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2005年】 医疗卫生

第一节 机构队伍

一、卫生行政机构 1978年,县设衡山县革命委员会卫生局,配备人秘、业务、药政、卫生、财会等专职干事,共7 人。19812月,衡山县革命委员会卫生局改名为衡山县卫生局,为县人民政府组成局,内设办公室、人事股、业务股、卫生股和财会室。1989年,财会室改称计财股,全局工作人员15人。2002 年,局机关内设办公室、人事股、医政股、法监股、基妇疾控股、计财股、爱卫办等7个股室,行政 定编11名,事业编制1名。2005年在职工作人员35人,固定资产136.6万元。

二、卫生医疗机构    

(一) 衡山县人民医院 衡山县人民医院坐落在开云镇白石巷7号,占地面积14874平方米,房屋建筑面积18551平方米,业务用房16817平方米,开设病床220张,专用仪器设备365台,机动车辆4台,固定资产1291万元,年业务收入1775.3万元。设有外科、神经及骨外科、内科、妇产科、老干儿科、传染科、五官科、麻醉科、急诊科、门诊部、检验科、药剂科、放射科、皮肤科、CT室、功能科、供应室等职能临床医技科室,是全县规模最大、科室齐全的综合性医院。自1982年开展第一例断肢再植手术成功后,医院外科技术飞跃发展,已开展胸外科、心血管外科、显微外科、神经外科、整形外科、骨外科等难度较大手术,开颅手术成功率由1980年的20%提高 到85%。普外科开展微创手术、骨外科开展半髋、全髋关节置换术,检验科开展艾滋病抗体、梅毒血清 检验等项目,内科 、妇产科、儿科、传染科、皮肤科诊疗技术不断提高,每年都有新项目、新技术、新科技成果问世。1980年代后,医院千元以上医疗设备仅有纤维胃镜、200毫安X光机、A型超声波。1984年新建 门诊大楼,1990年拥有进口西门子CT机、彩色B超机、500毫安X光机、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心电工 作站、电子胃镜、心电监护仪、多功能麻醉机、经头颅多普勒机,无创自动呼吸机、红外线乳腺诊断仪 等先进医疗仪器设备。2002年,新建八层门诊综合大楼,面积5600平方米。2004年,更新西门子螺 旋CT机一台。 2003年,全院在职职工315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259人,副高职称7人,中级职称102人,初级职称143人。莫凯林获全国计划生育先进个人称号,邓为勇、李德喜获国家计委、卫生部、计生 委万例手术无事故先进个人。全院医疗队伍整体水平不断提升。医院亦先后获国家卫生部二级甲 等医院、爱婴医院,省卫生厅文明医院, 省市工商部门重合同、守信用单位等光荣称号。2005 年,全院在职职工2380人,其中,副高职称10人。地区医院(中心医院) 1978年,县内有地区医院5所:萱洲医院、南岳医院、沙泉医院、白果医院、新桥医院。1984 年,沙泉医院与沙泉卫生院合并,改名为衡山县沙泉伤科医院。1997年,白果医院更名为衡山县第二 人民医院。2005年,地区医院通过不断整合医疗资源,仅剩3所:衡山县第二人民医院、萱洲医院、 新桥医院,这些医院设施相应齐备、科室相应齐全,是分布全县农村的综合性医院。    

(二)衡山县中医院 衡山县中医院坐落在开云镇义安路68号,占地面积4860平方米,房屋建筑面积10215平方米, 业务用房6614.3平方米,固定资产378.7万元,业务收入304.7万元,开设病床72张。设有办公室、 医务科、护理部、财务科、药剂科、内儿科、老干科、外科、骨伤科、妇产科、眼耳鼻喉科、口腔 科、针炙科、痔瘘科、皮肤泌尿科、检验科、放射科、B超室、心电图室、彩色多普勒室等职能临床 医技科室。装备了救护车。 外科开展了各类体表手术、腹部手术;骨伤科开展了创伤急救和骨折手术、手术复位术;妇产科 开展了无痛人流、无痛分娩、引产、剖腹产等普外手术;老干科开展了脑血管病 (中风)、高血压、 气管炎、哮喘专科门诊。全院拥有万元以上设备10台,添置了美国GEB超仪、韩国十二导联自动分 析心电图机、200毫安X光机、彩色经颅多普勒仪、碎石机、全自动尿液分析仪、电解质分析仪和血 流变分析仪及MEK血细胞分析仪等先进医疗设备。2003年,在职职工102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82 人,副高职称5人,中级职称18人,初级职称56人。医院先后获省中医药管理局放心药房、市 工商局重合同守信用单位称号。

(三)衡山县伤科医院 1996年,衡山县沙泉伤科医院更名为衡山县伤科医院,坐落在沙泉乡建塘村衡西公路旁,占地面积14108平方米,房屋建筑面积4838平方米,其中业务用房3065平方米,固定资产223万元,业务 收入260万元。开设病床60张,1000元以上设备52台件,添置了200毫安X光机、麻醉机、心电 图机、B超机、多功能监护仪等医疗仪器设备,装备了救护车。该院以陈氏祖传中医正骨科为主,立 足传统医药,在继承传统骨折手法复位的基础上,实行手术复位,中草药内服外敷,提高了复位准确 度,促进了骨折愈合,缩短了治疗时间,保证了治愈效果,办成了独具中医特色的正骨科医院。2003 年,在职职工56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48人,中级职称2人,初级职称46人。设有骨伤科、内、外、 妇、儿科等临床科室及放射、检验、B超、特检4个医技科室和药剂科、护理部。医院创国家卫生部一 级甲等医院,先后获得湖南省卫生文明单位湖南省乡镇卫生院中医兴院示范单位称号。衡山县眼科医院 1984年,县卫生局派有家传中医眼科治验的熊隶书到桃源县中医院拜全国著名眼科医师袁彩云为 师,从师学艺一年后,回县创办了衡山县眼科医院。 衡山县眼科医院,坐落在衡山县店门镇107国道旁,占地面积15亩,建筑面积4700平方米,业 务用房2700平方米,开设病床25张。医院共有卫技人员18人,其中大专学历2人,中专学历10 人。添置了裂隙灯、X光机、心电图、洗胃机、生化仪等设备器械10余件,总价值15万余元。开展了白内障、青光眼、斜视、眼球异物摘除等眼科手术,不少外地患者慕名而来就医。 1996年,县卫生局将祝融卫生院与眼科医院合并,组成新的衡山县眼科医院,整合后的衡山眼科 医院朝着更加规范、健康的方向发展。 衡山县中医按摩腰腿病治疗专科 20027月,县中医院针炙医师李金球停薪留职,在县城开设中医按摩腰腿病治疗专科医院。共 有工作人员18人,其中聘请专业人员10人,开设病床15张,租赁房屋200平方米,添置了三维多 功能牵引床2张,电动颈椎牵椅1张,骨质增生治疗仪2台,药物离子导入治疗机3台,针炙治疗仪 4台。开展了中医保健按摩、药物薰蒸及腰腿治疗业务,采用埋线疗法及小针刀治疗法治疗颈、腰椎 骨质增生、椎间盘突出、坐骨神经痛,治愈率达90%,年门诊2000人次以上。

