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工文化

当前位置:首页  > 衡山党建网 > 组工文化

改进施政方法 提高执政能力 促进科学发展

发布时间:2009-07-08 来源:

中共衡山县委书记 罗东海

 

发展是第一要义,提高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是领导干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基层党委、政府作为党和国家政策的直接实施者和主要执行者,提高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关键是要改进施政方法、提高执政能力。

一、要坚持科学理政,将执政能力建立在正确的施政方向之上

善弈者谋局,不善弈者谋子。提高执政能力、推动科学发展,首先要正确认识大势、全面把握大势,使宏观与微观、主观与客观、当前与长远相结合。近年来,衡山县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思考关系全局的重大问题,做到理性问政、科学决策,取得了良好效果。一是立足全局谋发展,拓宽决策的广度。把衡山的发展放在全市、全省乃至全国的座标中予以把握,在全局中谋划局部。如本世纪初,我们在认真分析内外形势的基础上,提出了“工业立县、工业兴县、工业强县”的指导思想,解决了长期以来困扰衡山的“兴工”还是“促贸”的问题,经济社会发展从此步入了快车道。二是着眼长远谋发展,提高决策的深度。在决策中始终将长远需要放在首位。如在工业园建设上,坚持高起点定位、高标准规划、高质量建设,杜绝低效、有害项目进入园区,使工业园得到了快速发展,短短4年时间就引进企业36家,2008年实现工业增加值7.3亿元、税收4716.44万元,分别占全县的53.7%48%三是把握规律谋发展,找准决策的尺度。工作中坚持按规律办事,不主观臆断、不随波逐流。如在工业发展过程中,我们先推动国有集体企业改制,盘活存量资产,形成了工业基础;再建设工业园承接产业转移,促进了工业提质;近期又以县境内高速公路、铁路建设和农民工返乡为契机,提出在中心镇发展乡镇工贸小区的思路,整个工作做到了一环接一环,环环相扣。

二、要坚持开放执政,将执政能力建立在民主的施政理念之上

随着互联网等现代传媒的快速普及,当今社会越来越开放和透明。基层党委、政府要在这种社会环境中有效施政,就必须坚决摒弃欺民愚民之心,杜绝法藏官府,秘而不宣的做法,走开放执政之路。近年来,衡山县始终将最广泛地动员群众、依靠群众摆在治县理政的首位。一是公示于众,还群众以知情权。在全面加强县政务中心和各乡镇政务大厅建设的同时,加大对社会事务特别是涉及群众切身利益事务的公开公示力度,如在各村组设立了村务、组务公开栏,强化一般性公开;在县公众信息网设立了政务咨询台,实施“点菜式”公开;在县电视台设立了阳光政务栏,推进“解剖式”公开,切实提高了权力运行的透明度,减少了矛盾和误解。二是公论于野,给群众以监督权。对社会关注度高、工作牵涉面广的一些工作,在公开公示的基础上,畅通议政渠道,使权力运行时刻处在公众的注视之中,政府作为时刻处在社会的监督之下。如在县电视台推行的 “一把手廉政访谈”,将对领导干部的监督延伸到八小时以外,引起了中央电视台等20多家全国性媒体关注,在社会上产生了良好反响。三是公断于民,给群众以决策权。真正将群众的事交给群众办,按大多数人的意愿做工作。如在县国有集体企业改制过程中,我们坚持改制小组由职工民主推选、改制方案由职工民主确定、资产处置由职工民主监督、资金使用由职工民主管理,真正将职工的主人翁地位体现到改制全过程,有效减少了各种不稳定因素,保证了工作的顺利进行,在180余家企业改制、14000余名职工安置过程中,没有发生一起大的群体性事件。

