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山县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3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开局之年。一年来,全县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执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努力克服“非典”疫情、特大洪灾、持续高温、罕见旱灾和电力紧张等诸多困难,国民经济保持持续、健康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主要问题是:经济发展速度有待加快,发展质量也有待进一步提高;企业改革目前正处于攻坚阶段,仍需加大力度;就业和再就业压力仍然较大。

一、综  合

经济总量扩张,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据测算,2003年全县生产总值23.12亿元,比上年增长9.7%。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7279万元,增长3.2%;第二产业增加值74460万元,增长13.8%;第三产业增加值89463万元,增长11.6%。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29.132.238.7。与上年比较,第一产业比重下降2.9个百分点,第二、三产业分别上升1.2个百分点和1.7个百分点。

二、农  业

农业生产稳定增长。全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05491万元,比上年增长3.9%。主要农产品产量除粮食总产量受种植面积调减和干旱影响有所下降外,均不同程度增长。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27千公顷,总产量15.57万吨,产量减少5.26%;油料3292吨,增长6.7%;茶叶236吨,与去年基本持平;果用瓜17910吨,增长53.65%;水果24781吨,增长2.66%;席草17241吨,增长2.69%。受“非典”影响,全年出栏生猪51.9万头,比上年下降3.73%;出笼家禽835万羽,增速减缓,比上年增长3.86%;出栏牛0.16万头,比上年下降11.11%;出栏羊0.72万头,比上年增长9.09%。水产养殖稳步发展,全年水产品产量9620吨,比上年增长3.44%。农业内部结构发生新的变化,种植业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由上年的34.6%调整为42.6%。畜牧水产业比重由去年的54.1%下降到51.0%

农业生产条件继续改善。年末农业机械21349台,总动力19.61万千瓦,比上年增长8.64%。其中农用排灌机械动力2.79万千瓦,增长9.84%;农用载重汽车754辆,总动力7.93万千瓦,增长7.74%。农村电网改造进展顺利,截止2003年底,全县已有246个村顺利完成电网改造。全年用于农业开发资金860万元,龙溪低产田改造等一批农业开发项目进展顺利

    三、工  业

工业生产快速增长,经济效益同步提升。2003年,全县完成工业总产值158326万元,增长10.77%;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值44478万元,增长21.74%。其中:县属规模工业实现产值39051万元,增长29.17%。实现全部工业增加值52194万元,增长10.3%。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4112万元,增长29.6%。工业技改加大,全年投入工业技改资金4150万元,增长72.3%。企业改革力度加大。全县13家工业企业,改制面达76%,通过改革,相当一部分企业既盘活了资产,生产能力又得到了发挥和扩充,工业企业经济效益也同步得以提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品产销率达98.8%36家县属规模工业企业全年实现产品销售收入31520万元,增长49.0%;实现利润(盈亏相抵)429.7万元,增长90.5%;实现利税(盈亏相抵)增长13.0%

    四、固定资产投资和建筑业

2003年,全县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增长。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5047万元,增长6.91%。其中:国有及其他单位投资增速较快,全年完成投资19366万元,增长16.88%;集体投资和城乡居民个体投资增速相对迟缓,分别完成投资4782万元和30899万元,分别增长2.1%2.2%。全年新增固定资产56915万元,同比增长40.8%。全年房屋竣工面积63.2万平方米,上升4.32%

在国有及其他单位投资中,由于年内基建项目偏小,基建投资额呈现下降之势。全年完成基建投资2991万元,同比下降9.4%;更新改造快速增长,全年完成投资7342万元,同比增长26.9%;其他投资7520万元,增长7.4%;房地产投资完成1513万元,同比增长2.1倍。

