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隐藏在南岳衡山的真相

  "桃花源"隐藏在南岳衡山的真相  

  王代明   衡山县萱洲镇依田村8组  421311  

      

  摘要:东晋具有雄心壮志的隐逸诗人陶渊明怀着政治抱负,有一双洞悉历史秘密的慧眼,用无与伦比的深邃思想创作了举世闻名的《桃花源记》,这篇脍炙人口的文章令古往今来的政治家、文学家、教育家等都推崇备至。陶的政治理想穿越千古时空,人们还在孜孜不倦地追求。但美中不足的是1600年来,一直没能找到真正的桃花源,主要原因是都不懂该文是著名隐士陶潜藏掩盖着一个真相,似乎找不到线索俱而可考而难以破解。以致人们都被表象迷惑,或望文生义、或张冠李戴、或无中生有、或弄虚作假,于是假桃花源遍地开花。只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就知《桃》是写主人公南阳高士刘子骥在南岳衡山龙荫河采药时发现桃花源、考察桃花源、重寻桃花源、隐居桃花源的故事。陶也来此幽居后,据刘讲述和自己在此的亲历而创作出的纪实性文章,这才是隐藏潜伏在文中的真相和千古之迷。  

  本文从古籍文献和遗址原迹及陶诗文的细节中抽丝剥茧、通过条分缕析的论述,用环环相扣的证据来还原真相,以无可辩驳的事实证明:只有衡山龙荫河才是中国独一无二的、确凿不移的真正的桃花源归属地。  

  关键词:南岳衡山龙荫河   陶渊明和刘子骥  遁逸幽居  隐藏真相  纪实性  铁证  上古火文明中心  《桃花源记并诗》  

     

  引  言  

  《桃》主要写高士刘子骥为逃避污浊黑暗的社会现实,怀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多次到南岳衡山龙荫河(主要在现在永和乡河段,原贺家乡有一个村)游山玩水、赏花采药、寻胜访俗、觅仙境求遁逸而发现了世外桃源。如果没有这个文中主角去寻找真桃花源,就会南辕北辙;如果对隐藏在文中背后的真相视而不见而对表象深信不疑,那么寻找真桃花源也是缘木求鱼。  

  寻找桃花源,就要用全面的、系统的、完整的、发展的眼光去看人看事。因陶在文中隐藏了真正的桃花源,那么就必须要具备以下六个条件,现列举如下,让那些假桃源镜鉴,别再鱼目混珠:一、没有刘子骥就没有《桃花源记》。也就是说没武陵人(此为假托起隐藏作用)刘子骥多次到龙荫河采药发现、做客、再寻、隐居(此事被潜藏)桃花源,没有这主角的活动痕迹都是自欺欺人的。刘是该文的灵魂和核心。二、要有与该文作家或该文有关的主角和事件相关的历史记载和留下的地名。文献史料和人物活动遗址是最重要的,可直接证明事情的真相。那时作家创作都是亲身体验的,不存在虚构和道听途说。三、要有大河大溪(溪河要长以证明“忘路之远近”)方便行船,桃花源地形只能是江南丘陵地广人稀低山矮岭中的小块盆地。四、绝对不可能是真正未王化的太偏远地,那样崇山峻岭,河流陡峭,路途遥远,荒无人烟,内外之人难以出进,文化发达之地的人不敢去冒险。五、魏晋道教蓬勃兴起、迅速发展、广为传播,桃花源所在地要有道教名胜和道教领军人物,才能吸引信道的著名隐士。六、应是上古文明中心之一,在魏晋时的文人隐士中很有影响、知名度高。又要远离封建统治核心,开发较晚、较为偏僻、没有战乱、相对和平。  

  经过综合比较,才能知彼知己,与这些要素相符的仅仅只有衡山龙荫河,本来真相就只有一个。这里有湘江龙荫河南阳岩洞(河是陶取的名,洞是刘命名的),是唯一记载在《晋书》里的。衡山是上古火文明中心。那时衡山刚建县开发不久,外地人来了可中途歇脚,处于未王化和王化的过度阶段,其势力还触及不到这绝境,此桃花源绝境还没有官府,也就没有官税摧征。魏晋时同样是南阳的魏夫人魏华存在道教圣地南岳白日飞升成仙。最重要的是有浔阳陶渊明和南阳刘子骥在此幽居(秘密隐藏着居住)的遗迹和诗文。  

  不能把权威脱离实际的研究奉若圭臬,要实事求是依实际说话。历史学家陈寅恪说《桃》是牵连混合了刘子骥衡山采药的故事,而不得不移之于南方武陵,并夸大社会环境而把桃花源定在北方的弘农和洛水上游,这些严重误导了人们视线。真是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恰恰相反是因刘在衡山采药发现了桃花源。《桃》真真切切、实实在在地描写了龙荫河的实情实景,也是陶在南岳衡山幽居多年生活经验的高度艺术概括,不存在寓意成份。他把《搜神后记》记载的两个故事认为毫不相干,其实是一脉相承的,是同一个时期,同一个人在同一地方发生的故事,陶不可能把没关联的人和事写在文中,不过因创作需要而隐藏了真相。他没研究出武陵人就是主角刘,更不知陶和刘在南岳衡山幽居。《桃》的整个故事的真实情况都是刘为了避乱世而去寻找桃花源,做客考察桃花源,重寻桃花源,隐居桃花源(此真相被隐蔽)。  