三、要坚持依法行政,将执政能力建立在严格的施政规范之上

法者,治之端也。隆礼至法则国有常。提高执政能力,推动科学发展,一个重要的前提是要严格按法律规范行事,杜绝以言代法、以文代法、以罚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等现象的发生,保证社会的和谐稳定。近年来,衡山县注重规范权力运作、严格依法治县。做到依法管人。坚决执行国家机构、人员编制管理的有关规定,严格机关事业单位补员“凡进必考”制度,有效控制了机构膨胀、人浮于事的现象。目前,我县乡镇机关平均仅19人在职,其中行政岗位缺编24人。依法治权。将权力与利益彻底脱钩、权利与责任紧密挂钩,加强了对单位一把手等重点人员、批钱批物等重点环节、节会庆典等重点时段的管理,由我县首创的“一把手不直接分管财务”制度在全市、全省得到推广。依法律事。立足于建设法制型政府目标,加大了相关政策法规的执行力度。如对国有资产处置、政府工程建设、国有土地出让等,严格按照国家有关政策法律实施招拍挂,坚决不搞暗箱操作。县冠亿钠长石矿采矿权出让时,评估价仅5000万元,拍卖后以3.09亿元成交,创造了全省矿产资源采矿权出让的天价。

四、要坚持务实为政,将执政能力建立在良好的施政作风之上

人不率,则不从;身不先,则不信。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务实为政既是作风建设的根本要求,也是能力建设的基本内容。提高执政能力,推动科学发展,要将 “实”字作为一条贯穿始终的红线。衡山县在近年的发展中,始终坚持“三实”要求。一是在思路上务实,不变调。在吃透上情、了解外情、掌握县情的基础上,实事求是地确定发展思路;思路一旦确定,就一张蓝图管到底,一年接着一年干。几上来,按照既定思路,我们渐次推进工业、农业、城市建设等各项工作,城乡面貌发生了明显变化,县域经济实力不断增强,2007年被评为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先进县。二是在目标上求实,不虚夸。每年年初都召开工作思路务虚会,对全年工作进行谋划,保证工作目标既有一定的挑战性,又有实现的可能性。几年来,衡山的经济社会在发展速度不断加快的同时,财政收入占GDP比重、税收收入占财政收入比重、工业税收占税收收入比重稳步提高,发展质量明显改善。三是在工作上抓实,不浮躁。近年来,衡山县每年都明确了经济社会发展重点实施的项目,由县级领导牵头服务,并实行月调度、季讲评、半年小结、年终总评;每名县级领导都明确了新农村建设点、重点帮扶企业、重点信访案件等,将工作责任层层分解传导到单位、到个人。同时,加强了干部作风管理,变对班子成员考核为对全体干部职工考核,变年终一次考核为平时连续考核,变单一纪律考核为综合作风考核,在全县形成了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工作局面。

五、要坚持发展兴政,将执政能力建立在具体的施政成果之上

实践科学发展观,最根本的衡量标准是群众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最直接的体现是一个地方面貌改变的快慢、群众所得实惠的多少。提升执政能力、领导科学发展,就要始终把握发展这个第一要义,让发展的成效更好,发展的成果更多惠及群众。近年来,衡山县始终把发展摆在优先位置。一是以经济为重,加快发展。坚持以新型工业化统揽经济工作全局,将项目作为第一载体、园区作为第一平台、招商引资作为第一抓手、经济环境作为第一保障,促进了全县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财政收入由5000万元增加到1亿元用了10年,从1亿元增加到2亿元用了3年,从2亿元增加到3亿元2年就可实现;特别是工业经济快速发展,去年全县有22家企业纳税过百万,其中3家纳税过2000万元,规模工业税收2001年只有300万元,去年增加到9720.46万元。二是以民生为本,和谐发展。将抓民生作为保稳定、促和谐的根本,加大农村水、电、路、校、院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几年来,“8件实事”办理工作多次受到省、市表彰;今年,我们又提出了争创全市农村电网改造第一县、农村公路村村通第一县目标,目前正围绕这一目标积极工作。三是以环境为根,持续发展。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在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千方百计保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如在矿产资源的利用上,摒弃杀鸡取卵、竭泽而渔的作法,一方面大力减并矿点,使采矿权由最初的79个减少到目前的49个;另一方面启动了矿产资源税费综合征管,出台了加工奖励政策,提高原矿出口门槛,推动加工转化,保证了资源的有序开采、合理利用。矿产资源提供的财政收入由最初的400万元增加到去年的4162万元,有力推动了县域经济社会发展。

(作者系中共衡山县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