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们体验皮影戏表演。
伴着皮影艺人悠扬激越的唱腔,旁边奏响锣鼓、二胡、唢呐等乐器,几名“00”后大学生围成一圈,随着乐声交换走位,皮影在几个木杆的操纵下轻盈跳跃,公子王孙、才子佳人粉墨登场……这是7月27日,记者在湖南省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第十七代衡山皮影戏传承人王冬林家中看到的一幕。
▲王月秋教大家如何表演皮影戏。
衡山皮影戏又叫影子戏,起源于清顺治年间,衡山福田铺乡农民彭凤举从外地学艺归来,成立影子戏民间组织“老龙会”,开创了衡山影子戏的先河。
影子戏流传甚广,遍布衡山县及周边地区。2014年,作为“中国皮影”的一部分,该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是衡阳唯一的世界非遗项目。
▲王冬林与大学生们分享了自己60多年的从艺经历。
作为衡山皮影戏第十七代传承人,王冬林与弟弟王月秋在父亲的影响下,从小学习皮影艺术,子承父业。长大之后,王冬林兄弟接过父亲的衣钵,也开始走村串镇唱起皮影戏。
在没有电视和手机的年代,皮影戏曾是当地很受欢迎的民间文娱活动。但随着庙会演出市场萎缩,受限于语言、文化、经济等因素,观众逐渐减少,唱戏早已不能养家糊口。皮影艺人们纷纷转行,年轻人对皮影戏了解较少,难觅传承人。
▲湖南省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第十七代皮影戏传承人王冬林正在唱皮影戏。(资料图)颜益平摄
如今已古稀之年的王冬林,即使身体状况欠佳,每逢大小节庆时期,依然带着徒弟们在乡间拉起幕布摆唱皮影戏。
为推进衡山皮影戏的保护和传承工作,近年来,衡山县牵头融入当地红色文化,以皮影戏的形式演绎红色经典故事,推动民间传统技艺与红色文化的融合创新。今年3月,经王冬林等人的编写,毛泽东考察衡山农民运动的故事被搬上了皮影舞台,这出红色皮影戏在各大乡镇、学校巡回展演,赢得了群众的一致好评。
当天前来拜访王冬林的大学生们来自长沙学院,他们离开城市来到乡村,围绕红色文化的弘扬、皮影非遗的保护与传承、民间传统技艺与红色文化的融合创新等主题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演员在幕后(资料图)。颜益平摄
“一幕幕皮影戏传递着延续千年的古朴趣味,一个个活灵活现的皮影演绎着人世间的喜怒哀乐……”20岁的王倩是长沙学院20级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她表示,以前自己只在电视里看过皮影戏,这次终于有幸近距离接触衡山皮影戏,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衡山皮影戏主要幕后工作人员(资料图)。颜益平摄
“皮影是我们祖先智慧的结晶,感谢这些优秀匠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我作为青年人将肩负起传承作用,为皮影文化倾注更新鲜的血液,将我们的中华文化发扬光大。”王倩说。
在实践活动中,大学生们通过座谈、走访非遗传承人以及问卷调查等形式,深入了解衡山县福田铺乡当地红色文化资源及民间传统技艺皮影戏的保护传承情况,调研当地“民间传统技艺演绎红色文化”的创新模式。
“中国皮影文化非常宝贵,是中华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绝对不能抛弃。”王冬林与大学生们分享了自己60多年的从艺经历,他表示,希望年轻人多关注皮影戏,把皮影文化传承下去。“唯有‘双向奔赴’的爱最美好,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也是如此。”
“兴趣是根本,如何引起人们的兴趣是非遗保护的重中之重。”长沙学院20级财务管理专业的牛军辉同学说,自己将不断地去学习,也希望更多的年轻人能加入进来,向更多的普通群众市场和国际市场展示衡山皮影戏的魅力。“唯有这样,流传多年的文化与艺术才能在当代焕发生机并传承下去。”
在实践过程中,大学生们还利用专业所学,结合当地实际,提出了“政府主导、多元协同、结合市场化运作,融入高校思政教学”的保护传承模式,让皮影艺术进社区、进学校、进课堂,推动“民间传统技艺+红色文化”融合的常态化互助,激发民间技艺和红色文化传播的新活力。(刘思远、徐梅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