  正如现在的风景名胜区,大多是画家和摄影家发现的一样,而在古代风景优美之地只有靠采药的高士和文人墨客才能发现。衡山龙荫河桃花源这棵璀璨明珠就是刘子骥发现的,真正的渔人或普通人会对优异奇景熟视无睹。  

    

  一、风光旑旎印证衡山桃花源  

  笔者就是在几十年以龙荫河为背景给村民照相时,才深深地被她秀丽无比的美而感动了,故一以贯之地建议政府来开发龙荫河的旅游资源,这一坚持就是十年。谁也不知这里会潜伏着一个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是在不断的质疑和考证中寻根究底进而顺藤摸瓜,才识破庐山真面目的,这里的一切都印证了是陶创作的《桃》文中的真正的唯一的原型地。  

  桃花源所在的龙荫河发源于古昆仑山之一的南岳衡山,原名龙隐港,是衡山境内主干最长、支流最多、流域最大的小河,为湘江一级支流。这里溪河江相连。因天然次生林毁灭、原始茂密的森林丰富的植被早已破坏,两岸又多是丹霞矮岭树木匮乏不高大。自明末以来人口急剧增加,人类活动(现人口比晋时多了万多倍)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河床抬高,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加上南岳又建有两大民用水库,故中游行船已不便。沿湘江逆流而上,如天晴或空气透明时,远处的衡山山脉在河水中美仑美奂,娟秀迷人。衡山72峰之一的镇岳峰丹山碧水比画还美,不论是在龙荫桥还是在文桥,镇岳峰的倩影掩映在河水中总是艳丽动人。  

  经过十道湾后,进入水绕山环的第一个夹角70度的磨子潭,只要不是干旱水小时,在此形成的漩涡,就像一个篮盆大小的太极图迷人心魄。进入此大湾,从此而上就“忽逢桃花林”了,因大湾看不到前面,才是真正的“忽逢”,20多年前“夹岸数百步”还有一些山桃花“落英缤纷”,中华结缕草“芳草鲜美”,特别是河里的群石(水大时会淹没)也像桃花一样盛开在水中,无比晶莹美丽,映衬在河水中万分妖娆!“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到了神仙靠背处的低山有一个丹霞崖壁形成的小口,这才是真正的“山有小口”,神奇的是这小口就像张开着的人口一样,传说“神仙靠背”的背印就在这人口的右角。而靠山边和河水边又形成一个只有数十步才通人的小口,是很少有人来往的险径,因稍有不慎就会摔入河中。这是河水长年冲刷成的丹霞崖壁,崖壁与河水相连处自然形成极窄的山口,不管是哪个季节的上午还是下午,太阳照在水中就可反射到崖壁上和小口处,闪闪烁烁,若有若无,故“仿佛若有光”,哪里是什么洞和洞光呢?难道古人分不清洞和口?洞光是固定的恒光怎会仿佛?都是脱离实际的臆测和误导!故只有看了陶写的《桃》与真桃花源实地对比才恍然大悟。入内“豁然开朗”别有洞天,这又有二个洞天,以小口进入为小洞天,到碧水湾为大洞天,四周都是低山矮岭环抱,呈封闭状完全与外界隔绝,典型的山间盆地。  

  龙荫河在中游的群岭小峡谷中蜿蜒流淌,并形成两个南北向太极水流痕迹。河水西南的鹞子崖丹霞绝壁上,有1600年前隐士刘子骥看到的大小两石室为南阳岩。这里湾多、潭多、涡旋太极图多。丹崖上有许多草药,其中九大仙草之首的还魂草特别多。这里山环水抱,衡山最美之景终被刘选中。这里的瑰丽风光,才是真正的桃源仙境,这一切与陶在《桃》里描述的一模一样,分毫不差。因提纲契领,许多美景都没写入,本来就是陶听刘描述而心怀向往,又在此幽居亲自体验才详略得当、重点突出写成的。正是这种内向的、隐蔽的、寂静的、高蹈遗世的、五彩斑斓的风水宝地和人间仙境,才是陶刘这些遁逸的高尚士梦寐以求的理想乐土。  

  二、按图索骥求证衡山桃花源  

  离开文章的时代背景和作家经历这些先决条件,却异想天开地从风景的相似度去强行硬拼,把作家幽居地“偷天换日”而不顾事实;一厢情愿地把社会环境夸大去喧兵夺主,而把文中主要人物置之度外(所有假桃花源都无与《桃》相关的刘活动踪迹),这根本就不是桃花源。有人在参观游览了已打造出来的桃花源后遗憾地说:绝景此何来,版图原非刘氏士;避秦意休问,世家不是晋时人。连这游客都知真桃花源是刘活动过的土地,这才是专家。那么《桃》文中的主角到底是不是刘呢?文章开宗明义就交代了“武陵人”这出场的主角,与现在的虚构性文学不同,陶一定是写与他最熟悉最亲密无间的人,绝不会去写素昧平生的什么武陵人。从文中可看出武陵人是有意去寻找遁逸的人间仙境,并具有很高的审美情怀和审美痴迷且道家素质极高修养深厚,他要去全方位地考察一番,再下决心是否可隐居。经实地调研得知衡山桃花源景美人善就告太守(指陶)一起幽居,这武陵人就是文末出现的高尚士刘子骥。刘是陶在兴趣爱好上志趣相投的密友、在隐居生活中惺惺相惜的知音。唯按图索骥才能找到真正的桃花源。  