(四) 乡镇卫生院 1984年,各公社卫生院改称乡镇卫生院。19869-11月,全县23个乡镇卫生院全部移交给乡 镇政府主管,工作人员297人,病床106张,总建筑面积22609平方米。1990年,认真贯彻省委、省 政府 《关于改革和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乡镇卫生院采取自己筹、县里拨、上级补的三点子办法,投资405万元进行危房改造,扩改建房屋13900平方米,购置万元以上医疗器械21件,培训 进修或参加函授、电大学习职工达300多人次。2003年,20所乡镇卫生院有职工308人,其中中级职称31人,初级职称257人,本科学历1人,大专学历32人,中专学历84人,共有房屋建筑面积 30266平方米,开设病床113张,万元以上的医疗设备共有26台件。各卫生院设有内、外、妇、儿、中医等门诊和住院服务,开展计划生育四项手术及孕产妇住院分娩,医技科室开展三大常规检验和 放射、B超检查。东湖、马迹、江东、岭坡等卫生院能做剖腹产、阑尾、疝等下腹部手术,年诊疗16万人次以上。业务总收入800余万元,有东湖、马迹等7个卫生院被评为衡阳市合格乡镇卫生院” 2005年,开云镇两路口卫生院更名为衡山县开云镇卫生院,开云镇开云卫生院更名为衡山县红十字会医院,永和乡沙头卫生院与新场市卫生院合并为衡山县永和乡卫生院,新桥镇贯底卫生院并入衡 山县新桥医院、白果镇卫生院、棠兴卫生院以分院的形式并入衡山县第二人民医院,全县乡镇卫生院 17所。      

(五)村卫生保健室 村(大队)卫生室是随着农村实行合作医疗制度而建立的。1978年,衡山县324个大队都有卫生室,有经过卫生部门短期培训的赤脚医生344人,接生员193人,95%以上的村(大队)实行了合作医疗制度。农民看病的医药费报销各地标准不一,住院医药费全部报销的有9个村,报销50%以上的 有150个村,报销20-40%的有64个村,其它村为限额报销20-35元。 1983年,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出现了合作医疗经费难筹,乡村赤脚医生报酬不落实等问题。当年276个村(大队)合作医疗、赤脚医生报酬由记工分参加生产队分配,改为由村每年付给100-200元补贴,农民看病仍处于谁看病、谁买药、谁出钱的状况。1984年,县委、县政府针对农村医卫工作滑坡状况采取措施,成立村预防保健室,全县220个村 配备赤脚医生,均经县、乡卫生部门培训,担负农村医疗、防疫、卫生宣传、妇幼保健、计划生育及 推行两管五改等工作,防治一般常见病、多发病。1990年,全县有村防保室363个,持证乡村医生190人,卫生员136人。1994年,衡山县被评为湖南省农村卫生建设先进单位和省初级卫生合格县。1997年,根据湘政发 [1997]37号《关于发展农村合作医疗意见的通知》精神,县委、县人大组成联合调查组,深入乡镇调查合作医疗工作情况,决定由政府牵头,组织永和、江东、长青3个乡的 党政一把手和主管领导、卫生院长赴郴州苏仙区学习合作医疗经验,回县后在这3个乡进行试点,共有52个村、15632户、59074人参加合作医疗、发放合作医疗证12400个,占总户数的80%,筹集合 作医疗基金19.9万元(包括县财政拨款10万元), 首次为55名患者补偿住院医疗费6500元。至 1998年,全县开展合作医疗的乡镇有9个,占乡镇总数的50%,参加合作医疗的村有117个,占总村 数的36.1%,聘任乡镇医生117人。湖南省卫生厅将衡山县列为全省合作医疗试点县,1999年评为全省 合作医疗优胜单位。后来,因衡山县经济尚不发达,农民筹款、财政投入都有困难,合作医疗没有在全县推广,最后连试点乡也停办了。2005年,衡山县首次开展乡村医生执业注册工作,有214名乡村医生参加。  

三、衡山县卫生防疫站  前身是1966年从南岳搬迁而来的南岳县防疫站。1994年,县卫生学校和医 疗器械修理所并入县卫生防疫站。20044月,衡山县卫生防疫站撤销,设立衡山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定全额拨款事业编制43人,内设预防医学门诊、性病专科、乙肝专科、性艾结科、流行病科、 免疫规划科、卫生监测科、检验科等科室。占地面积3227.7平方米,房屋建筑面积4805平方米,其中业务用房2475平方米,固定资产256.6万元;万元以上设备5台,添置了脑电图、脑电地形仪、进 口B超机、多媒体疾病检测仪、激光治疗仪、200毫安X光机、心电图等先进医疗设备,担负全县疫病防治、卫生监测、健康教育等工作任务。曾先后获国家卫生部10部委授予的全国食品卫生工作先 进单位全国食品卫生示范县、省爱卫会文明卫生单位、省卫生厅腹泻病控制项目先进单位结核病控制项目先进单位等光荣称号。      

四、衡山县妇幼保健院  坐落在开云镇解放北路55号,其前身为1966年从南岳迁入的南岳县妇幼保健 站。1994年,更名为衡山县妇幼保健院。占地面积1270平方米,房屋建筑面积3044平方米,其中业 务用房1750平方米,固定资产163.4万元。开设病床20张,设有办公室、财会室、外勤组、药剂科、 医技科、内儿科、住院部、门诊部、护理部等科室。2003年在职职工44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41 人,中级职称10人,初级职称34人,万元以上设备5台,添置了电子阴道镜、多普勒胎心监护仪、 新生儿暖箱、心电图机、麻醉机等医疗设备、配备了救护车。承担全县妇幼保健任务,开展了无痛人 流、无痛分娩、剖腹产等普外科手术,2003年业务收入260万元(其 中 拨 款 5.2万元), 曾 先 后 荣 获 卫生 部爱婴医院、湖南省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和消除破伤风妇幼项目加强县、湖南省文明办公 益形象示范单位等光荣称号。      

五、卫生队伍 1978年,全县各级各类卫生专业人员总数为324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296人,占80.85%。在各类卫生技术人员中,医师62人,占19%;中医中药师(士)42人,占13%;医士144人,占 44%;其他医疗卫生人员76人,占24%1980年代,全县对半农半医的农村基层卫生队伍在专业培训的基础上,开展了全面的技术考核考 试,有157人取得乡村医生证书。到1987年底,全县从事医疗工作的专业人员达508人,占卫生技术人员总数的84.07%,其中,主治医师以上人员69人,医师192人,医士311人;中医65人,中药 人员83人。 1983年,为加强专业技术队伍建设,全县医卫系统实行专业技术职称改革,县卫生局以县卫生学校为基地,分科分专业举办考前培训班,全县700多名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参加了不少于两个星期的集中培训。1989年,卫生系统评定副高职称6人,中级职称116人。此后每年对各类专业技术人员进行 年度计划任职考试和考核,并将考试成绩作为晋升职称和聘用的参考依据之一。 1990年,县卫生系统有卫生工作人员1029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896人,中医102人,西医 257人,护理110人,中药133人,检验22人,其它128人。 1999年始,开展医疗卫生重点学科和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选拔评审工作,确定了一批医疗卫生 点学科和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同时,不断拓宽高层次卫生人才培养渠道,选派优秀卫生人才到 省、市研修深造,并大力加强基层卫生人才学历教育和服务能力建设,对参加函授、电大、自考取得 高一级专业学历的职工给予奖励,对取得科研成果的给予奖励。全县卫生人才队伍整体素质明显提 高。此后,国家、省委、省政府不断加大了对卫生事业的投入力度。其中,省级财政每年在卫生人才方面的直接投入均突破1000万元,市、县两级财政和各级医疗卫生单位对人才工作的投入也显著增加,有力地支撑了卫生事业的快速发展。 2003年,全县西医(含医、药、护、技)专业技术人员788人,其中本科38人,大专209人,中专337人,副高职称9人,中级职称144人,初级职称616人。中医药人员445人,其中县属医院 109人,乡镇卫生院123人,乡村医生207人,个体中医人员9人,副主任中医师7人,主治中医师 48人,本科学历5人,大专学历59人,中专学历172人。2005年,全县各类卫生工作人员1187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1035人。大专以上学历占47%,高、中级职称为16%。全县平均每千人拥有医院(卫生院)床位数2.1张,是1978年的3倍;平均每千人 拥有执业 (助理) 医师0.9人,是1978年的4.5倍;平均每千人拥有注册护士0.5人,是1978年的5倍。    

