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山县2022年度应急管理(安全生产)工作总结和2023年度工作思路


今年以来,县委、县政府全面落实党的二十大安保维稳各项举措和国务院安委会"十五条"硬措施,坚决贯彻省委、省政府关于应急管理(安全生产)工作决策部署,深入推动市委、市政府创建的"五全一常态"机制,高质量完成安全生产大检查、重点行业领域潜在风险隐患排查、打非治违、森林防灭火、防汛抗旱等重点工作,全县本质安全水平不断提高。一是考评有位次。在全市安全生产工作前三季度和年度综合考评、考核中,我县排名位列先进行列,有望进入年度省市安全生产和消防工作先进县。消防安全专项整治、自建房安全隐患排查整治等专项工作有特色、有亮点,排名靠前二是改革有特色。我县基层应急能力、应急管理信息化、应急管理体制机制等改革走在全市乃至全省前列,有望获得省市应急管理真抓实干激励。9月份成功承办衡阳市基层应急能力建设现场会,并作为先进典型在全市推介经验。三是工作有成效。全县生产安全事故发生率和亡人率实现"双下降",自然灾害事件发生率和造成的损失明显减少,今年平稳度汛,森林防灭火工作取得全市最好成绩,无一起森林火情通报,安全形势持续稳定向好

一、本年度工作开展情况

(一)贯彻安全理念,政治责任"扛得牢"

1.坚持学习带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系列重要论述,以及国省市关于安全生产和消防工作重要文件、会议精神,坚持把理论学习与实际工作摆在同等重要位置,统筹发展和安全。将《生命重于泰山—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安全生产重要论述》《湖南省安全生产警示教育片》纳入县乡各级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议程,纳入干部年度学习计划,部署推动专题学习走深、走实。今年已组织全县干部职工1.3万余人参加了安全理论学习教育,安全生产红线意识和底线思维持续巩固。

2.坚持机制推动。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警觉感和责任心,在全省首创应急管理"巡察+巡查"双巡机制,安全生产和消防工作机制全面夯实。年内召开县委常委会、县政府常务会、县政府党组会、县安委会全会等各类会议50余次,对安全生产和消防工作进行部署推动。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以及分管县领导、联点县领导带头深入一线调研指导、暗访督查280余次,及时推动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今年新组建的16个安全专业委员会以及61条安全责任链积极履行行业领域安全监管职责,主动分析研判、推动解决安全生产顽瘴痼疾,确保各项工作有力有效。坚持守土有责、守土担责,将安全生产和消防工作列入"一把手"工程,乡镇属地责任全面压实。落实标准化安全风险清单管理制度,与企业法人逐一签订《企业第一责任人安全承诺书》,推动企业从"要我安全"向"我要安全"转变,企业主体责任全面加强。

3.坚持协作联动。充分发挥县安委会牵头抓总、综合协调作用,各分管县级领导带头抓好分管领域的安全生产和消防工作。各乡镇和负有安全监管职责的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协同作战,组织联合执法行动449次,有效解决部门管理脱节与"三不管"的问题。县安委办积极主动发挥县委、县政府"安全参谋"职责,推动城乡燃气、自建房、消防、醇基燃料等重点领域专项整治。县安委会连同县纪委监委、两办督查室强化督查督办,全年共下达督办函120件,交办安全问题隐患907处,形成了抓安全生产和消防工作的强大合力。

(二)聚焦隐患整治,监管执法"抓得紧"

1."三年行动"成效显著。持续抓好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收官工作,印发了《衡山县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巩固提升实施方案》,对本辖区、本行业领域安全问题建立问题、措施、责任、销号"四张清单"。在完成前两年工作任务的基础上,今年累计排查重大隐患21处,整改率100%;排查一般隐患4282处,已基本整改到位。围绕"三年行动"见行见效,全县成立检查组1048个,督导检查3021次,检查单位9073家,督导问题1193个,开展警示约谈65次,联合惩戒23次。通过三年的专项整治行动,全县安全生产整体水平明显提高,人民群众的安全指数、幸福指数持续提升。

