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阳市委书记秦国文:落实“三高四新”战略 推进“三强一化”建设 努力书写好现代化新湖南的衡阳篇章
编者按:
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南,勉励湖南打造“三个高地”、践行“四新”使命,为湖南发展描绘宏伟蓝图。在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南一周年之际,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检视“三高四新”战略落实落地成果,“红星云”推出“党建引领‘三高四新’高端论坛”专栏,邀请部分省领导,市州委书记,部分省直单位党组书记、高校党委书记、省属国有企业党委书记,市州委组织部长,部分县市区委书记、民营企业董事长以及知名专家学者,结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南以来工作实际,畅谈对践行“三高四新”战略的理解和落实情况,查找短板弱项,研究深化措施,展示一年来在真抓实干中取得的成就,体现湖南担当、展现湖南作为,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
落实“三高四新”战略推进“三强一化”建设
努力书写好现代化新湖南的衡阳篇章
中共衡阳市委书记 秦国文
一年来,衡阳市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不断强化国家区域重点城市和省域副中心城市的使命担当,全面贯彻“三高四新”战略,加快推进“三强一化”建设,围绕发展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率先出台《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力促党建工作与中心工作紧密结合、深度融合,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衡阳市委书记秦国文(左二)调研衡州大道数字经济走廊。
在强创新上下功夫,着力建设更高水平的国家创新型城市。一是以产业创新引领经济发展。连续开展“产业项目建设年”行动,大力实施“八大工程”、努力打造“八大基地”,培育壮大14条优势产业链。持续实施“原地倍增”计划,输变电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创建工作扎实推进,钢管及深加工、有色金属及新型合金、化工新材料、电子信息等产业链加速裂变。引导新能源汽车、纺织服装、视觉等新兴产业链整链入驻,领湃动力电池和弘电三电智能制造项目即将试产,湘南纺织产业基地被列入省“十四五”重点培育发展的特色园区。大力发展新经济新业态,全力打造衡州大道数字经济走廊,布局数字经济产业园区45个,中国电子、华为、中兴等30余家数字经济头部企业成功落户,汇聚成长型企业860多家。二是以科技创新抢占行业高地。鼓励和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参与国省重大科技项目,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9家,特变电工衡变公司创新高新产品填补国内空白,天雁机械生产出我国最节能涡轮增压器,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增速排名全省一类地区第一。建立新技术新产品推广对接平台,首个国家级科创智谷孵化器投入运营,与全国最大的科技成果转化线上平台“迈科技”探索共建衡阳科创港,镭目科技工业互联网平台获评国家工业互联网试点示范项目,衡阳高新区获批全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全市各类创新平台达292家。突出数字产业赋能,工业富联成功打造全国首座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世界“灯塔工厂”应用示范及科普教育基地,助力8家中小企业自动化、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升级。获批“科创中国”试点城市、入围科技部、财政部“百城百园”行动计划。三是以机制创新涵养产业生态。创新金融供给机制,探索“1+N”银企对接模式,成立企业上市辅导中心,设立60亿元产业投资基金,发行全国第一支“双创”专项债,为创新企业提供全方位金融支持。创新人才引进机制,差异化推进“人才雁阵”计划,在全国首创市校企合作引才机制和“UP”模式,一次性签约博士生120名,引进高层次人才2.1万余人。创新服务保障机制,扎实推进营商环境优化年、干部作风建设年活动,全省首创“码上办”政务服务新模式,建立对企业和市场主体服务的赋“码”保护、赋能升级、赋权办事、赋利共惠、赋魂明向“五赋”机制,对好项目紧盯不放、好企业紧扶不松、好企业家紧帮不弃、好资源紧挖不断。“一件事一次办”跨域通办获2020年政府信息化管理创新奖,12345政府服务热线连续三年荣获全国热线“先锋”奖。
在强开放上下功夫,着力建设中西部地区内陆开放合作示范城市。一是提升开放平台能级。建好用活对外交流合作平台,成功获批跨境电商零售进口试点城市,综保区获批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资格试点,中欧、中亚班列累计开行24列。南岳机场上榜2020年全国百强机场,湘江衡阳至株洲2000吨级航道二期工程全面建成通航,怀邵衡铁路、瓦松铁路专用线建成营运,大浦通用机场一期已正式运行,开放平台的引领作用明显增强。二是强化开放合作对接。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争当承接东部产业转移“领头雁”,设立2亿元开放型经济发展资金,累计承接产业转移企业846家,其中“三类500强”企业项目74个。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价值链、物流链,“雁字号”品牌遍及全球161个国家和地区。今年1-8月,全市22家企业实现外贸“破零”,其中特变电工国际订单占比40%以上。三是精准实施改革攻坚。用改革的办法打通开放的堵点,大力推进原创性、自创性改革,对项目建设实行承诺考核制、备案监督制、规模榜单制、清单管理制、现场观摩制和“云调度”平台的“五制一平台”工作机制。24项“国字号”试点扎实推进,8项自创性改革入选湖南基层改革探索100例,国资国企、行政执法“三项制度”、教育改革“三三五”工程等一批改革走在全国全省前列。
