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衣使者递真情 记全国劳动模范、衡山县邮政局投递员唐青云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他曾是一位普通的农民,成为一名乡村投递员后,19年如一日无怨无悔地行走在乡间小路上,把最美好的青春和年华奉献给了邮政事业。
他,就是全国劳动模范、衡山县邮政局新桥支局投递员唐青云。
翻山越岭,甘当大山里的“苦邮差”
1996年,衡山县邮政局新桥支局招聘乡村投递员。家住新桥镇黄泥村的唐青云得知后,觉得“这既可以照顾家里,又算得上是一份稳定的工作”,34岁的他从此便与这套绿色制服结下了不解之缘。
第一个月发工资,唐青云拿到了28元。“这么点钱,养家糊口都成问题。”唐青云有点动摇了,支局领导做他的思想工作,“好好干,工资肯定会逐渐增加的”。第二个月,业务熟练了,唐青云拿到了53元,这个增加幅度让他增添了不少信心。
唐青云负责后山片的新桥镇、贯塘乡18个村155个组450个投递点的投递工作,该区域范围内3.5万人的邮件、汇款单、报纸信函以及农用物资都由他一人运送。他服务的邮路属新桥水库库区,山高路险,道路崎岖,地广人稀,往返一趟有140多公里。刚参加工作时,买不起摩托车,为了让200余散户能及时收到报刊和邮件,唐青云每天都用自行车载着邮件翻过13个山头,平坦的地方,他就骑上自行车;翻越山头时,他便推着自行车走。遇到雨雪天气,唐青云就只能以双腿代交通工具,用长满茧的双肩挑着100来斤的报刊、邮件和农资往返60余公里。
由于邮路长、投递点多,唐青云周一、周三、周五跑9个村,周二、周四跑9个村。每周的作息时间风雨无阻、一成不变:5点多起床、吃过早饭后6点半赶到支局、整理好邮件后7点上路、上午跑5个村、下午跑4个村,等到夜幕降临方才返回,晚上还得分拣报纸。热天的时候,起床时间还要提前到5点。为了提高投递效率,2011年年底唐青云“发狠”买了一台二手摩托车。收起那辆陪伴了他十多年的自行车时,唐青云心疼地流下了眼泪。他说:“兄弟,你陪着我受苦了。”
2008年冰灾期间,唐青云照样每天去村里送邮件。山路上,竹子、树木全被冰雪压倒在地,漫山遍野找不到可以行走的路。他带着一大叠报纸和50多份邮件,还有几十张汇票,“这可是100多户家庭的希望和安慰啊”。想到不能及时送到他们手里,唐青云急得流出了眼泪。他一手用力扶起倒在地面的竹子,一手撑地支着身体挪动双腿从竹子下面爬过去。就这样,一根一根、一步一步,不知过了多久,他才艰难地从竹林里爬了出来。擦了擦脸上的冰水和汗水,这个年近50的汉子笑了。
风霜雨雪,肩挑背扛。“苦吗?”记者问。“苦”。“累吗?”“累”。“是什么让你坚持下来的?”“哪怕是明天不干了,我也会把今天的工作做完,做好。”唐青云这样不假思索地回答,他的眼神瞬间变亮了许多。
“辛苦我一个,方便千万家”。正是凭着这样一份简单的信念,唐青云一干就是19年。19年来,不管天寒地冻、烈日狂风,他从来没有延误过一个班期,丢失过一份邮件,就是父亲过世那天,也坚持把邮班走完。他平均每天工作10多个小时,每年平均加班在900个小时以上,19年已干完别人33年的工作量,累计投递报刊邮件260多万件,投递准确率达100%,客户投诉始终保持零纪录。
送一路信,做一路好事
大山深处,零零星星地散居着一户户人家,他们离集镇很远,绿衣使者唐青云就成了乡亲们的“帮忙郎”。说起唐青云,邮路沿线村庄的乡亲们无不交口称赞。
唐青云义务为乡亲们代收、代发信件和包裹,代存存款、代兑汇票。有些老人不知道邮寄东西要花钱,但每次唐青云都一声不吭地收下,回去后便自己掏钱垫付邮资。很多老人出行不便,唐青云每次送邮件时便会跑到老人家里问他们缺什么,缺的话他下一次就从镇上带过来了。因此,在他的邮包里,除了邮件、包裹和报纸外,另外一个口袋里经常装满了油、盐、酱油,茶叶之类的生活必需品。春耕季节,他还义务给乡亲们带农药、化肥等农资物品。
