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大坚持显真章    乡村环境焕新颜

       为全面贯彻落实衡阳市城乡治理标准化会议精神,建设“五兴六强”现代化新衡山,我县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坚持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与乡村治理标准化紧密结合,强化六个坚持,突出农村生活垃圾、集镇污水治理重点,持续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全县农村人居环境得到显著提升。近年来连续获评省、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先进县。

一、坚持规划先行,强化组织领导。县委、县政府把农村人居环境提升作为党政一把手工程来抓,成立了行动指挥部,建立了联席会议制度,形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组织领导体系。同时根据我县乡村的多样性、差异性、区域性特征,立足各乡镇、村组实际,精准施策、分类规划,统筹推进,研究出台《关于开展城乡治理标准化的实施意见(试行)》,按照5个一级领域、30个二级大类、105个三级项目,逐项制定、细化、量化的工作标准,力求标准易记住、可操作、能推广、可考核,确保标准化治理工作专业化、长效化。

二、坚持示范引领,打造精品样板。我县坚持以人为本,着力打造精品样板,发挥试点以点帯面作用,形成可推广“衡山经验”。以开云镇、永和乡为试点,重点打造“三个一批”(即一批示范村(社区),一批示范屋场,一批示范户),通过道路硬化、墙体美化、亮化和周边环境的绿化等具体措施,形成乡村治理精品样板,让其他乡镇有样可学,有据可依,形成全域示范的良好态势。

三、坚持分类推进,补齐设施短板。紧紧抓住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这个农民群众最期盼解决为问题。通过财政投、项目投、社会投、群众自己投等多方式筹措建设资金,按照群众接受、简便实用、节约美观、维护方便等原则,加快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高标准高质量地完成农村“厕所革命”,让老百姓生活更加健康,也让村庄美了“颜值”、提升了“气质”,乡村治理向标准化迈进了一大步。同时重点抓好农村污水设施建设。目前全县12个乡镇实施的15个污水处理一体化设施、3个污水处理厂项目建设,全部建成运行。并在各乡镇建设垃圾中转站及垃圾收集亭,基本形成了“户分类、村集中、镇转运、县处理”工作模式。

四、坚持全域整治,推进整县提升按照先整治、后提升原则。聚焦村容村貌改变、禽畜粪污资源化利用、农村乱搭乱建等重点领域,结合我县集镇临国、省、县道而建的特点,探索实施国省干道“整治标准黄线”模式。在道路沿线5米处划出一条黄线作为“整治标准线”,明确线内、线外整治责任,通过加大清扫保洁力度、清除废弃杂物、清理农业废弃物、整治乱贴乱画、整治私搭乱建、道路植树等方式,带动全县城乡标准化工作迈上新台阶,乡村面貌焕然一新。

五、坚持群众主体,激发内生动力。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战场在农村,受益是农民。为扩大基层群众主体的参与度,我县始终注意强化农民主体地位。通过发布倡议书、设置永久宣传牌等方式,利用“村村响”及标牌、标语、宣传册等各类媒介,深入广泛宣传标准化治理的重大意义和时代背景,激发了广大基层群众参与热情,汇聚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强大力量。另一方面通过开展“大手拉小手”“出手吧!姐姐们”等系列活动,发动广大群众积极投身综合整治,形成了群众自觉参与、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格局;并有针对性地开展清洁庭院、“示范屋场”“十星级文明户”评选、讲好整治“故事”、提炼经验做法,有效发挥了典型示范带动效应,标准化治理工作实现从“要我治理”到“我要治理”的转变,人人谈标准、户户抓整治已在衡岳大地蔚然成风。

六、坚持督导督查,构建考核机制。全面推行“月调度、季讲评、年考核”的定期督查考核机制、建立健全乡村干部包干包片包村责任制、保洁劝导员绩效动态管理制、农户卫生评比及“门前三包”责任制,有效构建了高位推动、高频促动、高压拉动的乡村治理态势,促使各主体全面落实整治责任,常态化开展工作。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