在强集聚上下功夫,着力建设高品质新型大城市。一是提升城市能级,为人气集聚赋能。加紧推进行政区划调整,高质量实施城市新片区开发,来雁新城、陆家新区等产城融合片区初具规模。统筹推进城市建设管理,持续强化城市更新,务实打造社区“三清三建”升级版,深入开展既有住宅加装电梯工作,老旧小区和棚户区改造成效明显;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扎实开展,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城市;深入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合格城市创建,城市管理、社区治理入选国家智能社会治理实验基地;深入推进“先锋家园”建设提质拓面,在小区推行“135+”党建模式和“1+N”治理模式,党建助城建促共建不断向纵深推进,城镇对人口的吸引力、承载力不断增强。二是建设“五好”园区,为产业集聚赋能。围绕“三生”融合理念强基础、强链条、强效益、强品牌、强服务,打造园区产业承接洼地。实施园区“调规扩区”计划,衡阳高新区成功升格为副厅级,常宁水口山经开区、耒阳经开区获批省级化工园区,园区产业承载能力持续增强。坚持以“亩均”效益为核心,助推节约集约用地,实现园区高质量发展,衡山科学城亩均税收达到18.3万元/亩。今年1-8月,省级以上园区规模工业增加值占全市规模工业增加值比重提高至70%。三是打造枢纽基地,为要素集聚赋能。高速公路总里程达665公里,“三纵三横一环一联”的高速公路骨架基本成型,铁路营运总里程达614公里,铁路通车总里程居全省前列,湘祁航电枢纽二线船闸建成通航,通江达海、大出大进的开放格局逐步成形。充分发挥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的引领和带动作用,探索建设高效衔接、一体运作的多式联运组织系统,国家5A级物流企业、国家优秀物流园区均增加到3家。四是推进乡村振兴,为“三农”集聚赋能。以产业发展为“牛鼻子”,黄花菜、油茶、湘黄鸡等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不断做大做强,粤港澳大湾区优质精细农副产品主供基地建设扎实推进,2020年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突破1800亿元,农业越来越强。以人居环境建设为“切入口”,全市域推进农村环境标准化整治,大力推进厕所革命,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91%,2021年全国农村厕所革命现场会在衡召开,农村越来越美。以产业链条延伸为“源动力”,着力打造农业主导产品和主打品牌,把更长的产业链、更多的附加值留在农村,农民越来越富。以基层党建为“火车头”,深入贯彻省委全面加强基层建设“1+5”文件精神,“一门式”服务实现全覆盖,党建引领社会组织参与基层社会治理、党史学习教育+屋场恳谈会等工作经验被人民网等媒体推介,基层基础越来越实。
在加快中心化进程上下功夫,着力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一是建设区域经济中心,让综合实力更强。连续开展争先创优工作,促进产业向衡阳转移、要素向衡阳集聚、人才向衡阳流动,上半年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1.5%。1-8月规模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增长10.7%、13.9%、19.4%,存款余额、贷款余额分别达4602亿元、2854亿元,均排全省第二位。二是建设区域消费中心,让市场需求更旺。大力推动线上线下消费双向提速、传统和新型消费双向融合,奥特莱斯、威马汽车、安乐窝等知名品牌在衡阳建立首店、旗舰店,市场主体突破40万户,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稳居全省第二。着力构筑“一核多极”的文旅产业布局,南岳游和文化游、生态游、古镇游、红色游、休闲游深度融合,南岳区成功创建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2020年全市接待国内外旅游总人数6479.77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573.26亿元,旅游产业实现了疫情防控下的平稳健康发展。三是建设区域医疗中心,让健康服务更优。以南华大学及其附属医院为龙头,整合衡阳市属医疗资源,大力建设大湘南区域医疗卫生中心,全市每千人拥有病床数提升至7.94张,“15分钟健康服务圈”基本建成。大力发展生物医药产业,加快建设生物医药产业园,南岳生物、启迪古汉、东健阿胶等系列产品产销两旺。四是建设区域教育中心,让教育质量更高。深入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建设,推动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大力建设高质量师资队伍,获批第六届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城市。大力支持在衡高校创建一流大学、一流学科,一本院校已有2所。扎实推进开放型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建设,着力打造职业教育“中部匠都”。五是建设区域应急中心,让辐射范围更广。强力推进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攻坚,全市安全生产形势总体平稳向好。不断加快衡阳区域应急救援中心项目建设,持续完善应急预警系统,全面增强灾害防治能力,全功能区域性综合救援和应急实训演练基地初具雏形,对周边城市应急救援的示范辐射带动能力明显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