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配合县委、县政府开展合乡并村调研工作,为领导决策提供参考,岭坡乡党委、政府就合乡并村一事,对乡村干部及县、乡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采取个别走访、谈话、征求意见等方式,总结归纳出一些意见和看法,并就相关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
一、统一思想、坚决拥护支持
(一)合乡并村的必然要求。随着十多年来农村改革的深入和经济的发展,农村情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农村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乡镇政府提供多方面的服务。但现行体制已越来越不适应形势的发展,突出的弊端主要有:一是乡镇政权职能不全,权责不统一,责大权小,无法对本区域内的政治经济社会发展全面负责;二是一部分乡镇规模偏小,人力物力财力分散,办不了大事。这种状况影响到基层政权的巩固,严重制约农村市场经济的发展。合乡并村是为了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而进行的,以合理调整规模、加快职能转变为主要内容的改革,也是保障和改善民生,打通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实现城乡居民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迫切要求。
(二)合乡并村带来的变化和好处。合乡并村这件事抓好了,将有利于完善乡镇政权职能,提高行政效率,增强其对农村社会经济事务的管理调控能力;有利于乡镇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加快水、电、道路、市场、通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加快乡村生态旅游和小城镇建设,扩大和完善小城镇整体功能,优化生产力配置,加速区域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文化、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的发展,促进精神文明建设,保持农村社会的长治久安;有利于优化乡镇领导班子结构,提高战斗力,更好地为基层、为群众服务。
二、部分干部群众存在的思想顾虑
(一)担心人员安置难。合乡并村使大多数乡村干部感到人员分流危机,人心不定,工作不力,有些甚至以得过且过的态度消磨时间,对工作不管不问,严重影响工作状态及效率。特别是乡镇班子成员精减较多,有的甚至在乡镇工作几十年,还要面临被精减的风险。部分小村被吞并已成定局,导致村干部消极怠工,人心浮动,工作难以推进。
(二)担心债权债务不均衡。合乡并村涉及面广、最不稳定的因素就是债务问题,这是广大干部群众共同关注的问题。乡村撤并后债务包袱怎么化解,由谁来管,将是撤并后面临的一项艰巨任务,处理好则可平稳过渡,处理不好则会影响大局稳定。同时由于各个乡镇、行政村之间经济条件以及发展的不平衡性,撤并后带来的权利分配、主导产业的定位、基础设施的投入等诸多问题将在一定时期内集中显现。财政基础好的乡镇担心合并后被经济实力薄弱甚至负债的乡镇拖累,而造成经济上的压力,甚至影响经济社会发展速度。
(三)担心选址问题。岭坡乡地处前后山分水岭的要害位置,交通非常便捷,自然及人文历史资源丰富,小城镇建设初具规模,生态旅游业发展态势良好。我们认为相对望峰乡来说,更加具备作为新乡镇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条件。广大干部群众无论从本位思想出发,还是从综合实力考虑,都认为合并后新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应设在原岭坡乡。
(四)担心命名问题。岭坡地名由来以久,曾是分盐领票商贾云集之地;另外,解放前岭坡与望峰本就是一个乡,乡名就叫岭坡。面对合乡并村,作为岭坡人谁也不愿接受祖祖辈辈沿用的地名从此消失。特别是岭坡乡近几年生态旅游发展迅速,岭坡野莓谷风景区已名声在外,如更改地名将带来诸多不便。
(五)担心合并易合心难。撤并以后,两个乡镇的干部由于管理方式的不同和乡域之间的差异,在心理上肯定存在一定的适应期,之间的磨合也需要一定的过程。合并后部分边远村群众居住分散,相距较远,管理上难以到位,而新的村班子内部关系、合作共事氛围短时间内难以融洽,可能导致工作中出现推诿扯皮现象,群众的矛盾问题得不到及时的解决。
三、解决相关问题
(一)人员安置问题。措施:一是适当安排人员进城;二是参照县直单位解决待遇;三是主职干部适当平衡留用。
(二)办公选址问题。措施:从交通区位、方便民众、发展前景、小城镇建设成果、生态旅游产业发展等方面综合考虑,新政府办公地点宜定在岭坡乡机关驻地。
(三)新单位命名问题。建议尊重历史,面对现实,听取民意,折中取名。有两个建议:第一建议仍为岭坡乡;第二建议为从岭坡、望峰两乡各取一字,合称为岭峰乡,可以使两地旅游资源强强联合,将旅游产业和小城镇建设进一步做大做强。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