  作家创作故事、描写人物都有一个主角,因陶在《桃》文中采用隐蔽晦涩的创作手法,而让人无法把握。但只要统揽全局,穷原竟委,就能找到真知灼见:南阳刘子骥才是文中主人公和核心人物,下面稍作论证。  

  1.从《桃》文分析:“武陵人”尽情欣赏龙荫河两岸美景“忘路之远近”,转了一个大湾,忽然看到两岸都是桃花林,到了碧水湾这个山村竟然与村民欢笑数日。因了解这里一切都好,想到这仙境来隐居怕不记得才“处处志之”,还邀来辞官的陶一起来幽居桃花源,请问:这哪里有一丝一毫以捕鱼为业的渔人影子?分明是衣食不愁、关系宽广、游山玩水、观花赏草、寻胜访俗、志存遁逸的高士。为生计奔波的真正渔人,是社会底层人物,他所关心的是去捕鱼能有多少收获,如捕不到鱼会愁眉不展忧心如焚。至于美丽的山水,妖娆的桃花,善良的人们都与他毫无关系。只有刘才关心这一切,他是来避世的,首先要了解风土人情,有没有安全感。文未交代连仁爱的高尚士刘也没找到,实际是隐含了刘找到桃花源并在此隐居。  

  作家行文实中有虚,虚中有实;如前文掩人耳目显示出借代的武陵人而潜伏刘,后文又显露刘;前段显示出桃花源,后段又潜伏桃花源。明写避秦时乱,暗写避刘宋乱,以隐斥刘裕杀君而引发的动乱。“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这样把秦灭六国和刘宋作乱连在一起,因具有高度隐蔽性,让当权者抓不住把柄。还有明写仙境难求,暗写桃源人和刘陶这些隐居者不愿与“外人”来往,等等。就这样制造无数悬念,跌宕起伏,引人入胜。  

  2.从《搜神后记》分析:武陵人发现桃花源与刘发现仙洞这二个故事记载在《搜》的卷一里第五和第六节。如陶不把刘子骥写入《桃》中,那就没根据说武陵人是刘。既然连为一个整体,溪河、桃花、有仙药的石室,桃花源,这些都互相依存在一起,组成了一个完整的仙境。总之,《桃》的故事就是刘子骥到衡山采药的翻版。最明显的是从《桃》中的那个“山有小口”与衡山龙荫河这个小口一对照毫无二致,就是最好的证明。这小口绝对是举世无双的,陶不亲眼所见怎能描写得惟妙惟肖?殊不知,这显然也是为了不让别人看出真相而故意分而述之,从而造成假象迷惑人,果然后人都被蒙蔽。为何要有意隐藏衡山?当然是真相“不足为外人道也”。其真实目的就是要潜伏起在衡山隐居的刘和他自己及桃花源居民。其实,《桃》的真相很明显,简单地说:就是刘(既武陵人)在衡山采药时发现了世外桃源,告知志同道合的陶,陶辞后就与刘一起在南岳衡山桃花源避世遁逸,仅此而已!而这两个传闻逸事也是陶在此幽居后据刘的经历和自己亲历而创作的,具有互文性(指这两段传闻存在着互相参照、互相吸收、互相转化的关系)且都隐瞒了真相,这是作者参与桓玄和刘裕政治斗争后全身而退而不得不隐约其词,同时为了志怪故事的需要制造悬念,二者相得益彰。  

  3.从古典文学“渔人”形象来分析:伟大爱国主义诗人屈原在他的《渔父》一文中就借渔父之口来与自己对话,这渔父就是屈原自己的艺术形象。可知战国乃至更早的历史上,渔人就是文学托词,是一种艺术形象了,负载着文学的描写传统。陶以后还有许多的渔人艺术形象。如我们熟悉的“千山鸟飞绝,……,独钓寒江雪”,这个渔人就是柳宗元艺术形象的化身。再个据历史记载刘本人就喜欢捕鱼。刘是著名隐士,当然就会把捕鱼作为一种避世隐居的休闲方式。最主要的是陶的“武陵人捕鱼为业”这句话本身就藏有一种真相:陶有意用武陵人来掩盖刘,是保护刘避免牵连遭受刘宋王朝的迫害,所以刘从长江边的阳岐迁到风光更加绚丽又绝对安全的衡山来隐居。“南阳刘子骥,……,寻病终”,也是灯下黑。本来刘找到了桃花源并在此隐居,为保护他,不仅没找到还病终(刘是寿终),好一个瞒天过海!  