2.安全生产大检查和潜在风险隐患排查全面推进。以"百日攻坚"、重点行业领域潜在风险隐患排查等行动为抓手,全面开展"横到边、纵到底、零空隙、全覆盖"的安全生产大检查。消防方面:扎实开展消防安全大检查,将"多合一"场所和"九小"场所消防安全治理、电气火灾综合治理、危化品消防安全检查、"打通生命通道"、电动车消防安全专项治理等作为贯穿全年的工作。今年累计检查消防重点单位1250次,临时查封单位5家,"三停"19家,共处罚没款23万余元;提请政府立案查处7家重大火灾隐患。各公安派出所累计检查"九小场所"5000余次,下达整改通知书2000余份,隐患整改1500余个,持续跟进整改300余个,移送消防救援部门消防安全隐患14个;所有公安派出所均已开通了政务外网录入消防监督管理系统。城乡燃气方面:全领域、全过程推动城乡燃气安全整治"百日行动",对燃气充装站、宾馆酒店、餐饮门店等150处重点场所问题隐患实行清单管理、责任销号;对辖区燃气企业下达督办通知书11份,依法办理1起不具备安全条件的场所使用和储存燃气钢瓶案;督促燃气企业下达落实非居用户安装可燃气体报警装置告知函377份,加快推进燃气报警装置的安装使用。自建房和建筑施工方面:优先安排专项经费500万元用于自建房安全隐患排查整改工作,目前已排查自建房10.5万栋,其中生产经营性住房4527栋(初判存在安全隐患451栋,已鉴定451栋)、集体土地村民自建房9.74万栋(初判存在安全隐患734栋,已鉴定598栋)、城市居民自建房3050栋(初判存在安全隐患36栋,已鉴定36栋)。房屋安全隐患"四性"及地质灾害隐患鉴定评估工作均100%完成;整治库中C级25栋、D级11栋已全部销号。共计拆除空心房及安全隐患房屋655栋,拆除面积7.7万平方米。同时,督促各建筑施工企业严格落实主体责任,加大了对高边坡、深基坑、高支模、起重机械、脚手架、吊篮等危大工程管理,强化危大工程安全管控责任。道路和水上交通方面:聚焦"减量控大"的总目标,全力防风险、除隐患、保安全,截止11月我县道路交通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受伤人数、直接财产损失相较于去年同期分别下降24.83%、45.16%、25.69%、34.2%,未发生较大及以上道路交通事故。全年排查道路安全隐患105处,完成安全隐患路段整治50处,维护整改标志、标线89处,修补标线1万余米、新增警示标识230块;约谈高风险交通运输企业10次,处罚货源和客运企业7家;联合查处超限超载车辆143台次、改装改型车辆5台次、非法船舶6台、道路运输非法营运94台次;查验校车226台次,换发校车标牌226块,连续四年未发生涉及校车的交通事故。养老服务方面:邀请第三方机构对全县35家养老服务机构(场所)开展全方位、起底式的隐患排查,做到了"不落一家、不漏一项、不留死角";开展各类检查、督查、暗访70多次,排查整改消防安全问题106条,发出问题交办函督办函34份,约谈1人。对于安全条件不达标的养老院(敬老院)关停2家、撤并整合4家,完成5家乡镇敬老院安全提质改造任务。非煤矿山方面:对辖区非煤矿山检查160余次,下达限期整改指令书7份,下达现场措施决定书3份,责令停产整改3家,共立案查处11起,关停取缔非法开采点5处,扣押非法开采挖机设备4台套,有效遏制违法违规生产行为。自然资源部门及属地乡镇继续加强对各关闭矿区的监管,开展动态巡查30余次,严厉打击非法采洗山砂行为。危险化学品和烟花爆竹方面:持续开展危险化学品隐患清零行动,重点对危化企业防火、防爆、防静电、防泄漏以及危化品规范运输、储存等开展专项检查,共排查安全隐患和不安全因素12条,下达整改指令书11份。铁腕打击烟花爆竹领域非法生产、存储、运输、销售行为,多部门联合查处无证经营"三无"产品、非法渠道进货零售网点11个,查扣爆竹260盘,烟花378箱,清理临时摊点6个,组织集中销毁行动2次。工贸行业方面:以防粉尘涉爆、有限空间作业、机械损伤为重点,强化应急、科工信、园区管委会等部门的联合监管,累计出动执法人员340余人次,检查企业230余家次,下达执法文书70余份,排查各类安全风险隐患860余处,整改已基本到位。完成了县高新区整体性安全风险评估报告,已于10月下旬提交省应急厅备案。在园区企业大力推广安全生产双重预防机制和风险分级管控工作,不断提升企业本质安全水平。同时,对特种设备、文化旅游、医疗卫生、仓储物流、电力、民爆、城市管理、乡村安全、防溺水等行业领域全面开展风险隐患排查整治、提级安全监管措施,筑牢衡山安全发展屏障。

