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听说在衡山县长江镇新泉村,有一位种养大户通过“稻田养鱼”,今年每亩增收5000多元,110亩试养田增收了60多万元。11月30日,记者与长江镇宣传委员王新华一起来到新泉村,不巧的是,这位种养大户罗绍祥不在家,他妻子胡双林却满脸笑容地告诉我们:“他现在忙得很,前几天去台湾参观学习现代农业了,电话也打不通。”
听说我们是来了采访的,胡双林兴奋的告诉记者,“我们采用的是稻鱼共生模式进行种田和养鱼,确保了大米的原生态无污染。”胡双林介绍说,稻田养鱼并不复杂,却是一个非常原生态的绿色循环系统:稻谷为鱼类提供氧气、遮阴和有机物质,鱼类又起到了耘田除草、减少病虫害、增肥的作用。这样一来,田间水稻害虫成为鱼的食物,鱼粪又成了水稻的肥料,同一块土地上可以获得种稻、养鱼的双重收益。为了确保鱼的成活率,在种植水稻时是绝对不可以施化肥、用农药、打除草剂的,由于农场另外还饲养了80余头西门达尔牛,可以确保足够多的农家肥。这种出来的粮食、养出来的鱼都是纯绿食品。
来到胡双林的稻田里,不是听她介绍,我们还真看不出这些收割后的稻田里还养着这么多的鱼。“每丘田都用小型挖机在四周挖出了一条深达1米的垄沟,这就是鱼的活动场所。水稻植株之间的间距要加大,才能保证稻田通风,也给鱼腾出更多的活动空间……”跟着丈夫在稻田养鱼中逐渐摸到了一些经验,胡双林说起来头头是道。“现在主要放养的是鲫鱼、鲤鱼和泥鳅。因为混养在稻田里,所以跟养在水库、鱼塘里的鱼相比,鱼肉更加细嫩,深得群众的追捧和喜爱,价格也随之水涨船高,鲤鲫鱼13元每斤。尽管价格有点高,顾客络绎不绝上门预定。”
胡双林信心十足地说:“管理得好的话,一亩地三百斤鱼、千斤粮、万元钱是不成问题的。明年,我们打算扩大稻田养鱼的规模,提升产品质量,争取全部达到无公害农产品的要求,真正创建一个让百姓放心的有机米和稻田鱼的品牌。”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