  4.与刘子骥和陶渊明共同居住的桃花源居民的后人不知所终:在小天子山群岭怀抱中的碧水湾,属于偏远丘陵区,晋时还处于火耕水耨时期。衡山桃花源那个生态环境优美、没有官府、没有压迫、没有战乱、人们安居乐业、幸福快乐、和谐平等的大同理想社会,居民老有所养、壮有所用、幼有所教这无为而治的人间乐土,无不令人心怀向往。可惜桃花源后人都去向不明无法考究,后来最早来此有据可查的是刘氏家族,也仅近七百年,是江西填湖南时来的。要知南北朝后,历史上因改朝换代又发生十余次最怵目惊心的人口大灭绝,有时灭绝率达到91%,可谓流血漂橹,到明初有血洗湖南的传说。不算战乱,疾病瘟疫人口迁移也影响到这里,明清时有湖广填四川。这个无可奈何,世家是不是晋时人已不得而知,主要是中国历史风雨如晦,动乱不堪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中华民族是在血海中泡出来的,陶的理想为何难以实现?要怎样锁住某些中国人人性中的恶魔呢!这要依靠政府发扬创新毛泽东思想(毛有诗: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建立比陶的理想社会还更加先进的人心向善和制度优化的社会。  

  也算是笔者与这些千百年前的著名隐士有缘,在规划龙荫河旅游时,村民说港边绝壁鹞子崖上有个叫南阳岩的洞穴,那是不是我们学过的《桃》中南阳刘在此隐居呢?但无铁证不能想当然。这等于是看到了这个瓜,却无法找到藤和根一样也就无法摘到。托人搜寻相关的史籍档案,但一直未能如愿,因贫居乡村,闭目塞听,也就望洋兴叹。一次偶然之机看到了《晋书·隐逸传》,才知这岩洞与其记载的一模一样,故有了铁证有了调查考证就有了发言权。总之,只要找到了刘子骥,就会找到陶渊明也会在此幽居的证据。果然,天随人愿,陶与刘一起在南岳衡山龙荫河幽居。  

  三、铁证如山论证衡山桃花源  

  要认定桃花源而没有铁证,在假桃花源“横行霸道”之际,别人怎能心服口服?要以理服人,就要有令人信服的与《桃》相关的铁证。通过查找历史文献记载,对刘陶都避世于此的河流和洞穴遗址的名称及诗文的考证,就掌握了第一手材料,就能让真相显山露水而一清二楚。可以说《桃》中“南阳刘子骥”是作家留给后人寻找真正桃花源留下的线索和打开桃花源大门的密钥,但这把密钥被陶深藏在衡山龙荫河,别地永远找不到。  

  1.《搜神后记》和《晋书》及《南岳总胜集》记载:驎之(刘子骥)少尚质素,虚退寡欲,不修议操,人莫之知,好游山水,尝采药到衡山,深入忘返,见有一涧水,水南有两石囷,一囷闭,一囷开,水深广,不得渡,欲还,失道,遇伐弓人,问经,仅得回家。或曰困中皆仙灵方药及诸杂物,驎之欲更寻索,终不复知处矣!三朝古籍本记载相同,仅几字有异。  

  这段史载就是寻找真正桃花源的唯一线索,与《桃》有异曲同工之妙,之所以都说得而复失,只不过是没有把真情和真相说出来而已。刘子骥从旅居在湘江边的衡山新县城(在现永和乡)出发,驾一叶扁舟而悠哉游哉地游到龙荫河,在群岭环抱中,在悬崖峭壁上,他看到了两个丹霞石壁构成的洞穴,一字一句分毫不差,这是古籍中寻找桃花源的真正线索。如《桃》中没写刘,或与《桃》文没关系,这线索当然就不足为凭。其实,寻桃源和寻找仙洞又有什么区别呢?还不是寻觅桃源仙洞吗?要知他们是信道的隐士,这些都与道教相关。陶创作的《桃》完全是刘在龙荫河采药的真实写照,毫厘不爽。但真如故事中所说是开而复闭吗?原来真相内幕都被有意隐藏起来了,作为逃避歹毒的军阀而避世遁逸的高士会错过这桃源仙境吗?何况又有仙家的秘方、灵验的妙药和各种奇特的东西呢?从南阳岩遗址可知,后来刘又找到了桃源仙洞并在此隐居和桃花源人共同生活。《搜》在此前段还记载武陵人寻桃花源不得,也是讲刘在衡山发现桃花源并告知陶的故事,本来就是同人同事同地的一个故事被陶分解成二个,而且还被潜伏李代桃僵了,以致迷乱古今所有人,导致寻找桃花源都依样画葫芦。  

