他自筹路费,四处奔波,向社会各界募集资金数十万元。
针对贺家乡三所中小学校教育教学资源短缺、信息闭塞这一现状,秦玥飞和大学的中国同学一道参与发起了一个致力于乡村信息化教育的公益项目。该项目将项目团队自主设计的符合农村使用条件的平板电脑,以一人一机的形式免费配备给学生
为改善贺家乡敬老院条件,做到孤寡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秦玥飞积极探索和借鉴国际上关爱老人的先进理念,并结合当地实情,提出了“老人之家”建设项目。由于建设资金严重短缺,秦玥飞四方奔走,广募资金,目前,已募集项目资金近50万元。“老人之家”建成后,能容纳近200名常住老人,并有专门人员免费为老人提供生活、卫生、健康、娱乐等方面的服务。同时,“老人之家”还将成为当地老年人的活动及卫生中心,让不愿意离家居住的留守老人也能够享受到相应服务。
为解决农村小孩读书路途遥远、交通不便等问题,秦玥飞积极为该乡的学生争取农村校车建设项目。他主动协调相关部门,拟为贺家的农村学校配备两辆专用校车,积极贯彻实行国务院出台的《校车安全管理条例》,并按照其要求为贺家乡建设一套科学、完善、安全、有可持续性的校车管理体系,服务贺家乡农村学生。目前,该项目正在积极落实当中,是秦玥飞在当选县人大代表后的重点工作项目之一,希望通过初期试点和项目评估,逐渐将经验推广至衡山县其他乡镇。
情怀:殚精竭虑只为民
秦玥飞把农村建设需要作为工作的出发点,为了农村公益事业日夜奔走各方,从不计个人得失,始终把当地百姓需要放在第一位。只要村民哪里有困难,秦玥飞的身影就会出现在哪里。初到贺家山村时,因村里老街有一段路尚未硬化、街道两旁没有排水沟、村道两旁尚未安装路灯等,给村民的出行、生活带来极其不便,他东奔西走,四处筹资,多方协调,争取到建设资金。昔日晚上黑乎乎的贺家山村村道,如今变成亮堂堂的便民之路,而老街也越来越热闹,呈现一片和谐繁荣的景象。看着村民脸上洋溢的笑容,秦玥飞乐在心里。针对贺家山村水利设施比较落后的现状,秦玥飞与乡、村干部共商共议,广泛听取村民意见和建议,制订出台了一份硬化蓄水塘和灌溉渠道的方案,并自费为村民募集资金 15万元。目前,3条灌溉渠道、1口灌溉水塘和1口灌溉用堰的工程已经完工,为村民抗旱、排涝和耕作提供了巨大便利,得到了村民的高度赞扬。
在这世事喧哗、物欲横流的年代,他的行为可谓“特立独行”,有一次,他骑着自行车走村串户不小心摔成骨折,那段时日,他绑着绷带忍着伤痛还参与村农田灌溉工程的施工,有人问他究竟为了什么?他只是淡淡一笑说:“我出身在一个普通工人家庭,本身也是一个普通人,因为从小到大学习还算努力,又有国家的精心培养和社会赋予的机遇,才有机会远赴重洋,开拓一些视野,学习一点知识。我一直想学成之后,能有机会深入了解我国最普通民众的生活实际,了解他们改善生活的需要,并且尽我所学、力我所能,为乡亲们实实在在地做一些事情。”朴实的话语折射出一颗赤诚之心。生活中的他低调谦虚,朴实无华,村民们对这个穿解放鞋走在村道上的村官赞不绝口。当有新闻媒体主动登门拜访时,他委婉拒绝,就连上级组织部门为他在大会上的交流汇报安排宣传报道的时候,他还是选择了拒绝。在他认定的执着奉献的道路上,在他的内心深处,有的只是一颗安定的永远不变的为民之心。他坚信行胜于言,只有脚踏实地的为百姓作出实实在在的事情,才是自己快乐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