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县政府工作部门 > 县文化旅游广电体育局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政策文件及通知
2024年12月底,湖南省体育局与湖南省自然资源厅联合印发了《湖南省体育设施国土空间专项规划(2023—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现将有关政策解读如下。
一、《规划》出台的背景是什么?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加快建设体育强国。”为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的重要论述,深入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持续推进实施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加快体育强省建设,根据《湖南省自然资源厅湖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印发国土空间专项规划编制目录清单的通知》(湘自资发〔2021〕38号)、《湖南省自然资源厅关于规范开展省级国土空间专项规划编制审批工作的函》(湘自资函〔2022〕2号)等文件要求,结合湖南省实际情况编制了《规划》,旨在完善全省体育设施,构建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推动全省体育事业高质量发展。
二、《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是什么?
《规划》的指导思想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完整、准备、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以增强人民体质、提高全民健康水平为根本目的,深入贯彻全民健身国家战略,锚定湖南省“三高四新”美好蓝图,全面推动体育强省和健康湖南建设,完善湖南省体育设施服务体系,为体育事业高质量发展和重大项目落地提供空间支撑与用地保障,为市县体育设施国土空间专项规划提供指导。
《规划》的基本原则:一是以人为本,健康优先;二是科学规划,均衡布局;三是存量挖潜,扩大供给;四是统筹兼顾,突出重点;五是平急结合,综合利用。
三、《规划》的范围与期限是什么?内容分成哪几个部分?主要内容分别是什么?
《规划》的范围:为湖南省行政辖区内全域国土空间,包含14个市州,总面积21.18万平方千米。
《规划》的规划期限:2023—2035年,基准年为2022年,规划近期至2025年,中期至2030年,目标年为2035年。
《规划》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的内容。第一部分是“坚持需求引领,构建配置体系”。明确省、市、县基本体育设施配置要求,并对街道级、社区级以及农村地区体育设施配置做出了相应的要求。第二部分是“聚焦核心任务,优化空间布局”。全省规划形成“一核四区多带”的总体格局,提出14个市州中心城区重大体育设施控制指标和布局引导,为市州体育设施规划提供了系统性指引。第三部分是“建设附属设施,丰富运动空间”。分别从体育公园、户外运动设施和潇湘步道,户外运动网络体系、健身圈、竞技体育、青少体育等方面施明确附属型设施配置重点和布局指引。第四部分是“完善支撑体系,明确行动指引”。分别为创新土地供应方式、优化规划审批流程政策建议、促进体教融合、体育产业空间建设指引、全民健身智慧化服务机制等方面。第五部分是“制定保障措施,确保规划落地”。提出加强组织建设、完善配套政策、强化管理考核、加大财政保障力度等保障措施。
四、《规划》制定的目标和依据是什么?
《规划》制定的目标是:至2035年,湖南省全面建成体育强省和中西部地区体育产业高地,体育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位居全国第一方阵。全省建成高水平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市州中心城区人均体育用地面积达到0.6平方米,全省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4.6平方米以上,进入全国前列;竞技体育实力处于全国第二集团领先位置;青少年体育训练条件大幅改善,形成完备的后备人才培养体系;打造具有湖南特色的体育文化品牌。长沙市建成世界知名体育名城、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融合建设示范城市,张家界市建成国际山地户外运动胜地。
《规划》制定的依据是:一是相关政策对接。与国务院《关于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意见》对接,与国家体育总局《关于推进体育公园建设的指导意见》《全民健身场地设施提升行动工作方案(2023—2025年)》对接,与省体育局《关于加快发展湖南省冰雪运动的实施意见》《湖南省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实施方案》对接;二是与上位规划对接。与国家发展战略《体育强国建设纲要》《“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对接,与《湖南省体育发展“十四五”规划》《湖南省体育强省建设规划》对接;三是与《湖南省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进行充分衔接,对接“三区三线”,主要目标与数据基本来源于政策、上位规划中对体育设施规划建设的要求。四是与湖南省体育设施发展的现实情况和人民对于体育设施的需求对接。涉及各市(州)的数据、目标、项目库的提出,来源于14个市州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相关国土空间专项规划、“十四五”体育规划等。
本《规划》提出的目标均有充分依据与来源。
五、《规划》致力于解决哪些方面的问题?
一是着力扩大供给,提升人均体育用地指标。通过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有效填补体育用地缺口,全面提升全省人均体育用地面积。二是盘活存量资源,提高场地使用效能。创新管理模式,提升体育场地转化利用率,切实解决场地供给不足与闲置并存的问题。三是完善训练设施,强化竞技体育保障。加强专业训练场馆建设,改善训练条件,为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提供有力支撑。四是夯实基层基础,恢复县级业余体校功能。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扭转县级业余体校规模萎缩趋势,筑牢基层体育人才培养根基。
六、《规划》的主要特色是什么?
《规划》具有三大特色:一是创新管理模式,推动“部门单管”向“平台共管”转变,强化体育与自然资源等部门协同,实现体育设施全域全要素规划覆盖;二是突出事权特色,以体育用地保障为核心,构建专业化规划体系,统筹行业主体性与规划刚性管控,促进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三是强化实施保障,建立多层次规划传导机制,通过组织、政策、技术、管理等多维度协同,确保规划有效落实。规划注重系统性、协同性和可操作性,为体育设施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七、如何保障《规划》落实到位?
从组织、政策、用地、路径、管理、资金、运营保障等七大方面提出了相应的保障措施。
信息来源:省体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