  陶在《搜》中写武陵人再寻桃源不得与刘再寻仙洞不得连在一起并把刘写入《桃》,这已暗示并告知世人武陵人就是刘子骥,点明了刘与桃花源的紧密关系都在衡山龙荫河。但在《桃》中陶为吸引读者,故意真事隐去,假语存言,含蓄委婉让人丝毫也觉察不到,一是把生活真实艺术化制作悬念成志怪故事让人扑朔迷离;二是为密友刘和他自己及桃源人保密而隐藏了真相。只有了解真相,才能拨云见日。为何后人发现不了这真相?主要是因被文首的武陵人和文末刘没找到反病终而掩盖遮蔽了,造成后人捉摸不透而产生严重错读误解。至于《搜》中写了武陵人名黄道真、太守刘歆根本不可信。可就有许多人信了,把陶的草稿当正稿看岂不是不知好歹?应以陶修改后收在《陶渊明集》里为准,这也是被历史学家证实了的。完全可以说《搜》中假托渔人黄和太守刘是想进一步迷惑当世人,但改后删了,也许是陶考虑到本是刘和他已经隐藏起来了,再写入别人会弄巧成拙故删了,仅留武陵人来转移视线。更有可能是后来信道之人在把陶写的这两段传闻收入《搜》中时而不明陶意,为增加志怪神奇效应而添加的。人们都知那武陵人卓尔不群,根本不见打渔,连渔具都无,只知赏花探奇。既然渔人非捕鱼为业的真渔人,那武陵之名也是因陶的曾祖和父亲在荆楚任太守较熟又与衡山近而借代来虚指而已。只有刘对龙荫河来过几次还不熟才处处志之,也只有刘有关系请太守(既县令陶渊明)遣人来探访仙境。  

  2.《衡山志》记载和龙隐港的来历:明朝《衡山志》中记载了明代吏部尚书钱溥写的《龙隐桥记》,因他不知底细也没说清,记中说:“有水名龙隐港,源发于南岳,阔二十余丈,潴蓄泓深,蛟龙可藏。或以有道德君子昔隐港侧,有似南阳卧龙,因名龙隐”。 1994年出的《衡山志》与此同。  

  因刘(后陶也来此,就是文中的太守,陶本县令,又是借代手法)他们是隐姓埋名像龙潜藏潭中一样在此隐逸幽居,连后来的官府都不知是谁,别说百姓了。刘把洞穴命名为南阳岩,陶来此后就把在此幽居的这条溪河命名为龙隐港,这还与他把己更名为“潜”有关,只因“潜”和“渊明”是有联系的,《周易》曰“潜龙勿用,阳气潜藏”,“或跃在渊,乾道乃革”,“潜”的本义是隐藏不露、不声张,他幽居于此,无人可知,“龙潜隐”这是他为己更名又命名这条河的古典根据。他们把舍船上岸时旁边那个潭起名为机密潭,意为保存其隐居机密。陶在此还作了一些隐逸诗,这些都是他们俩人留给南岳衡山的文化遗产,其中最伟大的是《桃花源记》。可以说自古至今的人都被陶潜迷惑了,只是片面地孤立地、静止地看到某地像就说是桃花源,但细究一点都不像。他们没追本穷源没系统地从文字里头去找答案:这是隐逸大家写的文章,因藏匿了真实情况,像迷一样令人费解。陶说刘不是找不到桃花源病终了吗?当然就很难联想到刘和陶在衡山避世隐居,所以桃花源才能够湮没无闻地隐藏近1600年,由此可见,《桃》文里隐藏刘在衡山龙荫河发现桃花源和采药之地才是真正的桃花源。后人费尽心机一直无法破解这谜,只有找到真的才迎刃而解,因桃花源躲在衡山龙荫河刚刚露出她那神秘莫测的真容。  

  3.刘陶幽居的南阳岩洞遗址:衡山龙隐港怎会出现个叫南阳岩的洞名呢?上古以来的古人都喜欢把自己居过的地为新居地命名,只有刘才把他隐居的洞叫南阳,并被记载在古籍文献中。那时,刘多次到衡山龙荫河驾舟赏花,爬山涉水,附枝攀崖地采药,发现龙荫河山环水绕美如画廊,又见此还有大小两个天然洞穴,真是神奇,天底下难得有如此美景,莫非为他南阳故人而生?这个桃源仙洞让他心醉神迷,并召来陶渊明一起在此隐居,当然他们在少阴台建有草庐。他们日夜面对着鹞子崖的寂寞空旷,溪河水的清澈丰盈,崖洞穴的静谧安宁,桃源人的热情好客。相对于外面的乱世,这里就是人间仙境。  

  魏晋时,高尚士和道教徒都有穴居习惯,道家把桃花作为教花,甚至把河流和岩洞作为母性的经血和子宫,洞中不仅冬温夏凉,还可避世安身。反正桃花、溪流、洞穴是信道隐士最崇拜的。古人类大多居在岩穴,以致形成中国古代岩穴崇拜意识,也蕴含道教对桃、溪、洞崇拜的深厚文化底蕴。在信道教的隐士看来,龙隐港就是神仙居的仙境。可以说《桃》又是在宣传道家思想和理念。中国历史上经常出现道家乱世救国、盛世归隐之事,《桃》完全是道家乱世救国救民的一篇檄文。这洞留下的悬念,不看史书记载,不用全面联系发展的眼光,永远都不知是刘陶在此隐居。而地名承载着历史、留下宝贵的历史记忆,龙隐港这河名,南阳岩这洞名,机密潭这潭名,是他们在此幽居时唯一向世人透露了一点真情,留下了一丝线索,否则不知他们在衡山龙荫河的消遁处就永远找不到真正桃花源,故这溪河和洞穴这些遗址及文献记载等具有最重要的考证价值,是形成《桃花源记》唯一的决定因素。  