第二节 卫生体制改革    

一、卫生管理体制改革 1984年,沙泉乡卫生院并入沙泉医院,改名为衡山县沙泉伤科医院。年底,南岳医院、南岳卫生 院划归衡阳市南岳区管理。1986年,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改革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精神,全县23所乡镇卫生院由卫生局主管改为乡镇政府主管,行政管理权移交后,其人、财、物管理权仍 属县卫生局。次年,县中医院由集体所有制转为全民所有制。1988年,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 与发展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全县21所乡镇卫生院由集体所有制转为全民所有制事业单位,属正股 级机构,定编341人。1994年,开展创建等级医院活动,衡山县人民医院经国家卫生部评定为二级甲等医院,新桥医院、沙泉伤科医院经国家卫生部评定为一级甲等医院。1995年,又有白果医 院和萱洲医院被国家卫生部评定为一级甲等医院。1996年,祝融卫生院、沙泉伤科医院分别更名 为衡山县眼科医院和衡山县伤科医院。19978月,白果医院更名为衡山县第二人民医院。200111月,全市实行医、药分家管理,县药品监督检验所共计11人及全部财产划归衡阳市药品监督管理 局,并成立衡阳市药品监督管理局衡山县分局。20044月,衡山县卫生防疫站撤销,设立衡山县疾 病预防控制中心,定全额拨款事业编制43人,设立衡山县卫生监督所,定全额拨款事业编制12人。    

二、医疗体制改革 1978年,衡山县基本形成县、乡、村三级医疗预防保健体制。大部分村的村民参与合作医疗,并 享受报销一定比例医药费的待遇。1983年,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后,合作医疗处于停办状态,县政 府行文,改革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恢复 谁看病、谁买药、谁付钱的医疗模式。1988年,在医疗卫 生系统引入竞争机制,允许私人执业行医和经营中西药品,至1989年,全县批准个体诊所68家,登 记发证的私营药店18家。19984月,衡山县八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通过《关于在全县推 行农村合作医疗保健制度的决定》,县政府印发《衡山县农村合作医疗保健制度实施方案》,全县324 个村,有167个村成立卫生室,村民看病更加方便。2001年,县计委、财政局、卫生局联合核定全县 非营利性医疗机构36所。2004年,全县167个村卫生室核发了医疗执业许可证。

三、医疗机构内部管理改革 1979年,国家卫生部颁布了《医院工作条例三十条》和《医院工作人员职责》等文件,省、市卫生行政部门相继制定了医院各科室、各岗位人员管理制度和职责,逐步加强了医院管理。衡山县卫生局根据这些文件的精神,在全县医疗卫生机构实行院、站、所长负责制。单位负责人的任命按干部管理权限,由县委组织部或县卫生局采用任命、委派、选举、考试等办法选拔政治思想好、懂业务、会管理、年富力强的同志担任,并在任期进行年度目标管理考核。1980年始,县卫生局在县直医疗卫生单位实行年度目标任务考核的办法,在乡、镇卫生院推行五定一奖的管理办法 (定人员、定岗位、定任务、定时间、定质量要求、奖优罚劣)。1985年以后,五定一奖 的管理办法逐步完善,并在县属医疗卫生单位推广。1993年起,全县实行护士执业准入制度。1998年,实行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和执业注册制度。2004 年,实行乡村医生执业准入制度,鼓励符合条件的乡村医生申请国家执业 (助理) 医生资格考试。    

第三节 医疗技术    

一、中    

(一) 1979年,县中医院赵学知整理的老中医经验文稿和自己撰写的《医案医话五则》汇编成《衡山中 医学术资料选编》出版,在卫生系统内部发行。1987年,县卫生防疫站陈荣祥《胎盘因子治疗慢性迁 移性肝炎疗效观察》载中国免疫学快报”1987年第4期。1990-2005年县中医院内科副主任中医师 杨三红刻苦钻研诊治心脑血管和呼吸道疾病,在国家、省级发表或交流论文10篇。2000年,由胡柏华整理的名医李麓芝、李培陶编写的《中医内科症治歌诀》出版,在卫生系统内部发行。2000-2005 年,县人民医院内科副主任中医师任天戈采用中医辩症治疗疑难杂症,多次在国内和国际学术会议上 交流。贯底卫生院杨伯健医师对中风辩证论治有独特见解。开云镇卫生院康国云医师用中药治疗小儿夏季热取得了满意疗效。20028月,县中医院谭冬云在全市医护岗位技能比武中,获中医师综合理论笔试第二名。        

(二) :传统采用中药内服外敷方法治疗疖、痈、瘤、痔、痿等外科疾病,1980年后,随着西医药发展,中医院多采用抗菌素和手术治疗,而在农村,仍有如岭坡宾汉卿,白果李志光等个体外科医生,以中草药治疗妇科不育症,疗效很好,有不少患者慕名前来求医。    

(三) 妇科:中医中药治疗妇科疾病在农村依然盛行。县中医院胡柏华从事中医妇科诊疗工作三十余年,在治疗妇科疾病中积累了不少临床经验,她撰写了《妇女月经病的治疗体会》,被省、市医药部门鉴定合格,其徒弟睦岳云自拟的《化瘀通络丸》、《种子丸》治疗子宫肌瘤、卵巢囊肿、不孕症等收到良好的效果。县人民医院妇产科医师莫凯林用中药研制的《转胎饮》对纠正胎位不正效果很好。1986年县中医院副主任中医师符新民撰写的《肝病在女科论治》在新中医杂志发表。    

(四) 骨伤科:颇得家学真传的阳大毛曾孙欧阳霖(1913-1983),是县中医院正骨科医师;他的徒 弟们依然在医院从事中医伤科诊疗工作。祖传中医骨科医师陈秋实创建了衡山县伤科医院,该院以陈氏祖传中医正骨科为主,立足传统医药,办成独具中医特色的正骨科医院。该院伤科医师陈松 权,先后在省中医药学导报杂志上发表《补中益气丸在骨伤科的临床应用》、《伤科药粉治疗闭合 性损伤的体会》等论文。护士汤国平撰写的《骨折骨科病人出院后随访与健康指导》在《中国临床医药研究》刊登。2001年,县中医院骨伤科开展人工股骨头置换术”2例,肱骨解剖颈骨扦园针内 固定术”1例,股骨髓内针固定”1例,均获成功。      

