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农技推广中心工作总结及下年计划
2017年即将过去,农技推广中心在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指导和支持下,在局党委的领导下,我们圆满完成了上级相关业务部门和局领导交给的工作任务,并取得较好的成效。
一、主要工作和成效
1、做好农业主推技术和主导品种的筛选和确定。
结合我县实际,在年初筛选和确定了三大主导产业,水稻、油菜、蔬菜瓜果。主导品种10个、主推技术10项,并在全县进行发布,同时,编印了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介绍资料,送发到全县各乡镇、村组、种植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所有示范户和部分农户。
2、实行业务工作提醒制度,及时进行业务工作指导。
根据主导产业及农事操作关键环节每月初按时发布当月农技站的工作提示、农事提醒、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项目的实施工作要点并印发至各乡镇农技站,及时组织有关专业股站对农技站的业务进行专门指导。
3、开展县级技术指导员及基层农技人员培训、学习。
按照农业部下达的基层农技人员业务能力提升目标任务,推进农技推广队伍建设,3月份4人参加省农委举办的再生稻生产技术培训1期。4月份2人参加省农委举办的稻田综合种养工作推进会。8月份1人参加农业部举办的农技推广骨干人才培训班。10-12月份27人参加省级农技推广人员岗位培训班。县级组织基层农技人员、技术指导员参加县级集中业务培训1期及田间观摩学习4期。
4、创办农业科技示范基地。
围绕我县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发展需要,以乡镇农技站为依托,择优选择种植大户、涉农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分别在开云镇、长江镇、岭坡乡建设规模适度、相对稳定、农机与农艺相结合的农业科技示范基地3个。
5、培育农业科技示范主体、创办农民田间学校。
按照2017年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项目要求全县12个乡镇遴选350户农业科技示范主体(科技示范户),重点遴选家庭农场主、种植大户、新型职业农民、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负责人等农业新型经营主体作为示范户。全县选聘80名种植业技术指导员对示范户开展一对一技术指导服务,并对示范户开展相关培训服务。根据湘农办农技〖2017〗32号文件精神,进一步加强和规范我县农民田间学校建设,提高农民田间学校培训质量,在开云镇、长江镇、岭坡乡、永和乡依托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和特色产业基地建设4所农民田间学校,培养县级辅导员3名,乡镇辅导员2名。在关键农时季节组织家庭农场主、种植大户、新型职业农民、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负责人等在农民田间学校培训6期(次),共培训120余人次,当场解决农业生产中遇到的一些实际问题和关键技术难题,让农户切实掌握和运用先进适用技术。培训内容为:水稻、油菜、蔬菜、香(甜)瓜高产栽培技术等并印发技术资料8000余份。
科技示范户种植的农产品单位面积产量比前三年平均水平增产6%以上,节本增收8%以上,辐射带动户的单位面积经济效益提高5%以上,全县三大主导产业增产增收3%以上。科技示范户满意度超过95%,农技推广公共服务对象满意度超过70%。大幅提升科技示范户的学习接受能力,自我发展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
6、开展乡镇农技站星级服务创建工作。
结合我县多年来星级创建实际,年初制定了《衡山县2017年乡镇农技推广站星级服务创建工作方案》,完善《衡山县乡镇农技推广站星级评定办法》。严格按照《评定办法》标准考核和评定,坚持公正公平,实事求是,与年度目标管理考核相结合的评定原则,全县根据考核结果评定三星级服务站一个,二星级服务站二个,一星级服务站三个。星级评定结果与乡镇农技推广站工作经费、项目资金挂钩,与评优评先、培训学习挂钩。
7、建设和应用农技推广信息化平台。
组织和指导全县农技人员、科技示范户、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广大农户应用中国农技推广APP、湘农科教云、农业科技书屋、知网等农技信息化平台获取知识和专家支持。建立衡山县农技推广微信群、植保技术服务微信群、新型职业农民培育QQ群、乡镇农技站长QQ群等信息服务平台,充分利用各信息服务平台及时发布主导品种、主推技术、农产品质量监测检测、病虫害发生与防治等信息到相关农业经营主体和农户,全力推进农业服务信息化。
8、建立农科教产学研一体化农技推广联盟
与湖南农大、湖南省农科院、湖南省大地飞歌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相关种业公司等单位建立农科教产学研一体化农技推广联盟,实现农业技术成果组装集成、试验示范和推广应用的无缝链接,提升农技服务效能,促进产业提质增效。
二、存在的问题
一是农民田间学校培训和观摩次数偏少,没有按照上级的标准和要求举办,教学质量和效果不理想。二是有的技术指导员对自己的工作责任心不强,缺乏勤奋好学精神,不能把学到的专业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回复农户提出的问题不及时;三是新形势下不能很好的满足家庭农场主、种植大户、新型职业农民、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对信息和技术的需求。
三、2018年工作计划
1、加强农技推广人员的培训教育,提高农技推广队伍素质。2、高效运用农业科技示范基地,以农民生产需求为中心,尊重农民意愿,高标准的建设和创办农民田间学校。3、加快农技推广信息化应用,充分利用各信息服务平台,全力推进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信息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