  4.南朝宋文学家颜延之的《陶征士诔》:与陶相交甚笃的挚友颜延之在该文对他的身份有双重定位;一是“有晋征士(指德高征而不就)”;二是“南岳之幽居者”(原文为“有晋征士浔阳陶渊明,南岳之幽居者也”)。陶是千古隐逸诗人之宗,他与刘一起在南岳衡山龙荫河匿影藏形,秘密地隐居着,天人合一诗意地栖居在南岳衡山龙荫河这个桃花源里。  

  陶在此还作了隐逸诗。如《饮酒》第五首:“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有人说是陶家南庐山,文章认为从该诗的内容来看应是陶于南岳幽居时对南岳衡山的简写)。《述酒》里有“素砾皛修渚(指龙隐港素雅的石头皎洁明亮遍布在长洲上,当然这首诗还隐含深层的政治意义),南岳无余云”。《归园田居》里有:“山涧清且浅,可以濯吾足”(他多次把龙隐港称为山涧)等等。这个人间胜境成了他们的生活家园、精神家园和理想家园。因政治黑暗他得不到朝庭的重用,又不愿与奸诈凶狠的小人和军阀为伍,还躲过刘宋王朝的政治清洗,像龙一样潜藏隐居于此。这在他写《桃》文和改名及行止见习上都可看出来,他所有一切都语焉不详,让人如坠云里雾里。他是具有强烈隐逸避世思想的人,深深地体验到高尚者是不容于世的,再个他和刘都属于桓玄集团,桓玄失败,他所做的一切都是尽最大努力潜伏和隐藏,不让别人知道真相,其意在消弭刘宋政权对他和刘的牵连。  

  陶追求的逃避虚伪凶险歹毒的黑暗官场,远离尘嚣、离群索居的生活状态;渴望安宁、孤独,与乱政小人势不两立,以此来静化心灵;坚持以隐居的素心来对抗世俗的虚伪和黑暗,回归人性的本真,纯洁自己的人格。他在《桃花源诗》中写道“淳溥既异源,旋复还幽蔽”,他之所以让仙境开而复闭是独出心裁让仙境秘密地隐蔽起来,不让那些贪婪者、凶狠者、阴谋家、野心家知道,唯恐风光美和人情美的衡山世外桃源也会变成一个乱象丛生、哀鸿遍野的动乱黑暗社会,不让桃花源人受到乱世的祸害,他对桃花源人们的大爱天地可鉴。陶对世俗的尔虞我诈和人性的伪善原恶等洞察其奸,固守着自己的理想。在《桃》中,陶故意让武陵人和高尚士(本为一人,分成两个用来误导人)都找不到而得而复失,除密不透风潜伏真情外,还把真善美淳厚留在桃花源中,让假恶丑伪溥挡于外面尘世之中。  

  衡山桃花源里既有神仙的秘方又有长生的妙药,还有一片农耕的富裕繁荣景象,是尘世善良俗人的生活与饱学贤士游仙的理想融合在一起的美好人间。刘长时间地隐居于此,陶也幽居多年,这里有长生的仙药正适合陶养生延年的需要。“往迹浸复湮,来经遂荒废”,是陶晚年回想龙荫河的无限感慨,陶晚年还非常留恋这里的美景和乡情,悠然神往着“愿言蹑轻风,高举寻吾契”,还想与刘和桃花源人这些契友一起“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在衡山龙隐港的隐居生活,让陶终生难忘,梦萦魂牵!这里的一花一树一水一山都让他得到思想和智慧上的启迪。也只有在此幽居后,才有深刻的道家情怀去构思创作这美丽的桃花源。为了怀念这里的美丽风光和深情厚谊、亲密无间的好友刘及纯朴好客的桃花源人,又想起勾心斗角的官场黑暗统治和嗜杀成性的军阀迫使国家动荡不安人们流离失所,迫使他们背井离乡来此幽居,想起桃花源理想社会的一切美好,无不令他激情澎湃欲罢不能,终于创作出了名震天下的《桃花源记》。  

  四、深藏若虚隐证衡山桃花源  

  刘陶在南岳衡山龙荫河南阳岩隐逸幽居,真正做到了销声匿迹、隐而不露,这才是中隐于洞的真隐逸的山中高士,也彰显了真正的桃花源难以寻觅,甚至可能遭受永远漫漶淹没在历史河流中永远无人发现的千古遗憾,他们真正做到了守口如瓶,永不希望世人知道他们的乱世避祸的遁逸处。陶不仅在《桃》中把他们隐居之所深深地隐藏在文中深处,他们在南岳衡山隐居也没透露出一丝痕迹,只能从史料和地名及诗文中去寻找蛛丝马迹。陶在文中结束时说:“后遂无问津者”,就是桃花源和主角刘被他潜伏隐藏在龙荫河,不管怎样努力在别处去寻找都将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后人的实践证明这是真理,讫今为止,已找到的桃花源都是假的,而真的却还在默不作声。陶的保密工作做得天衣无缝,亦真亦幻,虚实莫辩。无论是桃源人这些避乱的俗人,还是刘陶这些避世的贤者都不想在那乱世让“外人”去破坏他们怡然自乐、幸福美满、与世无争的安宁生活;要明白一个“不足为外人道也”的人绝不会告知世人真相的。如不是笔者始终不渝地坚持开发龙荫河旅游,真正的桃花源就会永远幽蔽在历史长河深处,好在笔者不管风吹浪打,坚定自己的理想信仰,这才无心插柳柳成荫地被发现了!  