(五) 儿科:1987年,县中医院副主任医师杨检生采用辛温解表配伍行气活血药薰洗外治法治疗小儿高热,疗效确切,一次退热,可重复使用。中医师曾桂才,擅长诊治小儿麻诊等儿科疾病,在县内有 较大声誉。    

(六) 1981年,县中医院中医师唐国衡参加湖南省第一届推拿科班学习回院后,在 县中医院开设了理疗、针炙、推拿科,后发展为针炙推拿保健中心。开设诊疗病床12张,从事针 炙推拿人员6人。该中心主治医师何清明1992年参加全国针炙临床交流研讨会,交流了《化脓炙 治疗肱骨外上髁炎33例小结》论文。

二、西

(一) 1982年,县人民医院第一例断肢再植手术成功后,又开设普外科,有神经和骨外科 两个病区。1997年,外科开展手指套脱伤腹部皮瓣转移4例手术成功。19988月,整形外科利用 额部皮瓣进行全鼻再造手术成功。2001年,开展高血压脑出血钻穿颅穿刺方法及CT动态治疗收 到满意效果。

(二) 1980年以来,县人民医院先后有李岳兰、陈德新、尹元、石珍、易翠嫦、彭佳生等 内科医疗骨干。1990年县人民医院唐文奇、杨德英、彭礼安、康友明、邓少清撰写的《衡山县新发现 疫病钩体病临床分析》一文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县人民医院研制的《甲硝唑治疗肺脓疡》获县科技 进步三等奖,2001年以来,老干科开展了静脉溶栓术, 治 疗 脑 栓 塞 。 第 十 八篇 卫生体育 衡山县志 697-

(三) 20世纪90年代后,县内医院产科建设得到快速发展。1996年,县人民医院、妇幼 保健院、白果医院、新桥医院创爱婴医院达标。1998年按照省卫生厅产科建设标准, 将 东湖、 马迹、新场市3个卫生院,萱洲、新桥2个中心卫生院和县眼科医院作为产科建设重点医院,从人 员、房屋、设备上进行配套,不断改善妇产科病人诊疗条件,县人民医院、妇幼保健院、中医院开展 了无痛人流、无痛分娩、引产、新式剖宫产等妇科新技术。1999年县人民医院妇产科被衡阳市妇联授 予巾帼文明示范岗称号。    

(四) 儿科:1990年代后,县内医院儿科建设进一步加强,县乡医院都设有儿科门诊和病房,配 备儿科医师或妇幼保健专干。县内人民医院、妇幼保健院添置了多普勒胎心监护仪、新生儿暖箱、兰 光治疗仪等设备,提高了新生儿成活率。县人民医院复方断脐粉的临床应用获市科技成果奖, 麻杏桑贝散治疗婴幼儿哮喘获县科技进步一等奖。    

(五) 传染科 20世纪80年代始,县、区医院设立了肠道门诊室。县人民医院的传染室在进入 1990年代后,随着住院传染病人增多,改设传染科,设床20张,主要收治痢疾、肝炎、伤寒、钩体病、 肺结核等传染病人。2003年,为抗击非典,县、乡医疗单位开设发热门诊,加强隔离留观室的建设, 全县共建发热门诊28个,留观室30多间,开设隔离观察病床60余张。县人民医院新建一栋三层计1116 平方米标准传染病区    

(六) 皮肤科:1990年以来,县人民医院、中医院设立皮肤病专科门诊,主要采用抗菌素、抗过 敏、激素类药物治疗。同年,望峰乡卫生院王槐庭到上海奉贤县塘外乡卫生院进修皮肤科半年,回院 后开展门诊,对诊治疥疮和疥疮样皮炎有独到疗效。1992年,县人民医院张祖球研制的 《白斑酊辅用 白斑丸治疗白癜风》 获省科技成果奖和二项国家专利;唐炳林自拟枯脱油注射液治疗内痔22000 余例,疗效满意。    

(七)五官科: 1990年以后,县、乡医院先后开设五官科门诊,手术治疗五官科疾病。县眼科医 院购置裂隙灯等眼科器械设备,开展白内障、青光眼、斜视,眼球异物摘除等眼科手术。    

(八) 1980年代,国家无偿装备的乡镇卫生院30-50毫安X光机,因机器老化,已逐年 予以更新。2003年,全县共有各种型号X光机23台,放射专业技术人员29名。县人民医院有500 毫安、400毫安、300毫安、30毫安X光机共7台,投资325万元更新一台西门子欢悦单排螺旋CT 机,开展了碘化油子宫造影、气钡双重造影、动态静脉造影、三维成像、高压注射器、CT增强扫描 等项目,年放射收入150余万元。其他医院开展了透视、照片、造影等项业务。      

(九) 检验科:2003年,全县有检验专业人员52人,是1978年的5.2倍,1989年的3.2倍。县人 民医院添置了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荧光免疫分析仪、阳光微生物分析仪等10件先进检验设备,新开展 了艾滋病抗体、梅毒、血清学等多项检查;县中医院能进行尿液、电解质和血流变分析;县防疫站能进 行水质分析、病毒、毒物测定和细菌培养等项目。有4个乡镇卫生院能开展生化检查,9个卫生院可作 三大常规检查。    

三、中西药 1970年代,县人民医院设立制剂室,生产大输液制剂。1989年,生产碳酸氢纳、氯化钾、普鲁 卡因等8种制剂,同时生产复方甘草合剂、颠茄合剂等6种口服液,还生产红贡、碘酒、磺胺软膏等 6种外用药品。1999年,该制剂室停止生产。19857月始,贯彻实施《药品管理法》,全县各医疗卫生单位加强药剂科的基础设施配套建设, 容器更新换代,普遍使用木箱、铁箱、瓷罐、瓦缸等储藏药品,有的门市药房改为铝合金或不锈钢柜 台。40种中药传统饮片做到依法加工炮制,有些单位设立真伪药品陈列柜,开展创示范药房活 动。1987年,举行衡山县第二届中药加工技术比武,有效地提高了全县药品质量。1997年,县中医 院杨金根获市中药加工技术比武全能第一名。 有中药毒药、麻醉药品等特殊药品的单位,按照《麻醉药品管理条例细则》,实行专人负责、专 柜加锁、专用帐册、专用处方、专册登记。国家实行市场经济以后,药品采供由单一的县药材公司进货,逐步转为多渠道采购。2003年,全县共有药剂工作人员222人,比1989年增加21%,其中主管药师30人。    

