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山县农业局2018年三农工作计划

2018年我县三农工作要围绕党的十九大战略部署,大力推进调结构、补短板、增效益、强支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确保大宗农产品生产稳定、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农村民生稳步改善。

一、突出“调结构”,推进农业结构性改革

农业结构性改革是我省农业农村工作的战略选择。要立足市场导向和消费需求,着力解决好粮食怎么保、经作怎么扶、产业链怎么延等问题,着力提升农业质量效益。

一是加快转变粮食生产方式。全县稳定常年粮食播种面积50万亩以上,总产20万吨以上;油菜面积18万亩,总产2.4万吨以上。粮食优质率达95%,油料优质率95%以上。

在萱洲镇、贯塘乡、白果镇建设2万亩优质大豆基地,在永和乡、开云镇建1万亩花生基地,在店门镇、东湖镇、岭坡乡建设1.5万亩甘薯生产基地,主要是建设特色绿色高产高效优质标准化基地。

二是加快种植业结构调整。主要是调优做大两大产业:发展壮大经作产业。充分发挥衡山县生态条件良好、特色作物品类多的优势,加快经作产业发展。稳步扩大蔬菜生产,抓无公害蔬菜基地建设,确保全县蔬菜种植面积稳步增长。

加大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和推广力度,开展技术培训。计划引进蔬菜新品种3个以上,加大新技术推广力度,扩大推广面积。扩大茶叶面积1000亩,建设一批精品果园和生态有机茶园,推进特色园艺作物示范园创建和种苗基地建设。做好名优特新申报,保护九龙李、猪血桃地方品种,继续参加“潇湘杯”和“中茶杯”名优茶评比。

三是加快农村一二三产业产业融合发展。围绕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着力打造供应链、延伸产业链、拓展价值链,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齐头并进。扶持壮大农产品加工业龙头,重点做强粮食、小水果、中药材、茶叶等特色产业。引导鼓励农产品加工企业到农村建立原料基地,让农民分享加工转化增值收益。使休闲农业旺起来。引导产业、区位优势明显的村创建种养业有规模、加工业有品牌、休闲观光有特色的休闲农业示范村。支持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从业人员培训,提高休闲农业发展质量。支持发展各类社会化服务组织,鼓励社会主体投身农业农村服务业。

二、突出“补短板”,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更加注重协调均衡发展,尽快补齐农业农村发展短板,缩小工农城乡差距,促进城乡齐小康、共繁荣。

一是大力发展特色县域经济。抓“特色”,结合实际,

大力创建农业特色产业园。积极争资跑项,推动产业项目、信贷资金、园区平台、生产要素等向县域集聚,力争建设1个具有一定规模的特色农业产业园区。抓“品牌”,着力打造农产品加工特色品牌。坚持创品牌产品、树品牌企业、立品牌产业,提升县域经济竞争力。整合现有农产品品牌资源,在优质稻、茶叶、中药材、小水果4大产业中,扶持23个优势品牌,积极争创市级和省级著名品牌。

二是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进一步丰富和提升新农村建设的内涵,继续把美丽乡村建设摆上重要议事议程,在原有良好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组织力度和加大资金投入,并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认真总结经验,完善发展思路,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全面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美丽乡村建设为抓手,坚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持续发展理念,加快推进我县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

三是大力推进产业精准扶贫。认真落实产业精准扶贫政策,采取更加扎实有效的措施,帮助贫困人口尽早脱贫致富。找准产业重点。坚持“特”字为先、“效”字为要,因地制宜制定完善产业发展规划,细化产业重点、发展目标、工作措施,明确产业扶贫路线图。加大有效投入。加强贫困户自主参与意愿。发挥舆论的导向作用,积极宣传产业扶贫的典型事例,引导树立勤能治贫、勤能致富的信心,大力倡导人穷志不短的精神,充分调动贫困户的主观能动性,使其主动投身产业扶贫工作中来。做强主导产业。集中力量发展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力争每个乡镇确定一个主导产业;特别是26个省定贫困村,要依托政策优势发展本村的主导产业,做到“一村一品”或“多村一品”。确保产业可持续发展。关注市场走向,掌握市场信息,保持我县各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经营主体的发展方向遵循市场和产业发展规律,因地制宜合理确定产业发展的方向、重点和规模,提高产业发展的可持续性。开展科技推广活动。结合贫困户实际,因地制宜,帮助贫困户选准增收项目,科学规划,指导各村搞好优良种苗的引进和推广,会同人社、畜牧、林业、农机等各业务部门积极开展农业技术培训、开展送技术下乡活动。

 

相关阅读: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