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非遗项目:衡山皮影曾是老衡山的最爱
衡山皮影戏有着浓浓的乡土气息,演唱内容大抵是对王侯将相、才子佳人的戏说,有比较固定的成套剧目,既源于对古典戏曲的继承,又有对民歌、时令小调的广泛吸收,曾是衡山县、衡东县、南岳区一带广受欢迎的民间娱乐方式。目前,该项目的省级传承人是王冬林、欧阳新年。
曾经风靡于乡村
老一辈衡山人总是能津津乐道于皮影戏里的故事,然后又向晚辈们言说,仿佛从皮影戏里就能看透历史和人生。
小时候对于皮影戏的记忆,一盏煤油灯,两张八仙桌,架上两块门板,几根细竹竿在门板上支起一个架子,挂一块白布,这就是皮影戏的舞台。老艺人将两个沉沉的大箱子抬上舞台,主人备一壶开水,放到台子上,老艺人打开箱子,小心翼翼地取出皮影,摆出一副生人勿近的面孔。
几声锣响,老艺人将皮影支到白布上,皮影戏便“咿咿呀呀”、“哐哐锵锵”地唱开了,什么关羽、张飞和曹操军队对战的情景最是深刻。
在电视机还没有普及的年代,皮影戏是老一辈衡山人最喜欢的娱乐方式。只要一听说哪里有皮影戏,个个提着个小板凳往那里赶。
老衡山人,是指生活在衡山县、衡东县、南岳区(过去同属衡山县管辖)的老一辈人们。大家讲的话都叫衡山话,皮影戏的表演语言也就是原汁原味的衡山话。
在衡山方言里,皮影戏称为“影子戏”,它本质上确实也就是用灯光照射的影像表演剧。皮影戏演出呈“二人班”性质,以前普及和受欢迎的程度,就相当北方的“二人转”,是人们生日、婚娶、建新房、搬家、丧葬、节日的必备节目。
已经传承360多年
历代艺人相传,关于衡山皮影戏的起源说法有二。
一说起源于西汉建元年间(135-140年),汉武帝的爱妃李夫人病逝,武帝日夜相思,愁眉不展,于是大臣着人绘制李妃形象,隔白绸以灯光照射,宛如李夫人生还,武帝百看不厌。一说起源于唐朝,杨贵妃死后,唐明皇精神不振,茶饭不思,臣子用上述方法解唐明皇之愁。
衡山境内影子戏的出现,大约为清顺治初(1644年),福田铺乡农民彭凤举,从外地学艺归来,成立影子戏民间组织“老龙会”,带徒传艺。从此开创了衡山皮影戏的先河,至今已有360多年历史。
1995年12月,省文化厅授予衡山县福田铺乡“群众文化艺术之乡”荣誉称号。2000年5月,福田铺乡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皮影)之乡”。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皮影戏逐渐被现代化娱乐方式所取代,演出活动越来越少,艺术人才青黄不接,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正面临着失传的危险。
衡山县省级“非遗”项目介绍:
衡山县文化底蕴深,除了衡山皮影戏这个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外,还有岳北山歌、衡山花鼓灯2个省级“非遗”保护项目,衡山豆腐、衡山席草龙 2个市级“非遗”项目。
岳北山歌
岳北山歌是省级非遗保护项目,也是衡山境内现存较为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约起源于明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距今已有630多年的历史。
岳北山歌流传于衡山岳北的涓江河畔及周边地区,通俗易懂,生活气息浓郁,其高亢优美的音乐旋律、简约风趣的演唱形式,充分体现了山歌艺人的睿智、诙谐和豪爽的性格。特别是演唱时全用岳北地方方言,更是圆润甜美,独具特色,有一种千山回应万山和的效果,让人从听觉上感觉到仿佛置身于层峦幽境、山谷泉旁,顿使人心旷神怡,忘忧涤虑。
上世纪70年代,著名男高音歌唱家何纪光曾多次到岳北地区采风,并向“岳北山歌”老艺人求教高音假唱的发声方法,并应用在他后来创作出《挑担茶叶上北京》、《洞庭渔米乡》等诸多经典歌曲中。
2008年,岳北山歌在“衡阳市群文音乐大赛”中首次亮相,一鸣惊人。2009年10月,在湖南省第三届艺术节中,“岳北山歌”获得演出金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贡献奖。2010年5月,“岳北山歌”参加全国第九届艺术节演出获得“群星奖”。
衡山花鼓灯
衡山花鼓灯起源于明嘉靖年(1521-1566),明末清初时已在湘南地区流行,以衡山地方方言为舞台语稍加提炼而成,是湖南花鼓戏八大流派之一。
衡山花鼓灯是衡山土生土长的剧种,它经采茶歌、采茶调、采茶戏演进而来,最初没有固定的演出场所,在街头巷尾、路边田野演出,所以叫“地花鼓”、“路边花鼓”。载歌载舞为其主要表演形式,后来又加入打击乐(大锣、大鼓)、杂技和武术动作。
清道光年间,衡山贺家乡一位叫曾窑匠的率先开办了第一个灯班,为一代宗师,后相继出现了多个戏班。民国时期,衡山花鼓灯盛极一时,艺人名角辈出,演出足迹遍及了三省10多个市、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