 四、中西医护理 1986年,县中医院、白果医院分别在全市中医护理、区医院护理工作检查评比中获第一名。1989 年,县人民医院在全市护理质量天使杯竞赛中获第二名。同年,全县共有护士106人,其中主管护师13人,护师37人,护士56人。护理人员主要集中在县级医院和区医院。 1990年代以后,县卫生局配备护理专干,县医院和区医院先后实行护理部建制,推行责任制护 理,按照护理工作规范,进行专病护理。1992年,县人民医院凌红在全市护理技术操作竞赛中获(第一组)第二名。1993年,县人民医 院在全市护理三基知识竞赛中获县级组第一名。 1998年,开展整体护理,护理质量不断提高。此后,县人民医院添置心电监护仪、心电工作站, 除颤超搏器、呼吸机、兰光治疗仪、镇痛棒、气垫床等,县妇幼保健院添置心电监护仪、多普勒胎心 监护仪等先进设备,护理工作迈入微机管理时代。20028月,县人民医院凌华在全市医护岗位技能 比武中,获皮试注射第三名。到2003年,全县共有在职护士236人,比1989年增加2.06倍。注册护士229人,其中主管护师30人、护师103人,护士87人。乡镇卫生院均配备了一名护士。五、科研成果 1980年,县卫生防疫站旷铁夫等人的《微小拟钉螺作为肺吸虫第一中间宿主的发现》研究,获省 科研成果四等奖,县人民政府优等奖。1982年,县人民医院唐炳林的《 枯脱油注射液治疗内痔》研究,获县科技成果一等奖。1985年,县卫生防疫站陈传良的《改良DC法快速检验仪器中大肠杆菌群》研究,获市科技成果三等奖。1989年,县人民医院李德喜、熊百全、唐炳林等首例断肢再植手术成功,获市科研成果三等奖。1990年,县人民医院唐文奇等人的《衡山县新发现疫病钩体病临床分析》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甲硝唑治疗肺脓疡》获县科技进步三等奖。 19923月,县人民医院张祖球《白斑酊辅用白斑丸治疗白癜风》研究获县科技成果一等奖。19956月获国家二项发明专利,获美国国际人体科学联盟三等优秀论文奖。1993年,县卫生防疫站陈荣祥等人的《狂犬病特异性转移因子的研制及临床应用》和《狂犬疫苗三角股注射》研究,分别获市科研成果二等奖、省卫生厅科技进步四等奖。1996年,县卫生防疫站曾林生《卡介苗接种至局部脓疡与淋巴结肿大的防治》获县科技进步三等奖。1999年,县卫生防疫站曾林生撰写的《狂犬病防治的新进展》获香港紫荆花医学科研奖,已载入《世界学术文库医学卫生卷 》。 2001年,县人民医院唐良卫等研制的《麻杏桑贝散袋煎剂治疗小儿喘憋性肺炎》获县科技进步一等奖;由金迪文等7人完成的《高血压脑出血钻颅穿刺方法及CT动态治疗》获县科技进步二等奖。200310月,县卫生防疫站曾林生撰写的《常见癌症诱因与预防》获中国第三届名医论坛优秀论文一等奖。    

第四节 医疗设施    

一、卫生基本建设 1979年,衡山县县直10个医疗卫生单位房屋建筑总面积16412平方米,乡镇卫生院房屋建筑总 面积13900平方米,均属砖木结构。1980年代,县直医疗单位建房23492平方米,乡镇卫生院建房 13900平方米。仍以砖木结构为主。1990年代,逐步进行危房改造。据统计,1991-2003年,全县各 级医院新建扩建房屋面积34430平方米,总计投资1400万元。全县医院共有房屋建筑面积91687平方米(其中业务用房 61242平方米)。2004-2005年,新建房屋建筑面积4064平方米,改装维修房屋 面积2893平方米。卫生经费投入呈逐年增加态势。据统计,1992-2000年,省市卫生专项拨款109.61 万元。其中,1995年以前按历年基数递增法拨款,年均递增7.4%1996年始,按《预算法》拨款,年均递增4%2005年,财政拨款504.6万元,其中专项拨款19.83万元。          

二、医疗器械设备 1980年代初,全县只有县人民医院和卫生防疫站先后购置了一台200毫安X光机。1984年,县级医疗卫生单位添置了纤维胃镜、心电图、超声波、脑血流图、信息诊断仪等医疗器械。1990年代,乡镇卫生院逐步添置了心电图、洗胃机、B超机14台、X光机7台、多功能手术床1台、流图仪3 件、脑血流图仪1件、治疗仪4件、医疗器械共计62台 (件)。县人民医院、中医院、卫生防疫站、 妇幼保健院、伤科医院逐步配备了救护车。据统计,1990-2000年,全县投入资金500万元,购置了万元以上医疗仪器设备52台件。到2003年,全县共有万元以上医疗器械设备170台件,共有各种型 号X光机23台。其中,县人民医院有400毫安X光机和带遥500毫安X光机各一台,有经颅多普 勒、进口西门子CT、彩色B超、自动生化分析仪、血球计算仪、24小时动态心电图机、心电监护仪、多功能麻醉机等先进仪器设备;县中医院、防疫站、妇幼保健院、第二人民医院、伤科医院、眼科医 院和2所中心卫生院万元以上仪器设备均在5台件以上;20所乡镇卫生院有50毫安X光机12台、B 13台、心电图机、洗胃机3台、三大常规检验设备9套、生化检验设备4套。      

第五节 卫生防疫    

一、爱国卫生运动    

(一) 衡山县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成立于1950年代中期,下设办公室,简称爱卫办,挂靠县卫生局。 1978-1998年,归属县卫生局,为卫生股,属正股级机构。1999年,改名爱卫办,副科级机构,归口县卫生局,定编工作人员3人。至2005年,机构编制未变。  

(二) 县城爱国卫生运动 19796月和19829月,县爱卫会先后两次组织全县城乡同时投放以磷化锌、敌鼠纳盐等制 作的毒饵,开展毒鼠活动,共灭鼠73.3063万只。1986年以后,每年在春秋两季开展全县性的灭鼠, 收效很好。与此同时,在街道两旁实行门前三包(包绿化、卫生、秩序),并在元旦、五一国际 劳动节、十一国庆节组织全县卫生大检查,在衡阳市七县两区卫生检查评比中,连续5年排在全 市第三名,并有25个单位先后获省爱卫会文明卫生单位称号。1996-1997年,衡山县开展了创建 省级卫生县城工作。在省市爱卫会的指导下,县委、县政府组织爱卫、城建、交通、工商、环保、教 育、卫生等主要职能部门,按照 《省级卫生县城具体实施要求》,加强城区基础设施建设,进行道路 硬化,环境美化,经过两年的拼搏奋战,将古城改造为新城。19979月,经省爱卫会卫生县城考核 小组验收,衡山县获得了省爱卫会省级卫生县城称号,1999-2005年省爱卫会对衡山省级卫生 县城进行四次复评,均验收合格通过。至2005年,县城有24个园林式单位获省爱卫会文明卫生 单位称号。          

(三)乡村爱国卫生运动 1980-1990年,县爱卫办一直以两管五改(管水、管粪,改井、改厕、改畜圈、改炉灶、改环境) 为中心,改善农村卫生状况。19926月,举办农村供水与环境卫生项目管理干部学习班,并参 观福田铺乡农科村、衡丰村、泉塘村改水改厕现场,这三个村95%以上农户有自家的卫生水井、卫生 厕所、无烟炉灶。1997年,利用世行改水工程项目总投资1196.73万元,在农村建成12处自来水厂,受益人口6.5万人。同时大力开展农村爱国卫生运动,当年获湖南省农村灭鼠第二名和衡阳市灭鼠先进县称号。      

