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财政工作思路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培植财源,全力组织财税收入,做大收入规模;编制政府性基金预算,提高收入质量,提高税收占财政总收入的比重;完善部门综合预算,优化支出结构,压缩“三公”经费,厉行节约,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进一步深化财政改革,提高理财水平,促进全县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二、工作目标
2014年财政总收入安排79518万元,比上年增加9765万元,增长14%。其中,国税局收入任务安排19160万元,比上年增加3059万元,增长19%;地税局收入任务安排35333万元,比上年增加5390万元,增长18%;财政局收入任务安排25025万元,比上年增加1316万元,增长5.55%。公共财政总支出安排135788万元(不包括非经常性专项转移支付)。2014年全县政府性基金收入安排21700万元。其中,水利建设基金收入360万元,价格调节基金收入700万元,地方教育费附加收入250万元,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2亿元,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收入400万元,政府性基金支出安排21710万元,确保财政收支基本平衡。
三、工作措施
(一)抓收入征管
培植财源创收,积极扶持现有的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重点税源以及重点项目建设,促其做大做强,为财税增收多做贡献;积极支持招商引资,重点引进年纳税过千万元的工业企业落户衡山,培植新的税收增长点。盘活资产增收,加强国有公房、单位门面出租、矿产资源开采、城市广告经营权的管理,重点做好土地开发收益征管,加大土地储备和开发力度,严格征地拆迁补偿评审,规范土地交易秩序,降低土地开发成本,提高土地纯收益。依法税收征管,加强税费政策宣传,增强自觉纳税意识,开展纳税评估,加强稽查,建立政府领导、财税主管、部门配合、司法保障、社会参与的税费征管体制。开展税收和非税收入清查,规范日常征管行为,严禁擅自减免,堵塞收入漏洞,确保完成收入目标任务。
(二)抓支出保障
继续加大保障力度,优先保障离退休人员和在职干部职工、教师工资和政策性待遇,对2013年第二步津补贴提标部分在春节前补发到位。保障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的正常运转,保障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保障性住房等重点民生支出。规范开支范围和标准,严格控制差旅费、公务接待费、公务用车配置及运行费、会议费、培训费等支出,做到“三公”经费只减不增,行政性经费零增长。规范津补贴发放,第二步津补贴政策到位后,各部门、各单位要严格执行县委、县政府相关规定,严禁乱补、乱发、乱开支。财政资金进一步向基层倾斜,加大对基层公共经费的保障力度,整合各类相关资金支持新农村建设,切实保障乡镇政府和村级组织正常运转。
(三)抓财政改革
全面实行部门综合预算改革,统筹非税收入、上级补助收入,取消收费返还,综合安排部门预算支出,对同等性质单位预算标准保持一致,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尤其在支出管理上要宽进严出,预算安排上从宽保障,但支出范围、标准从严控制。按照中央和省关于加强预算工作的要求,建立完整预算体系,今年第一次编制政府性基金预算,主要目的是做实公共财政收入,避免虚增财力,有利于上级转移支付增加,而且可以将交通公路建设、城市建设等列入基金预算支出,避免公共财政出现赤字。同时,强化基金征管责任意识,规范基金管理,发挥基金效益。进一步扩大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面,规范国库集中收付程序,提高直接支付比例,严格单位授权支出审批,加快资金拨付进度,保障资金安全。完善公务卡制度改革,贯彻执行《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党政机关国内公务接待管理规定》和《中央和国家机关差旅费管理办法》等,推行公务卡结算,提高公务支出透明度,加强公务开支的监管。
(四)抓财政监管
推进预算绩效评价管理,增加绩效评价的单位和项目,对一些重点领域、重大项目的大额专项资金进行绩效评估,并作为预算分配的重要依据。加强财政专项资金监管,全程跟踪重点工程项目资金的拨付、使用和监管,突出重点工程项目和财政资金到位的检查验收和竣工评审,确保专款专用。加强涉农减负和惠农补贴发放的监管,确保惠农各项补贴按时足额到位,落实国家强农惠农政策,全力支持农业综合开发、农村一事一议和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等建设。防控政府债务风险,建立政府债务规模管理与风险预警机制,实行政府债务偿还预算管理,严禁擅自举债,从严控制新增债务。成立地方性债务管理机构,加强债务管理,继续加大财政借款清收力度。推进财政信息公开,对财政政策、收支预决算、业务办理程序、管理制度依法向社会公开,提高财政工作透明度,接受社会各界对财政的监督。
(五)抓队伍建设
进一步转变干部作风,增强服务意识,寓管理于服务之中。业务工作按流程实行限时办结制,建立服务对象考评财政工作机制。发挥财政职能,为各部门、各单位争资跑项服务,帮助做好项目申报基础工作,主动做好与上级财政部门的衔接工作。坚持依法、依规、依程序,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强化财经纪律约束,提升财政工作形象。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