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推进大衡山区域一体化作为湖南新的经济增长极


    南岳衡山自古以来作为五岳名山享誉海内外,是湖南得天独厚的自然与文化资源,长期占据旅游的核心品牌地位。但近年来随着张家界等旅游区一体化的快速崛起,南岳衡山的优势地位不断下降。有关数据显示,1991年南岳区旅游总收入占全省旅游总收入的8.7%,到2013年仅占1.9%;1994年武陵源区旅游总收入仅为南岳区的53.5%,到2013年南岳区却逆转为武陵源区的59.5%。其关键原因在于所在区域发展条块分割,如南岳山上由南岳区管辖,山下由衡山县管辖,国内驰名的衡东土菜游离于南岳旅游业之外等等,由于各自为政,极大地制约了旅游文化设施、旅游文化产品、旅游文化产业链条的拓展,导致拥有如此优质资源的世界品牌文化名山未能得到有效开发和利用,以香客多、游客少、时间短为特征,难以成为黄金旅游目的地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在湖南的区域发展中,与湘北突出将洞庭湖的自然资源、湘中突出将长株潭的区位优势作为战略支撑相比,至今没有突出将南岳衡山的独特优势作为湘南区域发展的战略支撑,不仅造成大衡山区域发展滞后,也影响了大湘南的发展步伐,而且阻碍了整个湘江流域的一体化发展,影响到全省区域发展的协调推进。因此,推进大衡山区域发展一体化,发挥南岳衡山的世界品牌效应,对于打造湖南新的经济增长点,带动整个大湘南的开发和发展,推进《湘江流域科学发展总体规划》的实施和实现湖南区域全面协调发展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为此建议:
  
  1.进行大衡山区域发展一体化的顶层设计。根据区域优势进行功能定位,构建以南岳衡山为中心,以南岳区南岳镇、衡山县开云镇、衡东县新塘镇为核心区,包括南岳区、衡山县、衡东县的大衡山区域一体化发展格局;以此为基础,对接衡阳市中心城区,联接衡阳县城西渡镇、衡南县城云集镇、工业强镇衡东县大浦镇,构建湘南城市群;并推动建立大湘南与长株潭城市群的对接机制。
  
  2.纳入全省区域发展战略规划。作为全省整体发展战略的有机组成部分,将大衡山区域发展一体化纳入全省“十三五”规划、省新型城镇化规划和长江中游城市群一体化发展规划,支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交通互联互通、信息服务平台共建共享、能源水资源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环境联防联治、生态同保共育。同时,争取进入国家新型城镇化试点范围,获得国家层面的政策支持。
  
  3.建立大衡山区域发展一体化的协调机制。成立大衡山区域发展一体化协调机构,统一研究区域发展一体化重大事宜,统一协调区域内地方政府的行政管理,推动形成区域多层次、多形式的合作机制。
  
  (刘建武,湖南省社会科学院院长;陈文胜,湖南省社科院科研处处长、研究员;王文强,湖南省社科院副研究员;陆福兴,湖南省社科院副研究员)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