二、食品卫生

1979年,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管理条例》,县内食品卫生管理切实加强。1984年成立食品 卫生监督检验所,有监督员12人。各食品生产经营单位共配备79名食品卫生管理员,医疗卫生单位 配备食品卫生检验员64名,形成了食品卫生监督管理体系。1985年,先后5次检查全县997个食品生产、经营厂家,严格食品从业人员的体检,凡有传染病患者或疑症病人均予以隔离或调整工作,其中504家食品企业进行建档监测。19896月,省卫生厅确定衡山为创建食品卫生示范县,经过5年的艰苦奋战,于1993年经省卫生厅考核验收合格,并拍摄了《食品卫生在衡山》专题纪录片。93日,国家卫生部认定衡山为全国食品卫生示范县1990年,县饮食服务公司及食品卫生监督检验所组成专门班子,全面检查119家食品生产、经营(含私人饮食店)单位,强调规定餐厅(室)墙壁、顶板刷白色涂料、墙壁四周镶嵌高1.5米白色瓷板。出售 食品严禁手拿,一律使用消毒后的不锈钢夹具。餐具逐日高温消毒,密封隔离置放。服务人员须经卫生防 疫站定期体检、发证营业,逐家张贴食品卫生管理条例,重新统一颁发营业证书 ,落实建档监测制度。1998-1999年,共组织6次食品卫生执法检查,两年共体检食品从业人员2481人,对全县1509家食 品生产经营企业审核、换发食品卫生许可证2002年取缔不合格学生食堂5家,销毁霉变食品532公斤。2003年,对1390个食品生产经营单位进行监督监测,核换发卫生许可证,持证率100%; 从业人员体 检培训2047人,查出并调离五病人员2名,监测754件,合格731件,合格率92.86%;检测餐具114 件,合格75件,合格率65.7%;执法检查25次,销毁过期食品1853公斤,累计罚款达1万元。全县共发生食物中毒事件4起,中毒30人,其中植物性食品中毒1人,有机磷农药中毒1人,沥青中毒1 人。2004年,成立衡山食品安全委员会,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综合监督部门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开展 食品安全联合执法大检查。2004-2005年,全县未发生一起重大食品安全事故。

三、学校卫生

1979年,中央颁布 《中小学工作暂行规定 (草案)》,学校卫生工作重新受到重视。1982-1983 年,全县县立和公社中学学生分别建立健康卡片。其中县属中学建卡3000多张,农村中学建卡10185 张。1984年对365间教室进行卫生学监测,采光系数只有26间教室合格,合格率为7.12%1985年,全县确定保健校医33名,加强学校卫生保健力量。分校分班级逐日坚持清扫工作,定期进行大扫除。 1986年对7所中学9所小学的学生进行沙眼和蛔虫普查普治,患沙眼学生1386人,患病率64.8%, 有蛔虫卵学生1650人,感染率83.5%1980-1987年,对全县部分中小学生进行视力测定,共检测 45235人,视力在0.9以下的有5165人,占11.4%1990年,学校卫生工作建立班主任包干责任制。每班学生中选出 1-2名卫生干事,逐日检查, 定期汇报综合,划分清洁区,经常检查、清扫、消灭空白,校务委员会每学期鉴定评分。1991年,对中小学乙肝普查1538人,阳性为1%1992年,开展四病普查12000余人,进 行牙菌斑调查12912人,推广小孔眼镜600付。1997年,对岳云中学、职业中专2500余名师生开展 乙肝普查,查治乙肝213人,对全县5万多学生投服驱虫药,对8所中小学生共6000余人进行六病普查,1999年完成52所学校9350名学生体检和健康建档工作。2003年,学校卫生监督覆盖率为100%,换发卫生许可证9个,发证率为100%,从业人员体验 98人,合格97人,1人为乙肝,已调离工作,新生入学体检2000人,体检率99%。学生六病普 查率95%。当年,县卫生局、教育局就学生常见病防治、学校卫生防疫工作,学生健康检查、学校食 品卫生下达4个文件,为历年学校卫生文件之最。2005年,对全县61所中小学校进行卫生监管,检 查从业人员564人。  

四、职业病防治

1978年,开展尘毒监测项目12项,粉尘监测4项,毒物监测6项。组织矽肺病复查和补查工作, 检查结果共有矽肺病人118人,可疑矽肺475人。此后,每年对有关工人进行体检,对接尘人员进行照片,以便及时发现新患者。1985年对全县33家厂矿企业人员进行尘毒监测,其中矽尘测定2830人,煤尘测定1100人,铅测定265人,苯测定45人,锰测定114人;同时对车间空气有害物质进行监测:发现中毒1人,铅吸收13人;矽肺照片1000余人,查出矽肺病人40人,全县共有矽肺病人175人。县石膏矿投资60 万元,新建水井和可蓄水120吨的水塔,新建通风井,改干风钻为湿式作业,使井下30%的作业面粉 尘浓度达到或接近国家标准。1986-1990年,粉尘作业单位的粉尘浓度合格率由原来的37.2%上升为 46.8%,矽肺发病率由10.98%控制在3%1992年,尘毒监测厂矿55家,监测粉尘样234,超标率53.5%,毒物样54个,超标率61.1%, 物理因素样127个,超标率53.2%,接尘工人肺病普查1900余人,屎铅检查80人,偏高了3人,阳性率3.75%。同时对全县23X光机单位进行检查,组织其放射工作人员培训体检。1998年对13个厂矿进行尘毒监测,共监测88件,合格率56%;开展职业病普查10个单位,照片200人。2003- 2005年,粉尘作业工作健康监测覆盖率95%,劳动企业卫生条件监测覆盖率90%,监督覆盖率98%

五、传染病防治    

(一) 疫情报告与免疫 1979年,衡山县实行计划免疫,逐步装备了县、乡、村三级冷链设备,从而大辐度提高了菌 (苗)接种率,人群免疫水平和免疫成功率逐年上升。1980年以来,国家颁布传染病防治的法律法规、对传染病疫情报告作出明确规定。县内疫情报告程序为:村卫生室诊所乡镇防疫专干县防疫站。县级医院传染病门诊、住院科室直接报县防疫站。报告方式由1980年代信封邮寄改电话报告, 并逐步向电脑传输过渡。全县建立了以县卫生防疫站、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为主体的三级预防保 健、计划免疫、传染病管理工作体系和网络。1987年,县卫生防疫部门就计划免疫前8年( 1971- 1978年)和后8年 (1979-1986年)四病 (麻诊、百日咳、白喉、脊髓灰质炎) 的总发率、残亡率 作了统计比较,发现计免后比计免前总发病率下降90%,死亡率下降98%,其中白喉、百日喉、脊髓灰质炎近15年来基本没有报告病例。1987年,衡山提前实现 《全国1982-1990年计划免疫 规划》。1991519日,中南五省计划免疫工作会议在衡山召开。1995年,全县报告14种传染 病,发病768例,年发病率196.92/10万;衡山获省计划免疫第三个85%目标评审达标先进单位2003年,全县计划免疫全程有效接种率达99.46%糖丸强化免疫投服率达100%,儿童建卡建证率达100%,做到人、卡、证三相符。 当年 ,县防疫站获市卫生局传染病疫情管理先进单位  

