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山县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4年,全县上下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经济建设中心,努力克服电力能源紧张、资金紧张和禽流感疫情等不利因素的影响,突出发展主题,全力推进“三化”进程,县域经济呈现良性、健康和加速发展的态势。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加快改善。据测算,2004年全县生产总值27.91亿元,比上年增长10.4%。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86127万元,增长6.2%;第二产业增加值87901万元,增长12.3%;第三产业增加值105104万元,增长12.0%。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30.9:31.5:37.6。与上年比较,第一产业比重上升了1.8个百分点,第二、三产业分别下降了0.7个百分点和1.1个百分点。

一、   农业

      农业经济稳步发展。2004年全县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36371万元,比上年增长6.3%,其中:农业产值62036万元,增长10.5%,林业产值4747万元,增长5.0%,牧业产值61116万元.增长3.0%,渔业产值6134万元,增长6.4%
      粮食生产恢复增长。在主要农产品产量中,农村居民得益于中央“两补”政策的落实,种粮积极性提高,全年粮食播种面积29.47千公顷,总产量189005吨,比上年增长21.4%;油料3980吨,增长20.9%;茶叶241吨,增长2.1%;果用瓜28684吨,增长60.2%;水果35578吨,增长43.6%;席草18797吨,增长9.0%
     优质畜禽生产平稳发展。全年牲猪出栏52万头,较上年略为增长,其中无公害生猪出栏10万头;家禽出笼812万羽,与上年基本持平;禽蛋产量6143吨;肉类总产量47023吨,;水产品产量10167吨,增长5.7%
  农业内部结构发生新的变化,2004年全县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86127万元,其中种植业增加值45479万元,林业增加值4348万元,畜牧业增加值31857万元,渔业增加值4442万元。林业、渔业结构变动不大,种植业占农业的比重达52.8%,增加9.8个百分点;畜牧业占农业的比重为37.0%,下降14个百分点。
  农业产业化步伐加快,全县形成了席草、西瓜、楠竹、黄鸡四大特色农业产业格局。农产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为农民增收发挥重要作用。逢源草艺进入省重点扶持农产品龙头企业,天水鸡业进入市重点扶持农产品龙头企业。此外,以九龙李为代表的小水果产业,以师古苗木基地为代表的花卉苗木产业、以灰免和黑山羊为代表的新兴家畜养殖产业、以食用菌培植和茶资源开发为代表的绿色食品(饮品)产业,正在大全县广大农村蓬勃发展,形成一定的产业集群。
    农业生产条件继续改善,农机装备增强。年末农业机械23142台,总动力21.43万千瓦,分别比上年增长8.4%和9.3%。突出表现为水稻联合收割机增长快,达135台,比上年增长193.5%,使水稻种植向全程机械化作业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小型柴油机、农用水泵等经济适用型农机均增长较快。农用排灌机械动力3.41万千瓦,增长22.2%;农用载重汽车774辆,总动力8.37万千瓦,分别增长2.7%5.5%。农村电网改造进展顺利,截止2004年底,全县已有271个村顺利完成电网改造。全年用于农业开发资金533万元(其中财政资金385万元,群众自筹148万元),萱洲天水低产田改造等一批农业开发项目进展顺利。

二、工 

工业经济提速增效。2004年,全县大力培植制造、造纸、建材、化工等优势产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87125万元,增长12.7%;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值63224万元,增长21.3%。其中:县属规模工业实现产值47275万元,增长13.6%。实现全部工业增加值58655万元,增长8.3%。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0800万元,增长19.5%。工业技改力度加大,全年投入工业技改资金7981万元,增长92.3%。企业改革改制强力推进,全县102家国有、集体企业参与改制,45家完成改制任务。通过改制,转让资产6324.1万元,依法处置各类债务9316.4万元,盘活存量资产8125万元,安置职工2077人。工业企业经济效益也同步得以提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品产销率87.8%38家县属规模工业企业全年实现产品销售收入41287万元,增长31.87%;实现利润(盈亏相抵)1836万元,较上年增长3.3倍;实现利税(盈亏相抵)4420.1万元,较上年增长1.48倍。

三、固定资产投资和建筑业

2004年,全县固定资产投资持续、适度增长。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2713万元,增长13.93%,其中:城镇投资增速较快,全年完成投资25541万元,增长23.4%;农村投资增速相对迟缓,全年完成投资37172万元,增长8.2%。全年新增固定资产53201万元,全年房屋竣工面积75.68万平方米。

