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镇2023年度乡村振兴半年工作总结

2023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实现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关键一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意义重大。去年经过全镇上下共同努力,脱贫攻坚成果进一步巩固,没有发生规模性返贫现象,脱贫劳动力就业形势保持稳定,收入较快增长。今年以来,长江镇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中央和省市县总体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摆在突出位置,坚决守住脱贫攻坚胜利果实,不断推动脱贫攻坚政策举措和工作体系逐步向乡村振兴平稳过渡,以确保实现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

一、长江镇基本情况

长江镇位于衡山县东北部,总面积74.8平方千米,辖11个行政村和1个社区,246个村民小组,总人口33114人,总户数9822户。现原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606户2173人,2020年底全部脱贫;共有省级贫困村石桥铺社区(建档立卡贫困户138户493人),新源村(建档立卡贫困户112户423人),2018年底全部脱贫摘帽。长江镇目前共有脱贫户602户2109人,脱贫不稳定户9户11人,边缘户4户9人,突发严重困难户10户32人,监测对象11户20人。2023年度,县派工作队进驻省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村、易地搬迁安置村、已脱贫村——石桥铺社区;已脱贫村——新源村。

二、长江镇乡村振兴工作开展情况

一)产业赋能,培“根”植“基”,绘就“稻粱丰硕,猪肥鸡壮”的富足图。产业兴,百业兴。发展农村特色产业振兴是推动乡村振兴、农民致富增收的重要抓手。因地制宜,科学统筹。依托本地资源禀赋,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种植产业。省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村石桥铺社区以“创建秀美荆陂,引领经济繁荣”为发展理念,以建设优美新环境、绿色新产业、和谐新农村为载体,依托荆陂河流域治理项目进行两边农田的整体规划,扩大高标准农田建设面积,集规模化、集约化经营,规范化、科学化管理,建设高标准农田,种植绿色蔬菜550亩,解决劳动就业100余人。创新经营方式,探索“农户+合作社”的模式,拓宽农业增收渠道。侨兴村裕湘种养家庭农场引进肉牛品种,吸引村经济合作社和农户入股,授之以渔,带动周边农户发展肉牛产业10余户,解决脱贫人口就业16人,人年均增收2万元以上,村集体经济增收2万元以上。 省级乡村振兴示范创建村胜利村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依托水库养殖、休闲垂钓、亲子种植采摘等休闲业态,结合本村现有农业资源,整合打造一个集亲子游乐、自然研学教育、家庭休闲度假为一体,以自然生态教育为主题的亲子自然生态营地,和学校、培训机构、幼儿园等对接,开展农耕文化教育和农事体验,目前正在基础设施建设阶段。围绕“一村一品”,大力推进乡村车间建设。目前我镇共创建扶贫车间4个、乡村车间7个,坐落于石桥铺社区、石子村、胜利村、侨兴村、宋桥村,主要发展产业有湘黄鸡养殖、水稻种植、肉牛养殖等,共计吸纳脱贫户务工80余人,人年均增收1万元以上。霞流冲村以发展”一村一品“为契机,坚持以艾草产业作为优化农村经济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的一项优势产业来抓,创办艾草基地,以推进关键技术为重点,强化管理,狠抓结构调整,继续扩大种植面积,目前种植艾草324亩,艾草产业发展步伐明显加快。宋桥村通过招商引资吸引乡贤回村创建黑斑蛙基地,占地面积100余亩,主要养殖黑斑蛙,与水稻和谐共生。现有蛙池65个,孵化池16个,预备水池19处,每池可饲养成品蛙5000斤左右,每亩约可收水稻500斤,这样的生态种养模式实现了“一地多用,一田双收”。我镇大力发展湘黄鸡养殖业,通过开展招商会、客商洽谈等方式,引进了兴农牧业、建锋养鸡场、瑞田生态等专业从事衡山黄鸡养殖、兽医技术服务的多元化农牧业企业。长江镇石子村兴农牧业有限责任公司于2022年申报为乡村车间。鸡场基地以三黄鸡、湘黄鸡(衡山黄鸡)养殖为主,常年存笼鸡10万羽、年出笼鸡20万羽以上,年收入2000万左右。公司产品“衡山黄鸡”、“鸡蛋”入选了“全国扶贫产品名单”和“湖南省扶贫产品名单”,产品安全、美味、健康,深受广大消费者好评,在产品上具备较大的竞争优势。2020年以来,兴农牧业有限责任公司通过直接帮扶和委托帮扶的形式帮扶全县12个乡镇94个村建档立卡贫困户、边缘户393户863人发展养殖衡山黄鸡产业,实现脱贫增收。

二)人才驻基,添“智”提“质”,绘就“少长咸集,群贤毕至”的人才图。千泉汇聚,大河滔滔;百花齐放,春色满园。乡村振兴,关键在人。要坚持把人才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充实人才队伍,提高人才质量。精准聚才。要突出本土田秀才、土专家、本地致富带头人,相应开设现代农业技能知识培训。永丰村开展月嫂培训、胜利村开展湘黄鸡养殖技术培训等。精确用才。发挥村干部主力军作用发动群众,组织群众,群策群力。聚焦产业发展发挥人才最大价值。我镇扎实开展乡村振兴业务培训会议和月度工作会议,全体镇村干部加强乡村振兴各项政策法规知识学习,深入贯彻落实好乡村振兴有关决策部署,立足乡村振兴重点工作要求,细化指标,扎实做好防返贫监测、产业就业、乡村建设、问题整改、数据质量等工作。精心留才。我镇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和保障措施,出台《长江镇2023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考核方案》,设置奖罚措施,完善月度考核制度,激发各村(社区)工作积极性、主动性。

