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山县“十二五”时期和2015年工作总结
衡山县人民政府
(2015年11月)
“十二五”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县上下认真贯彻落实“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要求,克服宏观经济下行带来的不利影响,锐意进取,扎实工作,经济社会保持健康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先后荣获环保工作先进集体、全民健身先进单位、科技进步先进县、文物行政处罚优秀案卷、模范职工之家等国家级荣誉,萱洲湿地公园获批国家湿地公园试点,“衡山皮影”成功进入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一、整体实力显著增强。2015年,实现GDP 128.67亿元(预计数,下同),比2010年增加59.74亿元,年均增长10.8%;完成财政收入8.52亿元,比2010年增加3.83亿元,年均增长16.1%;三次产业结构由五年前的23.9:32.8:43.3调整为20.8:32.8:46.4。工业转型步伐加快。实现规模工业总产值70亿元、增加值24.8 亿元,年均分别增长20.76%、11.78%;高新技术企业从无到有发展到6家。春昌钨业顺利进入全省有色金属交易平台,佳诚新材料成功办理进出口备案登记手续,实现外贸企业“破零”,怡宝瓶装水、恒信锌钢、宏达威环保科技等企业产销两旺。五年来,新金龙环保科技、恒岳重钢、铝合金精密铸造、天一金岳等一批投资过亿元企业相继落户,衡山汽车、衡山齿轮、港大陶瓷等企业发展较好,先进制造、非金属采掘及精深加工、汽车配件、新能源、造纸等优势产业进一步壮大,工业布局和产业结构更加合理。现代农业稳步提质。五年累计投入农林水事务资金10.03亿元。省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到27家,农民专业合作社184家,家庭农场104家,农业龙头企业、合作社农业标准化实施率60%,农机总动力76630台、401535千瓦,较五年前分别增长47.96%、36.67%,农业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建立了优质稻、席草、茶叶、油菜、油茶、西香瓜等10个特色农业生产基地,萱洲油菜、永和九龙李、贺家西瓜、沙泉早白薯等特色农业布局初步形成。五年来,全县粮食作物常年播种面积在48万亩以上,总产超4亿斤,粮食生产机械化覆盖率89%以上,保持全国粮食生产大县地位,成功进入全省第一批家庭小水果县行列,连续两年蝉联全省粮食生产标兵县。商贸旅游逐步升温。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4.47亿元,比2010年增加11.64亿元,年均增长13.82%;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66%,较五年前增长16.6%。华夏湘江加快推进,白果石膏矿废弃矿洞旅游启动开发,成功举办白果黑提葡萄节等旅游节会,萱洲古镇进入全省首批“湖湘风情文化旅游小镇”创建名单。五年来,全县累计出让商住用地1886.44亩,房地产企业达18家,开发商品房面积54.4万平方米。新增规模流通企业28家,规模流通个体经营户32家,改造升级农家店269个,四星级神龙盈佳酒店正式营业,苏宁易购、益丰药业、步步高超市等商贸品牌全面进驻。萱洲古镇、唐群英故居、野莓谷、黄龙峡等一批旅游项目开发取得明显成效,创立了五个省级文化旅游品牌,连续举办了三届乡村生态旅游节,衡山旅游的影响力不断扩大。
二、发展基础更加牢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5.6亿元,比2010年增加53.33亿元,年均增长26.74%。拉开了道路骨架。五年来县财政投入交通道路建设资金2.27亿元,武广衡山西站至黄花坪公路开工建设,南马线年内可实现竣工通车。五年来,潭衡西高速、南岳高速、南岳高速县城连接线、新马线等一批重点交通工程竣工通车,314省道完成改造,衡山湘江公路大桥完成维修,楚南大桥完成重建,全县主干道路全面畅通。深化了“四区”建设。完成义安路、解放路南北段、九龙大道人行道改造和路面油化,污水处理厂二期建成投入运营,LNG加气站、砂石码头建成投入使用,县城最高楼湘水明珠主体工程完工,开云新城污水处理厂及二水厂建设完成前期工作,毛泽建公园建设稳步推进;建成城区绿化覆盖率35%,绿地率30%。五年来,“四区”建设取得显著成效。老城区方面:县城建成区面积扩大2平方公里达12平方公里,城镇化率40%,油化改造主干道或重点区域11处,新建和改造城市主干道和背街小巷20余条,新敷设供水管网40余公里,新增绿化面积8万多平方米,燃气普及率88%,全面启动了城区路灯节能改造和彩灯工程,路灯完好率、亮灯率达98%以上。