3."打非治违"专项行动震慑有力。对全县所有乡镇、行业领域、生产经营企事业单位全方位开展安全生产"打非治违"行动,集中打击、整治了一批突出非法违法、违规违章行为。行动开展以来,全县累计专题研究解决重大、突出问题171个,发现非法违法行为1430起,责令停产整顿28起,取缔关闭42处,经济处罚576.19万元,媒体公开曝光161起,移送司法37人。特别是落实行刑衔接政策要求,6月份办理了1起涉烟花爆竹领域非法生产的行刑衔接典型案例,从严从紧处置安全生产和消防领域违法违规行为,形成"打非治违"高压震慑态势。

(三)紧盯薄弱环节,保障能力"夯得实"

1.大刀阔斧提升基层应急能力。充分发挥我县应急管理"三委三部"和"六办"作用,不断健全防范救援责任链条,12个乡镇全部成立了应急指挥部,153个村(社区)全部建立了应急服务站,村(社区)实行应急管理网格化管理。县财政足额保障每个乡镇20万元应急救援专项经费,近年来各乡镇还自行配套投入20-30万、各村(社区)自行配套投入3-5万元,用于添置装备设备、建设标准化物资装备仓库、建设应急服务站以及落实待遇等,不断提高基层安全生产履职能力和专业应急救援水平。

2.织密织牢森林防灭火体系。以万全准备应对前段超长红色火警形势,严格实行"1+1+X"(1名联点县领导+1名纪委监督员+X名后盾单位干部)战时森林防灭火工作机制,"县级领导包乡镇、乡镇干部包村、村包组、组包山头"的森林防灭火责任体系全面构建。坚持防火、灭火两手抓,第一时间执行落实《禁火令》《林长令》《森林防火命令》《封山令》等政策要求,加大人员力量和物资配备,全员参与森林防灭火工作,县、乡、村三级高效火险处置机制24小时在线,县内火险处置做到救援15分钟全覆盖、20分钟有增援,真正实现"打早打小打了"。目前,我县综合应急救援队和各乡镇综合应急救援队(专职消防队)已成为衡阳市森林火灾救援最重要的一支机动队伍,今年10-11月份先后开赴其它县市支援森林灭火任务10余次,发挥了重要作用,得到上级好评。

3.多点发力狠抓好防汛抗旱。6月份进入汛期后,有关县级领导多次召开防汛会商调度会,并亲临一线指挥,带领全县各级各部门有效应对了近20轮强降雨天气过程,全县未出现人员伤亡和重大财产损失。面对下半年严峻复杂的旱情,我县进一步提升政治站位,做好"抗大旱、抗长旱"各项准备,及时启动抗旱Ⅲ级响应和灾害救助Ⅳ响应,落实各项抗旱措施,努力将旱灾带来影响降至最低。对全县153个村(社区)受灾情况进行摸底统计,及时开展送水服务20余次,确保居民生活、生产用水保障到位。督促各乡镇、各有关部门加强蓄水调度,科学利用水资源,因地制宜,制定抗旱方案。密切联系气象部门密集开展人影作业,为全县引雨水"解渴"。督促水利系统加快水毁工程修复,提高抗旱保障能力,确保了干、支渠畅通,有效提高了我县水利抗旱能力。