在城镇投资中,基建投资额强劲增长,全年完成基建投资5937万元,增速达98.5%;更新改造快速增长,全年完成投资8980万元,同比增长22.3%;其他投资7500万元,与上年基本持平;房地产投资完成1594万元,增长5.4%;县城个体投资1530万元,增长15.4%

县城建设进一步美化、亮化和净化,新建了群英广场、育英街和沿江大道,改造了人民路、五一路和衡岳路。重点工程进展顺利,湘江衡山千吨级码头及接线公路、潭衡长输管线及衡山天然气工程正加紧施工。

建筑业良性发展,2004年全县实现建筑业增加值2.92亿元,比上年增长21.7%。县有资质等级的建筑业企业9家,完成建筑施工产值3.01亿元,实现利润923万元。

四、运输邮电通讯业

运输邮电通讯业继续快速发展。2003年未,全县拥有大小货车356/1158吨,大小客车307/4278客位,其他机动车171/203吨。邮电事业进一步发展,年未固定电话用用户总量达48710户,比上年增加6210户,增长14.4%。移动电话用户遍及城乡各个角落,快速增长。国际互联网络用户进一步发展,宽带网络用户1100余户。

五、国内贸易

商品市场销售活跃。2004年,全县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0121万元,比上年增长11.9%。实现县的零售额30416万元,比上年增长12.6%;县以下的零售额29705万元,比上年增长11.2%。按行业分,批发零售贸易业销售额49745万元,增长9.5%;餐饮业销售额10220万元,增长25.2%;其他销售额156万元,增长7.6%

                          六、招商引资

招商引资工作呈现稳健发展态势。全年共引进内、外资项目83个,实际到位资金15560万元,比上年增长61.4%;新开工项目新增税金329.5万元,比上年增长32.4%;自营出口8.9万美元,境外劳务输出126人。

七、财政金融保险

2004年,我县财政稳健运行,收入稳步增加。财政总收入突破亿元大关,全年完成财政总收入10702万元,比上年增长11.3%。其中:地方财政收入7760万元,比上年增长4.96%。地方财政支出18934万元,比上年增长17.27%

金融形势平稳发展。2003年未,全县各项存款余额182751万元,比上年增长17.74%;各类贷款余额87956万元,与上年基本持平。

保险事业加快发展,新华、太平洋、泰康三家保险公司进驻衡山,全县六家保险公司2004年累计完成保险业务收入4726万元,比上年增长59.7%。其中:财产险664万元,人身险4062万元。

八、科技教育和文化事业

2004年末,我县拥有自然社会科学方面的专业人才9947人,增长4.9%。其中:获高级职称的186人,增长9.4%;获中级职称的2621人,比上年增长4.8%

教育事业继续稳步前进,协调发展。2004年,继续巩固“普九”成果,深化教育改革,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办学质量。适龄儿童入学率100%,残疾儿童入学率92%,初中生年巩固率为94%,本学年新招普通高中生3289人,毕业1523人;招收初中生6833人,毕业7509人。招收小学生4443人,毕业6577人。年未,普通高中在校学生7110人,初中在校学生23714人,小学在校学生28110人。文化、广播电视事业保持健康发展。全县继续净化文化、出版、音像市场,促进了城乡精神文明建设。

九、卫生体育事业

医疗卫生保健事业进一步发展。年未全县医疗卫生机构31个,卫生工作人员1138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1019人,卫生机构病床586张。

体育事业继续发展,群众体育运动广泛开展。体育运动深入百姓、深入社区和乡镇。2004年,举办全县大型群众性体育活动7次,修建了6个乡镇门球场,构建了先农花园、财政大院两条全民健身路径。筹措全民健身活动经费25万元,全民健身运动丰富多彩,稳步推进。

十、人民生活

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2004年,全县在岗职工年均工资10779元,增长11.5%。农民收入继续增加,2004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414元,增长10.8%。年未全县城乡居民存款余额达152710万元,人均3715元,分别增长13.9%13.0%

社会保障工作进一步加强。2004年,全县行政事业单位职工参加养老保险的人数为10835人,企业单位职工参加养老保险人数达9118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达12405人。

十一、人口

2004年,全县年未总人口411102人,比上年未增加3000人,增长0.74%。在总人口中,农业人口361811人,非农业人口49291人。全年共出生人口5828人,出生率为14.17‰;死亡人口2148人,死亡率为5.23‰;净增人口3680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9.0‰。

注:1.本公报为初步统计数; 2. 地区生产总值、各产业总产值、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 3.人口数为公安统计年报数。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