工业园区方面:财政累计投入园区基础设施建设资金5亿余元,开发面积6.8平方公里,引进规模企业45家,总数达66家,新建标准厂房40余万平方米,“五纵四横”主干道全面铺开,水电路气等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开云新城方面:累计完成投资超过3亿元,征地1700亩,拆除房屋218栋,建设安置房8.3万平方米,安置拆迁户144户,建成衡山西站站前广场并全面完成绿化、亮化和美化,新建并硬化武广路、北二环和安置区内道路,北二环至九龙大道道路启动建设,10公里万伏高压线路全面拉通,“古韵衡山”项目出让土地271亩,完成土地出让金1亿余元,项目开发步伐加快。黄花新区方面:累计征地66亩,支付征地款200余万元,彻底拆除原农科所办公楼;衡山大道西线完成投资1600万元,道路主体工程已成型,进入路面硬化阶段;农科所改制全面完成,安置区修建性规划完成评估,第一批拆迁即将启动。完善了农村基础设施。硬化农村公路50公里,改造危桥5座、新建农村招呼站40个。除险加固小二型水库13座,高标准完成300亩茶叶种植基地、1.2万吨大米加工生产线改扩建等4个产业化项目,全面启动白果、长青、贯塘农田水利项目建设。五年来,农村公路建设里程达390.2公里,改造危桥21座,所有行政村全部通水泥路,农村客运站覆盖率85%。除险加固小型水库67座,灌区节水改造30.99千米,渠道清淤367.7千米,山塘清淤848口,解决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11.04万人;实施土地开发整理项目35个,新增耕地138.49公顷,改造中低产田和建设高标准农田4.56万亩。累计投资8500余万元,实施农网改造项目37个,涉及161村、27个台区,成功改造线路6条,电力基础条件全面完善。优化了生态环境。森林覆盖率47.88%,较五年前提高2.9个百分点;活立木蓄积量125.04万立方米,较五年前提高10.5个百分点。全面完成省政府“一号重点工程”第一个三年行动计划,完成上级核定的节能减排任务。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深入开展,创新“农户垃圾不出户、集镇垃圾日清运”处理模式,村容村貌、环境卫生明显改善。五年来,累计争取上级环境保护治理资金5660万元,成功创建省级环境优美乡镇5个、生态村10个,荣获全省新农村建设先进县称号,成为全市唯一的省级“美丽乡村”建设试点县。
三、发展后劲持续有力。招商引资增活力。今年1-9月,新引进投资过千万的项目15个,其中白果石膏矿废弃矿洞旅游开发、环保包装袋生产、建筑机械设备生产、活性石灰生产等4个项目投资过亿元。五年来,全县共引进重点产业项目135个,其中总投资过亿元项目28个,较五年前增长40%;实际到位资金32.42亿元,较五年前增长63.3%。破解瓶颈挖潜力。用地方面,今年已批回土地1552.1亩,新增建设用地指标1018亩;公开出让土地和矿山25宗,完成国土收入3亿元。资金方面,四大投融资公司共融资3.5亿元,县内77家企业单位共获得13.9亿元的银行授信额度;前三季度累计到位国省资金近2亿元,成功获得国家第二批专项建设基金6700万元、第三批专项建设基金9700万元。五年来,共批回项目用地5895亩,累计出让土地和矿山103宗,完成国土收入10.63亿元;成功引进华融湘江银行,组建银泰小额贷款公司,四大投融资公司累计融资8.11亿元。改革创新强动力。出台了政府行政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和行政审批事项目录清单,政府机构改革全面完成。商事制度改革稳步推进,“三证合一”工作全面启动。制定出台了《关于促进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实现“个转企”140户,完成“小升规”12家。供销社综合改革走在前列,在全市率先成立了衡山县惠农供销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公立医院综合性改革顺利推进,各公立医疗机构取消药品加成,全面实行“零差率”销售。完成环卫市场化改革,化解了环卫工人劳动关系的矛盾问题。林权主体改革完成扫尾工作,国有林场改革通过省检验收,配套改革稳步推进。合乡并镇及乡镇机构改革正式启动并加紧实施。
四、社会事业全面进步。19个重点民生实事项目完成或即将完成,五年累计投入医疗、社保、住房等民生资金38.2亿元,完成为民办实事任务123项,解决了一批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社会保障水平有效提升。全年新增城镇就业2780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5500人,五年累计新增城镇就业1.5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1%以内;全面启动了全民参保登记工作,五大保险平均每年参保量达35万人次,年均征缴基金在2.3亿以上,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参保人数达25万。“新农合”参合率连续五年超过95%,个人参合费用财政补助由200元/人提高到380元/人,基本药物制度实施范围进一步扩大。1000套公租房全部开工建设,500套城市棚户区改造进入实施阶段,五年累计建设公租房2156套、城市棚户区改造925套。城镇低保月人均补差256元、农村低保月人均补差112元,分别较五年前提高了44.6%、45.4%;五保分散和集中供养标准达2900元、7580元,较五年期分别提高93%、70%。各项社会事业蓬勃发展。教育强县工作稳步推进,高考成绩连续十二年保持全市领先,城区新建一所幼儿园并投入使用,新建小学工作稳步推进,“大班额”问题得到缓解。中医院搬迁项目进入扫尾,疾控中心改造全面启动,累计改扩建乡镇卫生院10所,改造中心卫生院4所,标准化改造村卫生室86个。精准扶贫有序实施,建档立卡、驻村帮扶等工作全面启动。科技强县工作扎实开展,累计申报国家专利669项,年均增长23.5%。农村通信基础设施有效完善,乡镇光纤覆盖率、固定电话覆盖率达100%,乡镇中心地区基本覆盖