  显而易见,如果桃花源是在《桃》文文首出现的“武陵”之地,作家就不会在文末写出“后遂无问津者”,后人找桃花源想当然:既然有了武陵,哪有找不到桃花源的?可都被表面现象蒙蔽了。毫无疑义,只有隐藏了衡山,时人才不知道真正找不到桃花源,也才能做到无人问津。但如果明写“衡山人”,或“渔人刘子骥”,那就暴露了真相,不仅不能起到秘境不可示人的机密,进而开而复闭、得而复失来制造文章悬念的作用!而且更不能起到隐瞒真相、保护隐士的作用,也就谈不上是千古之迷的秘密了。当然作家总要找一个地名来混淆是非。无数事实证明,凡是依“武陵”之名找到桃花源的都与《桃》文相去甚远,漏洞百出,疑点重重,谁都不敢公认,典型的望人生义,自古至今却都在犯这低级错误。另外主要还是当代人出于私心都见风使舵,争抢桃花源既为地方出名又有利可求,那管什么铁证?但不管怎样,绝不能让真相真理默默无闻,而让假象错误声名鹊起。  

  刘陶有幸,他们隐藏的真相终于破解。权威的至高无上的世外桃源洞天福地终于在衡山一展芳容,敞开了她沉睡千古的美丽面纱。也正是因为隐而不露,深藏若虚才更加证实了桃花源在衡山的唯一可靠性和唯一真实性。正如陶晚年改的名和其归隐志向一样,陶把一切深藏不露,其文表面明白如画,其内涵却隐晦曲折难解,让真正的桃源故里永远无人问津,让桃花源永远藏在历史深处不能出头露面,的确达到了他们隐秘机密的目的。  

  五、文明璀璨见证衡山桃花源  

  为何南岳衡山龙荫河能吸引刘陶来隐居呢?除风光好,民风好外,还因这里文明久远、社会安宁、远离战乱,那时其他四岳都处于动乱中,唯南岳才是他们逃避社会黑暗、摆脱繁杂紊乱的一方净土,他们早就心驰神往。陶读《山海经》知道“南海(指洞庭湖)之内,有衡山”。又知伏羲祝融神农黄帝尧舜禹都最早在湖南南岳衡山活动,这里文明最久远,古“中国”就在湖南沅湘衡山九嶷这一带,是上古文明中心。人类又起源于南方,古人类从南方北迁后,文明也就北移了,因出现记忆断层这里的信史就变成了传说。就人类文明起源而言,这里是火文明的发源地。祝融神在昆仑山上的光明宫创火用火管火,给人类带来光明和温暖,故火文明是万源之源,没有火连人都无法生存,任何文明都不能孕育,更不会脱颖而出。有古籍说祝融是三皇之一,是很公正的,他又是五方之一的火神,更证明火文明的重要性。火文明从龙荫河和湘江向东西南北传播,而祝融太阳部落及其后裔又从龙荫河沿湘江向四周迁徙。湘江是古人类向外活动迁移的最重要水上通道,“湘”字就是沿溪河江湖海寻找活动和迁徙的方向。  

  文明起源于洞穴,而龙荫河、南阳岩的文脉从未断过。传说万年前,伏羲在龙荫河观察水中漩涡太极图的变化和河流南北向太极水流痕迹的流向,特别是看到两条大鱼在涡旋太极图中追逐,感到很神奇,并受此启发在此洞推创太极图。祝融在此洞春夏现洪水滔滔,秋冬望流水潺潺,在此洞发明音乐,以和人声以娱众神。  

  刘陶隐逸幽居于此,这些璀璨的文明让他们羡慕敬仰。刘先到此寻找隐逸仙境,还与追寻他同乡魏华存魏夫人在南岳白日飞升成仙有关,见此风光壮丽,山、水、洞、花,一应俱全,居民好客才决定隐居于此。陶在此写的隐逸诗,最大的贡献就是在当时的乱政乱世乱象中,给人的心灵送去了一缕恬静的清风而让人神往,这条小河每一滴水都是文化啊!刘陶之后,这岩洞成了道家圣地,历朝历代直到文革前都有真人和道士在此修心养性,且高道辈出,文革后这洞穴文明就被彻底毁了,至今一片荒芜。  

    

    

  结  语  

  综上所述,这个隐藏了1600年的桃源仙境迷底就被彻底揭开了,真相大白于天下。原来衡山龙荫河隐藏了刘子骥陶渊明这两条人中真龙,也隐藏着世人无比向往的世外桃源,潜伏之深隐逸之久,可谓世所罕见!《桃》并非老师讲解说是隐逸文人凭空虚构出来的空中花园式的乌托邦,而是写的龙荫河的实景实情。这里风景美、村民善、史籍真、遗址古,所有一切十全十美,无懈可击,不容置疑、难以憾动也无法推翻,令人心悦诚服。  

  因以前真相没发现、谜底没破解,还在静默无声、权威依然隐而不发,世人都对《桃》进行了不正确的解读且谬种流传。全国各地为抢这文化资源竟出现了三十余个桃花源,这不仅说明部分国人自古以来缺乏求真务实的科学探索精神,还说明抢夺别地的文化资源而不顾一切不择手段。现已破解真正的桃花源在衡山,寻找到了不致让历史永远潜藏刘陶发现理想社会并推动历史前进,对中国政治和文化有卓越贡献的真正原发地,就必须要正本清源、息纷止争、去伪存真。建议党和政府本着追求真理,还原历史真相,把所有子虚乌有的假桃花源摘牌,挂上符合当地实际的景区牌,以正视听、拨乱反正,教育人民在真相不明时不要轻举妄动而遽下结论!  