(二) 烈性传染病防治 霍乱:1980年,衡山无霍乱病例报告。1981-2003年,先后有5年报告了霍乱共24例,其中 19811例、19845例、19852例、19883例、199813例。其中,师古乡八里村于1998810日发生12例。县委、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四大家领导对此极为重视,当晚召开了县委常委会议,成立了衡山县霍乱防治指挥部,派出公安武警封锁疫区 , 落实防病经费。县卫生局、防疫站人民医院、中医院、师古乡卫生院派出医务人员深入疫区开展消毒、隔离工作,对203名密切 接触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和预防服药,仅用7天时间扑灭了疫情,杜绝了二代病例的发生。由于及时采 取应对措施,无一例患者死亡。20058月,店门镇店门村发生霍乱一例。因处理及时,没有蔓延。      

(三)季节性传染病防治 麻诊:1981-1988年,衡山麻诊发病率稳定在8.1/10万左右。1990年,发病23例,发病率为5.9/10万。1992年,县防疫站曾林生、张建成撰写的《衡山县39年麻疹流行与控制浅析》,总结了麻疹控制的对策,提出了麻苗加强免疫以5岁为佳的建议。该文同年在全国计划免疫科研管理与南方13省 市部分县(市)卫生防疫协作组第10次经验交流会上交流,为第四届全国基础医学学术经验交流论文。1994年,曾林生撰写的《麻诊控制与消除几个问题的榷商》于1995年发表在《现代预防医学》第4期,并被《中国当代医学论文选粹》、《中国优秀科学论文(医学卷)》、《中国医学研究精览文库》、《中国当代科 教文选》录用刊登。20013月,衡山麻诊暴发流行,波及11个乡镇,发病200余例。疫情发生后,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组织有关部门召开紧急会议,派出30余名专业人员深入疫区,采取防治措施,普种麻诊 疫苗,使疫情迅速得到控制。2005年,发病28例,发病率为6.75/10万。 痢疾:1980年以来,卫生防疫部门紧紧抓住以痢疾防治为龙头的肠道传染病防治工作,切实加强饮食、饮水卫生管理,把住病从口入关。各级医疗机构加强了肠道门诊建设,做好疫情报告,从而使痢疾的发病率逐年下降。1985年,全县发病1113例,发病率为321.68/10万。据调查,其发病多因 饮食污染所致,以局部流行为主。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卫生和饮水卫生知识的增长,痢疾的发病率呈显著下降之势。1999-2003年连续五年年发病都在100例以下,五年发病数依次分别是83 例、61例、52例、53例、66例。2004年发病134例,2005年发病60例。伤寒与副伤寒:1992年疫情报告发病45例,发病率为11.82/10万,是199013例的3.46 倍。以后发病人数逐年下降,1999-2003年,发病数依次分别是8例、3例、0例、49例。2003年虽 有反弹上升之势,但采取了紧急防治措施。2004年发病18例,2005年发病13例。流行性脑脊髓炎:1980-1985年连续接种流脑菌苗,累计128079人份,发病率稳定在3/10 万左右,由于该病的传染性、有害性逐步被人民群众所认识,也乐于接受该菌苗的防疫注射。流脑的发病人数逐年下降:19943例、19951例、19961例。从1997年起,已连续7年未报 告发生病例。 虞流行性感冒:1985年,疫情报告全县发病83例,发病率为24/10万,以后每年都有少量的流 感病例报告,均未形成局部性或较大范围内流行。白喉、百日咳:1978年,白喉发病率为16.77/10万,1986年为0.55/10万,下降90%1990年以来已连续14年无病例报告。百日咳,1978年发病率为252.28/10万,1986年为33.5/10万,1995年起也无报告病例。据卫生防疫部门分析,主要因为百白破三联疫苗纳入了计划免疫程序,提高了接种率 和人群免疫率。脊髓灰质炎:又称小儿麻痹症,儿童患病后,不死也得个终身残废。1976年开始全县普服糖丸1981年发病1例,此后,衡山再未发生病例。1993年又开展迅速连续三年强化服用小儿麻痹糖丸活动,县委书记、县长亲自为儿童喂糖丸1995年和2002年,县卫生防疫站先后两次获省卫生厅消灭脊灰强化免疫活动先进单位。传染性肝炎:1983年起,肝炎发病率在衡山呈现曲线上升趋势。1985年,发病317例,发病 率90/10万;1991年,发病1047例,发病率为278.35/10万,是近20年中发病最多的一年。1992-200312年间,肝炎发病呈逐年下降趋势,由1992年的534例,到2003年的90例。期间,国家把接种乙肝疫苗纳入计划免疫内容,提高了人群免疫率。2001年,衡山突出抓病毒性肝炎的防治,分批派出70余人的专业技术人员,深入乡镇、学校、单位宣传发放资料1.5万份,接种甲肝疫苗5600人 份,乙肝疫苗1万余人份,开展全民健康教育,把住病从口入关,控制肝炎流行,降低了发病率。              

(四)自然疫源性疾病防治 流行性乙型脑炎:1980-1989年,衡山乙脑发病率一直稳定在2/10万左右。1991年发病6 例,发病率1.58/10万,比上年下降2.67倍。1992-19998月疫情报告病例每年在1-5例中徘徊。 2000-2003年,疫情报告基本为零。钩端螺旋体病:1980年发病1例,1991年报告153例,发病率为40.18/10万,死亡1例。发 病季节为7-9月份,患者职业以农民为主( 146例),占发病总数的 95.42%1992年夏秋季,长江、宋桥等13个乡镇发生钩体病流行,县防疫站随即派出专业人员奔赴疫区,落实综合防治措施,积极 抢救病人,接种钩体疫苗12535人份,有效控制了疫情的发展。1999-2003年期间,发病人数每年都 在40例以下,2003年仅发病3例。2004年、2005年无病例发生。狂犬病:据资料统计,1970-198516年间共发生狂犬病90例,死亡90人。1985年后,县 政府多次颁发关于加强家犬饲养管理的布告,并在电视台播放预防狂犬病知识,人们大都能做到一旦被犬咬伤,即到防疫部门接受狂犬疫苗注射。1992-2001年仅发生狂犬病4例。2003年接受狂犬疫苗 注射超过2000人份,发病6人。其中县城1名被狂犬咬伤后的患者,因在一家个体药店注射的是过期失效疫苗,导致发病死亡。2005年发病4例,死亡4例。                    

