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山影子戏传承人赵细林:光影人生 无悔坚守六十载

衡山皮影戏又名衡山影子戏,在悠悠岁月里,她宛如一首古老的诗篇,用光影交织出历史的沧桑与人间的烟火。在我县店门镇梅桥村,一曲中气十足的影子戏戏腔,每日都会从一户人家里传出,成为这仿若时间凝结的村落里唯一的“热烈”。


今年75岁的赵细林,是赵家皮影技艺第2代传人。在家中,两个不起眼的木箱却被他视为珍宝。里面珍藏着的皮影,是他半辈子的心血与坚守的见证,每一件都承载着他与影子戏的难忘回忆,也诉说着衡山影子戏的兴衰变迁。赵细林回忆道:“那时候我还在读书,就一边求学,一边唱戏。”


学生时代,赵细林怀着对皮影艺术的憧憬与向往,开始跟随父亲学习影子戏。从最初面对复杂的皮影制作工艺和表演技巧时的懵懂与青涩,到后来能够在舞台上独当一面,赵细林只用了2年时间。


在电影、电视尚未普及的年代,影子戏是最受欢迎的民间娱乐活动之一。无论是乔迁、嫁女,还是满月、庆生,影子戏总是必不可少的节目。仅需两个艺人,再加一块白布,就能撑起一场热闹非凡的文化盛宴。赵细林感慨:“那时候忙得脚不沾地!一年能演三四百场,有时一夜连赶两场,这家唱完接着去下一家,常常唱到天亮。尤其是70年代,演出邀约一个接着一个。”当时他和他的团队,也成为了十里八乡炙手可热的“明星”。


打开赵细林的皮影箱,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历史深处的大门。在众多皮影中,有两张格外引人注目,一张是虎,另一张是马,是用牛皮和猪皮精心制作而成。赵细林告诉记者,这两张皮影皆为祖传下来的,至今已有百余年历史。细腻的纹理、生动的表情依然栩栩如生,每一笔一划都蕴含着老一辈艺人的匠心与智慧。他介绍道:“以前的皮影是用香包纸、面粉和牛膏制作的,要一层一层地糊,总共七层,每层纸都要做成梆子状,像纳鞋底一样,两层叠一层,加起来就是十四层。”


在他的装备里,生、旦、净、丑的皮影设计得十分巧妙,头部可以根据需要,置换到不同的身躯上,并搭配帽子。这种设计极大地丰富了皮影戏的表演内容和角色呈现,让有限的皮影通过灵活组合,展现出更多精彩。“这些皮影可灵活了!同一个人物造型,今天能扮董仲舒,明天换个名字、换顶帽子,就能演别的角色。要是演学生戏,用同一类造型替换就行。”赵细林说。


衡山影子戏的剧目十分丰富,题材广泛,涵盖历史传奇、民间故事等诸多领域。赵细林便是凭借着木箱里的一套套皮影,年复一年,唱过了六十多个春秋,而这一身技艺也是愈发得心应手、驾轻就熟。然而,皮影戏台前门庭若市、观者如潮的盛景已渐渐远去。赵细林无奈地说:“现在最难的就是吸引不了年轻人。去年我们去幼儿园演出,孩子们看着戏直打瞌睡,但把皮影拿给他们玩,一个个又兴致勃勃。”


赵细林说,现在还坚守在这一行的,已经寥寥无几。以前和他一起表演的老伙计,不少都改行了。“学皮影,兴趣是关键。喜欢的人一点就通,不感兴趣的怎么教都学不进去。”


2006年,衡山影子戏被列入湖南省非遗保护名录,2008年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2014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赵细林本人也在2015年被评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民间技艺越来越受到重视,也更加坚定了他传承皮影戏的决心。他希望通过皮影人的努力,让衡山影子戏的传承在岁月的长河中得以延续。


“现在我不收拜师费,谁愿意学我都教!我这把年纪,留着手艺也带不走,只有教给年轻人,衡山影子戏才能传下去。”赵细林满怀期望地说。


来源:衡山县融媒体中心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