  千百年来,人们寻找真相,但真相千呼万唤才出来,陶太高明了,一直把真相深藏。这个令人神往、夺人心魄,同时又充满梦幻色彩仙境魅力的桃花流水洞天福地,终于横空出世在衡山龙荫河。只要冷眼旁观,各地绝不会有与《桃》有关的刘陶潜藏遁逸的史料遗址和由他们命名的地名,这是衡山独有的,并非公共文化资源都可抢夺而据为己有,真桃花源仅此一家,别无分店。看看被陶转移目标所虚指借代的武陵,还有什么桃花桃源地名,有什么溶洞或避秦的族人族谱多真实等等都纷墨登场、对号入座、沸沸扬扬,引着寻桃源者络绎不绝,不仅为地方扬了名还取得了经济效益,弄虚作假不仅不会谴责还有利可图,社会风气这样坏连名著中的坏人都争怎么行呢?现在《桃》的历史要改写了,不能成为假桃花源赚钱的聚宝盆。  

  面对众口烁金的争《桃》纠纷,陶老先生在天之灵也看不过去不淡定了。他公正地说:你们都是信口开河,还说我是引起纷争的罪魁祸首,连我文章都没读懂,违背初衷、剥夺精髓,所有争抢《桃》的都是东拉西扯,文不对题,实在不像话。我是名副其实的隐士,改名潜,在那黑暗动荡战乱的社会,只有把真相潜藏幽蔽起来,希望人们永远找不到我们隐居的桃花源,但我仅把线索留在南岳衡山龙隐港。既成无人知晓的秘密,但依线索经过全面精确的解读又能够找到。虽然自然是伟大的而人更伟大,说一千道一万,没有刘子骥想高攀桃花源绝对不能办,没这主人公还谈什么桃花源?有的把自然现象生硬对接,有的把社会环境肆意夸大,有的咬住几个字不放,有的把与文无关似是而非的证据来作证,有的把捕风捉影的所谓考证来据理力争等等,都还言之凿凿,信誓旦旦呢!真是盲人摸象,完全离题万里嘛!甚至还有张冠李戴地把我在荆楚南岳幽居地移到刘裕的统治中心的江东横山(此南岳衡山是大禹后人把三湘古南岳名带来的)和我家庐山,我恐怕得到清除连官都不敢做了,成惊弓之鸟还敢在那里幽居吗?弱者保护自己还有狡兔三窟,何况人呢!这下衡山龙隐港把真桃花源的千古之迷揭开了,真相得到彻底破解,这里有与我们相关的铁证,真是一锤定音!你们哪一家都没有,就要自行退出历史舞台。本来有的景美文深,却硬要与我攀亲,我在受宠若惊之余想问问:难道就没有别的创新?在此,我声明:我是核心当事者,不认可、不接受哪些与我们无关的假桃花源,所有抢桃花源资源的都与我文没有直接联系是毫无根据的。而为证实自己是真的而夸夸其谈又不着边际,只不过是伪造了一堆堆文化垃圾。特告诫你们不要以假乱真,早日终结归属地之争和学术公案吧!是呀,只有回归平和理性,无谓纷争才会偃旗息鼓,也节省资源从其他方面去开拓创新!  

  “万物昭苏天地曙,要凭南岳一声雷”。陶以在南岳衡山龙荫河幽居生活为唯一素材而创作的《桃花源记》,证明了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只有人性的善良、爱心责任、和平安宁、和谐尊重、沟通妥协,加上环境优美、天人合一,才能构成人类美好的理想社会,人类才具备春意盎然的无限生机,才能持续兴旺发达。陶的理想,还给中国和世界一个振聋发聩的宣言:不要虚伪贪婪,不要压迫剥削,不要阴谋歹毒,不要争权夺利,不要战争杀戮,不要破坏和平!愿人类社会像桃花源一样早日走向大同和无为而治!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从龙荫河谷和七十二潭的深处化作了一股汹涌澎湃、奔流不息的浪涛,滚滚回荡在衡岳大地,奔向湘江,奔向洞庭,奔向长江,奔向太平洋!……。  

 

    

  参考文献  

  1.(唐)房玄龄《晋书》        北京中华书局             1974年  

  2. 逯钦立校注《陶渊明集》     北京中华书局             2011年  

  3.(晋)陶潜撰《搜神后记》汪绍楹校注       中华书局    1981年  

  4. 陈寅恪《桃花源记旁证》     清华学报第11卷第1期      1936年  

  5.(清)吴广平校注《楚辞》    岳麓书社                 2006年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