(五)慢性传染病防治 淤结核病:自接种卡介苗以来,有效地控制了结核病的发生。1995年,衡山实施结核控制X 项目,到2002年间共接诊可疑患者4847人,免费胸透3121人次,查痰4021人次,照片2462人次。发现肺结核病1304人,免费治疗1241人,免费投药率99.92%,病人总治愈率90.9%199611月,县防疫站获省结核病控制项目先进单位2002年接诊患者256人次,免费治疗137人次,完成强化治疗64例,阴转率100%。同年9月,衡山县结核病控制X项目通过省、市验收,并被定为全省结核病控制X项目先期启动县。县委、县政府将该项目纳入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 展规划,制定了《衡山县结核病防治规划 (2002-2010)》。20039月,湖南省卫生厅副厅长陈晓春一行来衡山考察结核病控制X项目开展情况。2004年发病151例,衡山获省卫生厅结核病防 治工作先进单位。2005年发病279例。性病:被消灭多年的性病,在1990年代初,又开始在衡山发生。1991年开始,县人民医院、 中医院、防疫站设性病专科门诊。1992-2005年,共报告梅毒21例,其中20005例,20033 例,20059例;淋病399例,其中200192例,200377例,2004115例,200528例;艾滋病3例,2003年死亡2例,2005年死亡1例。2001年衡山成立了性病诊治机构治理整顿领导小组,取缔非法性病诊所17家,清除性广告200余幅。2005年,衡山成立了艾滋病防治领导小组和艾滋 病高危人群干预工作队,印发了《衡山县艾滋病防治工作方案》,制订了《衡山县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应急预案》,发放宣传资料1500余份、宣传小册子10000余份,张贴宣传标语、宣传画1000余张。        

(六)寄生虫病与地方病防治 疟疾为衡山主要传染病之一。1978年以来,卫生防疫部门一直坚持抓住现疟疾病人的根治,休止期病的抗复发治疗和流动人口的预防服药。防疫人员按照送药到手,看服到口,吞下再走的要求送服预防药。1980年,衡山率先达到无疟县标准。1990年贺家乡一农民在海南打工患恶性疟疾回乡,治疗无效死亡。1991年,全县报告发病10例,发病率为2.63/10万。1996-2003年,共发生疟 疾病人10例,大都是青壮年在外地打工染病。地方性甲状腺肿(简称地甲病)。1981年在全县开展普查普治工作,共检查 28.2739万人,占总人口的84.81%,查出患地甲病3536人,全部予以口服碘油胶丸或碘化钾治疗。1984年、1985年又全 面进行复查,患者明显减少,此后,国家推行食用含碘盐防治,2002年防疫站采样监测碘盐350份,合格率99.33%。查处两起出售非碘盐案,没收非法盐2吨。钩虫病、蛔虫病等肠道寄生虫病以儿童感染者多。卫生防疫部门派员深入中、小学、幼儿园,一方面宣传饮食和饮水卫生、个人卫生、预防寄生虫感染,另方面对学生开展粪检、投服驱虫药,收到良好的效果。1986年,县二中校医葛淑婉撰写《衡山县1450名中小学生肠寄生虫感染及三种驱虫药物疗效观 察》一文,获全国校医保健教师征文一等奖。2002年全县中小学生驱虫69573人,驱虫率达98%      

(七)非典防治  2003年初,广东省局部地区爆发非典型性肺炎,并有蔓延之势。为进行有效防控,县委、县 政府按中央、省、市有关会议和文件精神,及时采取应急举措。4月,先后成立 县非典型肺炎防治 工作领导小组、县非典型肺炎防治工作小组县非典型肺炎应急处置技术小组,组建 县非典 型肺炎防疫大队,并出台衡山县非典型肺炎防治工作预案,县财政拨出防疫防病专项经费26.2万元,购置储备了药品、医护人员防护用品及抢救设备等;同时,确定县人民医院为非典型肺炎救治定点医院,设立专门隔离病房,全县每个医疗卫生单位建立了发热门诊;全县建立了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系统,实行24小时值班制及疫情报告、日报告制度;对报告的128名疑似病人按上级 处置要求进行了隔离,并请市专家进行鉴定、排查;将非典型肺炎临床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下发至各医疗单位,做到正确诊断、处理、排查非典型肺炎;随后,在县委、县政府统一部署下,各部门密 切配合,群防群控,严格管理外来人员,坚持公共场所消毒,全民宣传防治知识。共召开专题会议28 次;下发专题文件35个;印发宣传资料20.8万份,发放《非典型肺炎防治常识》6万本,《非典型肺炎防治培训教材》2000本;举办专业培训班14期,共培训防治人员4400人次,培训医护人员610人次;成立应急处理防疫队及小分队30个,出动448次;安排专用车辆5台,出动65台次;建立发热 门诊29个,准备留观病床60张,隔离留观可疑病人53人次;参加流行病学调查374人次,调查病人128例,消毒41969处,计104700平方米,跟踪随访4872人次;设立流检站6个,县直单位及乡 镇疫情报告员230人,登记和报告返乡及外来人员6015名;部门配合协调作战联合执法2017人次; 排查可疑病人128例,没有发现一例SARS病人或疑似病例。全县非典防治工作取得阶段性胜利。此后,根据上级指示精神,人员不减,措施、力度到位,把非典防治作为一项长期工作来抓。10 月,县下发了《2003-2004年度衡山县卫生系统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防治工作方案》,重新组建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大队。        

第六节 妇幼保健    

一、妇女保健 1980年以来,党和政府不断加强妇女保健工作,县、乡、村妇女保健机构逐步完善。县妇幼保健院人员设备房屋优先配套县人民医院门诊部和住院部有妇产科,其他医院均设有妇产门诊和病房,各乡镇配有妇幼专干,乡卫生院建立了分娩室,村培训了保健员,全县形成了妇女保健体系。新法接 生率保持在95%以上。同时,每年开展妇科病查治。1980-1989年,全县检查妇科病人7245例,治疗6390例,治疗率为88.2%1999年,全县共有产妇2321人,系统管理率91.3%,产科检查2214人,产检率95.4%,新法接 生2236人,新法接生率96.3%,住院分娩1478人,住院分娩率63.7%,高危妊娠237人。2000年,认真贯彻《母婴保健法》及其《实施办法》,衡山县被省纳入降低孕产妇死亡率,消除新生儿破伤风妇幼项目加强县,县委、县政府加强了县妇幼保健院的技术人才和医疗设备配套建设,并装备了救护车。乡镇卫生院加强了乡村妇幼工作人员业务培训和产科建设,添置相关设备,使乡镇卫生院产科建设合格率达到90%2001年妇女普查10243人,患病4012人,占39.2%2002年,县成立产科急救中心、孕产妇急救小组和技术指导小组,规范转诊程序和高危孕产妇抢救工作制度,确保绿色通道畅通。2003年全县住院分娩率达95%以上,高危孕产妇住院分娩率达100%,孕产妇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控制在44/10万、15以内。2005年,全县妇科检查基本普及。          

二、儿童保健 1980年,县妇幼保健站组织82名医务人员,历时37天,分别对22个公社、296个大队,336207岁以下儿童进行健康检查,受检率89.76%,儿童总患病率40%1984年起,计划免疫工作逐步规范,各乡镇配备了冷藏设备,乡镇冷链正常运转。每年冷 链运转5-10次不等,按计划免疫程序发放五苗2003年,全县儿童共接种麻疹疫苗1.8万人份,脊灰疫苗3.6万人份,百白破1.5万人份,卡介苗0.5万人份,乙肝疫苗0.4万人份。计划免疫全 程有效接种率达99.46%糖丸强化免疫投服率100%;儿童计免建卡建证率100%。连续14年以来未发生白喉和脊髓灰质炎。5岁以下儿童病死率在15以下。2005年幼儿体检1209人,评出健美儿童82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