重点工程进展顺利,衡山大道、金龙大道相继建成通车,开云中路改造完成,先农小区建设速度加快,群英广场、衡山广场、沿江路一期工程进展良好。

    五、运输邮电通讯业

运输邮电通讯业继续快速发展。2003年未,全县拥有大小货车523/1598吨,大小客车258/2255客位,其他机动车163/135.77吨。邮电事业进一步发展,年未固定电话用用户总量达42500户,比上年增加5143户,增长13.7%。移动电话用户总量达31300户,增加5900户,增长23.2%。国际互联网络用户进一步发展,宽带网络用户793户,窄带网络用户273户。

    六、国内贸易

商品市场销售活跃。2003年,全 县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3726.6万元,比上年增长10.0%。实现县的零售额27020万元,比上年增长9.3%;县以下的零售额26706万元,比上年增长10.7%。全年集市贸易成交额36371万元,比上年增长2.3%。   

七、招商引资

招商引资工作呈现稳健发展态势。全年审批三资企业11个,合同利用外资2687万元,实际到位外资2448万元,比上年增长38%。三资企业创税468万元,完成自营出口10万美元,境外劳务输出46人。

    八、财政金融保险

2003年,我县财政克服非典、洪涝灾害等影响,在财源状况未明显好转、税收起征点调高的情况下,收入仍稳步增加。全年完成财政总收入9621万元,比上年增长11.70%。其中:地方财政收入7393万元,比上年增长12.37%。地方财政支出16146万元,比上年增长13.46%

金融机构存贷款快速增长。2003年未,全县各项存款余额155215万元,比上年增长16.45%;各类贷款余额92636万元,比上年增长19.57%

保险事业继续发展,人保、财保、平保三家保险公司2003年累计完成保险业务收入2959万元,与上年基本持平。其中:财产险553万元,人身险2406万元。

    九、科技教育和文化事业

2003年未,我县拥有自然社会科学方面的专业人才9479人,增长7.0%。其中:获高级职称的170人,增长7.6%;获中级职称的2501人,比上年增长4.5%

教育事业继续稳步前进,协调发展。2003年,我县认真贯彻全国农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全面推进“普九”工作,大力发展高中教育,积极改善办学条件,优化教师队伍,推行素质教育,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取得了新的进展。适龄儿童入学率100%,残疾儿童入学率98%,初中生年巩固率为97.8%,本学年新招普通高中生2173人,毕业1410人;招收初中生8817人,毕业7034人。招收小学生4366人,比业8379人。年未,普通高中在校学生5577人,初中在校学生25363人,小学在校学生30810人。文化、广播电视事业保持健康发展。全县继续净化文化、出版、音像市场,促进了城乡精神文明建设。

    十、卫生体育事业

医疗卫生保健事业进一步发展。年未全县医疗卫生机构31个,卫生工作人员1152人,卫生技术人员1021人,卫生机构病床633张。

体育事业继续发展。群众体育运动广泛开展。2003年,我县成功举办衡阳市第十六届中老年篮球邀请赛、三桥杯乒乓球赛等8次重大体育赛事。体育馆室内外修缮一新,并改造了全民健身大楼。筹措全民健身活动经费20余万元,全民健身运动稳步推进。

    十一、人民生活

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2003年,全县在岗职工年均工资9665元,增长9.5%。农民收入继续增加,,2003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80元,增长4.2%。年未全县城乡居民存款余额达134035万元,人均3286元,分别增长14.85%14.77%。城乡居民居住条件继续得到改善,全年城乡新建住宅66.27万平方米,其中:私人建房面积60.96万平方米。

社会保障工作进一步加强。2003年,全县行政事业单位职工参加养老保险的人数为9100人,企业单位职工参加养老保险人数达8178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达10977人。

    十二、人口

2003年,全县人口继续得到较好控制,年未总人口408102人,比上年未增加432人,增长0.11%。在总人口中,农业人口357833人,非农业人口50269人。全年共出生人口4388人,出生率为10.76‰;死亡人口2611人,死亡率为6.40‰;净增人口1777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36‰。

注:1.本公报为初步统计数; 2. 国内生产总值、各产业总产值、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 3. 人口数为公安统计年报数。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