三)狠抓监测,补“钙”强“筋”,绘就“生活富裕、生活保障”的祥和图。为落实防返贫监测与帮扶工作,我镇建立健全了镇返贫致贫人口快速发现和响应核查机制,按照省市县监测标准,以全镇所有农村人口为对象,通过农户自主申请、部门信息比对预警、干部走访排查等方式,重点对全镇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以及因病因灾因意外事故等刚性支出较大或收入大幅缩减导致基本生活出现严重困难户开展常态化预警监测,重点监测其收入支出状况、“两不愁三保障”及饮水安全状况。各脱贫户结对联系责任人和帮扶责任人通过入户访谈、现场确认、电话交流等方式,详细询问帮扶对象家庭的务工收入、两不愁三保障情况,核实基础信息,逐户逐项精准采集,准确录入,做到应统尽统、应录尽录。同时加大宣传,通过“线上转发+线下宣传”的宣传方式,积极做好党的二十大精神、《乡村振兴促进法》及各项惠农政策、帮扶政策宣讲,扩大困难群众自主申报途径,确保防返贫监测对象应纳尽纳。线上,各村、组微信群转发乡村振兴政策文件,让全体农户(在外+在家)了解各项惠民政策。线下在政府公示栏、政务大厅、村委会公示栏等明显区域张贴防返贫监测对象申报政策“明白纸”、海报30余张,入户发放“明白纸”2000余张,开展“长江镇乡村振兴主题宣传活动”,发放《乡村振兴促进法》、“明白纸”800余份,现场为群众答疑解惑,宣传乡村振兴政策。目前共接收农户线上线下反馈困难问题8起,解释政策并处理问题8起。

四)生态强根,增“色”添“彩”,绘就“绿树村边,青山郭外”的山水图。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让良好生态成为乡村振兴支撑点”。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农村的优势与财富。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们对生活环境要求日益增高。转变发展理念是根本,长江镇发动基层干部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唤醒广大农民生态文明建设意识,形成全员参与的良好氛围。我镇加大农村环境治理资金投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设立垃圾集中收集点72处,摆放垃圾桶500个,硬化收集点路面108平方米,完善垃圾定点清运体系,规范有序管理,实现村容村貌持续改善。

五)组织保障,凝“心”聚“力”,绘就“村美民富,美丽和谐”的新蓝图。“农村富不富,关键在支部”。组织振兴是乡村振兴的根本保障,能够为农村地区基层组织凝心聚力,形成强大的发展合力。一是坚持党建引领,稳固基层组织,将上级各项决策部署落实到村、落实到户。二是强化政治担当,壮大基层队伍。突出党总支书记这个“关键少数”,推动形成“领头雁”效应。坚持党员带头,以干部引领群众,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示范引领作用。加强对驻村工作队的日常管理,落实“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基本组织生活制度,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三是健全治理体系,统筹资源力量。补齐基层治理短板弱项,完善社会力量参与乡村治理的机制,形成乡村治理合力。

三、乡村振兴下一步工作和打算

(一)着力培养基层人才。

凡事先有人气,才有生机。不论是精准扶贫还是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我镇将凝聚基层党员干部坚守初心使命、勇于担当作为的正能量,突出严管与厚爱,建立村干部“双向激励”机制,引导他们扎根基层、干事创业,实现“培养一批能人、带动一方发展、富裕一方百姓”的人才效应。

(二)着力健全基础设施建设。

我镇将逐步完善道路交通、机耕道、产业路建设,进一步加强灌溉水渠修建,为农村产业发展打造基础条件。另外,我镇将加强农村消防设施建设,确保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并加强农村水、电、通讯等设施优化增强,为乡村旅游、电商发展创造条件。

(三)着力打造宜人适居环境。

良好的人居环境对招商引资、乡村旅游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为改善人居环境,我镇将以“民风淳朴、村庄整洁、风貌秀美”为目标,一方面加强村民教育,完善村规民约,及时调解矛盾纠纷,创造和谐的乡村氛围;另一方面继续推进改厕、危房改造等工作,营造干净整洁的乡村环境。

(四)着力助推农业产业发展。

乡村振兴,离不开产业的支持。我镇将结合村情,做好产业发展规划,通过招商引资,以“龙头企业+合作社”、“党建+合作社+农户”、“分散发展、集中销售”等模式,大力发展农村产业,加强产销对接,确保能生产,能销售,有收入。通过产业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增加就近就业机会,促进农民增收,留下年轻人就近发展,为乡村振兴做贡献。

奋斗中送走岁月,实干中铸就辉煌。2023年已过一半,我们追梦前行、勇于奋斗,顺利完成了上级交代的各项任务,实现了良好开局。下半年,长江镇将戮力同心、顽强拼搏,坚持“产业兴旺、生活富裕、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的要求,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在长江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