新桥镇精庄村五保户唐志纯年过七旬,无依无靠。唐青云每次路过都要陪老人聊会天,帮老人搞卫生、洗衣服。逢年过节,唐青云还带上礼品和现金去慰问老人,给老人做饭。在一次聊天时,他得知老人想订一份《文萃报》,但苦于囊中羞涩。唐青云自掏腰包给老人订了一份。老人激动得热泪盈眶。他抱着唐青云说:“认得你,是我最大的福气,你就像我的亲崽啊。”唐青云轻轻拍着老人的背说:“您是老唐,我也姓唐,要是不嫌弃,您就把我当崽吧!”从此唐志纯老人不再孤单。从2004年到现在唐青云对老人的帮扶从未间断。
2009年,贯塘乡70多岁的李关奇老人中风腿瘸,儿子车祸身亡,媳妇改嫁,孙子考上了长沙某学院。唐青云去送录取通知书时,爷孙俩非但不高兴,反而愁眉不展。唐青云忙询问原因,爷孙俩叹气道:“我家哪有这么多钱去交学费呀!”唐青云当即把身上的100多元现金全掏给了他俩。第二天,又为他们送去了1000元现金。
唐青云有一本特别的“民情日记”,里面密密麻麻地记录着邮路上结对帮扶的孤寡老人、学生和贫困家庭的一些情况,什么时候需要送药了,需要送粮油了,需要施肥打药了,包括一些孤寡老人什么时候过生日,都有详细的记录,他都及时上门服务。19年来,唐青云为当地贫困户捐资达5万余元,单资助留守贫困儿童金额就达1万多元。在重点解决三位70岁以上老人生活困难的同时,还为10多位行动不便的退休老人按月代领工资达3100余次,为当地百姓兑取汇票20000多张,共为这些人节省8万余元的车船费;为山里的群众携带生活用品1.8万件次,农药7千余件,化肥2百多吨……
“全国劳模”的酸甜苦辣
参加工作19年来,唐青云年年被县局评为先进个人,2007年被省公司授予“优秀投递员”,2009年被县人民政府授予“劳动模范”称号,2010年被省人民政府授予“劳动模范”称号,2012年获得全县首届“道德模范”称号,2013年获得全市第二届“道德模范”提名奖,2014年获得“感动中国之感动湖南”提名奖,今年被中共中央、国务院授予“全国劳动模范”荣誉称号……
面对一份份沉甸甸的荣誉,唐青云依旧奔波在那条熟悉的乡村邮路上。5月12日,记者在县邮政局采访到了载誉归来的“全国劳动模范”唐青云。通过“闲聊”,本不善言辞的唐青云向记者敞开了心扉,也让我们了解到了一名劳动模范背后的酸甜苦辣。
最遗憾的事:“要说这一辈子的憾事,那就是没能给父亲送终。2003年,父亲得了重病。农历十一月十八那天,早晨出门时,母亲要我别出去了,说父亲怕是不行了。我卸下邮包,静静地坐在父亲床头。不一会儿,父亲病情好像有所好转,还喝了一点粥。想到目前正是订报的最后时期,我犹豫了一会后,又背着邮包骑着自行车出了门。那时候我还没有手机。当天傍晚,我来到田垅学校订报时,小卖部的人告诉我父亲去世了,家里人打电话催我回去。我骑着自行车一路狂奔赶回了家。母亲说,你在外的兄弟姐妹都给你爸送了终,你这个在身边的儿子却没能见上你爸最后一面。事到如今,母亲还没有彻底原谅我。”
最尴尬的事:“有一年大年三十,一张8000元的汇票到了。因为担心客户在年终岁末急着用钱,我带着钱上路了。由于天气冷山路滑,我穿着一件破旧的棉大衣拄着根棍子,走了四五里山路,到村子里时天已经黑了。敲开客户家大门,人家一看还以为是叫花子,盘问了好久还不让我进门。”
最牵挂的事:“家里的事基本上不要我操心。现在反倒是牵挂着那些山里的孤寡老人、贫困户们,每次我从他们家路过总要进屋去看看,问问他们要不要帮忙捎点东西。”
最欣慰的事:“两个儿子现在都在广东打工。这次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他们都特意打来电话表示祝贺,说要向爸爸学习,也要当先进!其实,我知道,这些年,我欠孩子们的很多,很多。”
最高兴的事:“每次我去给乡亲们送报纸和邮件,给他们带点农资,他们都很开心。他们经常邀我进屋喝水,留我吃饭,老年人还跟我倾诉烦心事。这时,我心里真有一种特别幸福的感觉,觉得自己做点事情还是值得的。”
“我做的工作联系着千家万户,这些信件不光是几页纸,这里面装的是浓浓的亲情、友情,对收信人十分重要。这份工作真的很有意义,我会一直坚守岗位直到退休。”朴实的话语让人感动,这就是普通而又不平凡的唐青云传递给我们的一份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