4.积极开展安全宣传教育。积极开展"5·12"防灾减灾日、安全生产月、"11·9"消防宣传月等重要活动,以"敲门行动"、"衡阳群众"品牌创建等活动为载体,扎实推进安全生产宣传教育"五进",落实全方位宣传。累计开展集中安全宣教活动130余场次,出动宣传人员5000余人次,制作各类安全宣传展板500余块,横幅200余条,发放应急和消防知识手册10万余份。组织开展森林防灭火、防汛抗洪、山洪地质灾害防御、消防、生产安全事故救援等应急预案演练159场,进一步提高了抢险救援人员的应急救援综合素质,提升了群众自救互救、避险逃生能力本领。

5.建立健全考核奖惩问效机制。将安全生产和消防工作作为一票否决内容,纳入全县绩效考核和"一把手"重点考核内容,纳入单位班子和领导考核、干部考察的重要内容,县安委会对责任不实、工作不力的单位和个人进行约谈、通报,严格兑现奖惩,确保责任落实、工作落地。建立奖惩问效机制以来,全县领导干部和企事业单位抓安全生产和消防工作的比学赶超氛围浓厚,责任感、紧迫感持续加强,奖惩问效机制的导向性作用得到全面体现。

今年以来,我县安全生产和消防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省委、省政府要求和群众期盼相比,还是存在一些短板和不足。下阶段,我们将坚决扛牢主体责任,进一步查漏洞、强举措、补短板、锻长板,抓实抓好岁末年初安全稳定工作,全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大局稳定,以衡山一域之安全稳定为全国、全省、全市之安全稳定做贡献。

二、2023年工作思路

应急管理和安全生产工作上级越来越重视,人民群众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加之全球极端气候增多,新冠疫情等不稳定因素交织叠加,我县安全生产和自然灾害防御形势日益复杂严峻,需要全县各级各部门引起高度重视。2023年我县将坚持深化应急管理领域改革,压紧压实各级安全生产责任,狠抓安全生产专项整治,牢牢管控安全风险,大力消除安全隐患,进一步夯实县乡村三级应急能力基础,强化自然灾害防范应对,不断提升全县安全发展水平,争取应急管理(安全生产)工作进入年度省市先进行列。主要工作措施如下:

(一)贯彻落实"五全一常态"机制。督促各安全生产专业委员会以及各乡镇部门细化、实化工作措施,切实做好源头防控、隐患整治、监管执法、宣传教育等各项工作,真正做到安全生产工作全覆盖管理、全领域排查、全天候值守、全方位宣传、全链条责任和常态化暗访,以"全而常"的思想、"实而细"的措施、"严而紧"的责任守底线、抓安全,着力管控安全风险。

(二)扎实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在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取得的成果基础上,继续深入分析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攻坚克难,推动一批"老大难"的安全问题隐患得到整改,继续健全完善各行业领域安全生产关制度和政策措施,全力推动大检查收到实效,进一步提升全县本质安全水平。

(三)持续加强应急能力建设。充分发挥全县应急管理"三委三部"和"六办"作用,健全完善"防"和"救"责任链条,理顺体制机制,持续推进乡镇"六有"、行政村(社区)"四有"建设,不断完善各类应急救援预案,建强安全监管和应急救援队伍,提高安全生产履职能力和专业应急救援水平。

(四)不断强化自然灾害防治处突。充分发挥应急管理部门牵头作用,强化自然灾害预警预报,坚持预防和应急处突相结合,加强统筹协调,强化协同配合,抓实灾害防治各项措施,强化物资准备、队伍建设,有效应对洪涝、干旱、森林火灾、低温雨雪冰冻天气等自然灾害,千方百计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