肯定成绩的同时,应该看到经济社会发展中仍然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产业结构不尽合理,一产占比过高,三产占比偏低;全面建成小康任务五大指标实现程度不均衡,完成预期目标压力较大;投资乏力、财政收入质量不高、收支矛盾突出,可以用财力严重不足;公共服务供给不足,社会保障层次不高,城乡建设任务繁重,社会治理能力与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
未来五年,是经济发展趋缓向优的关键期,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攻坚期,面对经济下行的压力和区域竞争的挑战,必须坚持改革创新、转型升级、统筹城乡,提高整体实力,推进协调发展。我们的工作目标是:到2020年,全县经济总量大幅提升,2019年前实现地区生产总值较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城乡居民人均收入预计分别突破4.3万元、2.5万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三次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一产业占比下降至10%左右,三产业占比将超过二产业。城镇化率达到60%左右,城镇人口主导型社会结构加快形成。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提升,美丽衡山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2016年,重点抓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充实项目。以编制“十三五”规划为契机,加快编制“十三五”重点项目库,科学合理储备一批重点产业项目,保障项目有序接替、滚动发展。围绕工业、农业、文化旅游、交通和基础设施、社会民生等重点板块,按照总投资不低于100亿元的标准部署重点项目建设,制订项目实施方案,细化目标措施,落实工作责任,统筹解决资金、土地、环境等难题。二是优化产业。扩大招商引资范围,提高招商选资质量,年内争取引进重点产业项目20个以上。抓好产业分区,制定完善全县产业和空间布局规划,加快推进135创新创业园和弘山科技工业园建设,增强园区支撑作用;大力发展先进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等支柱产业,着力培育新型建材、健康养生等新兴产业,重点打造现代农业、生态旅游、互联网+等特色产业;做强怡宝水、衡山汽车、钢结构等工业品牌,做大冬枣、黑提、白茶、稻田养鱼等特色农业,做实华夏湘江、白果石膏矿废弃矿洞旅游开发等旅游项目,确保产业提质带动经济提速。三是打牢基础。完成老城区主要道路路面油化和背街小巷改造任务,打造毛泽建烈士陵园至千吨级码头的沿江风光带,建成垃圾中转站,抓好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和运行管理,完善环卫、亮化、绿化等相关设施,提升县城承载能力;依托武广衡山西站深度开发建设开云新城,全面推进黄花新区建设,加快拓城融城步伐。增加农村“五小”工程投入,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建设好高标准蔬菜基地、有机生态粮食生产示范基地,抓好新农村建设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夯实农村基础。四是推进改革。在统筹推进各项改革的基础上,明确重点,完成政府机构改革扫尾,切实转变政府职能,进一步精简行政审批事项,制定出台负面清单。按照省市批复的方案,全面完成撤乡并镇,积极开展合村改革的调研和筹备工作。五是改善民生。梳理对照全面小康分类考核指标体系,强化执行落实,切实完成年度工作目标。完成好省市下达的重点民生实事任务,持续推进就业和再就业,抓好困难群体和下岗失业人员就业援助,完善医疗卫生、教育、住房保障,提高城乡社会救助水平。坚定不移抓好精准扶贫、“一进二访”等工作,确保帮到实处,扶出实效。持续深入推进省级文明县城创建、平安创建等活动,创新社会管理,完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加强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完善信访工作制度,确保社会大局持续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