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山县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新闻发布词

衡山县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新闻发布词

衡山县人民政府县长  蒋  青

(2018年9月20日)

女士们、先生们,新闻界的朋友们:

  今年是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四十年的衡山发展史,就是一部波澜壮阔的改革史。这四十年,是衡山艰辛与曲折、奋斗与拼搏的四十年,也是衡山光荣与梦想、灿烂与辉煌的四十年。四十年来,在中央、省市的正确领导下,衡山历届领导班子团结带领全县人民艰苦奋斗、励精图治,走出了一条符合衡山实际的科学发展之路,实现了从发展踌躇不前到决胜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四十年的跨越,经济实力大幅增强

  沐浴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和煦春风,衡山迎来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纪元。在四十年的发展中,破解了农业比重大、工业基础薄弱、商贸服务业滞后等瓶颈,抢抓改革开放的有利机遇,推进经济持续向好发展,全县社会生产力得到空前解放,经济步入了快速健康发展的新阶段。一是总量迅速扩张。2017年末,全县生产总值达167.21亿元,较1980年的9911万元增长168.7倍;财政总收入9.29亿元,较1978年的598万元增长155.4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10.55亿元,较1978年的462万元增长2392.9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2.8亿元,较1978年的4264万元增长77倍。二是质量趋好向优。四十年衡山经济跨越了两大量级,1995年全县生产总值10.28亿元,突破十亿元;2013年全县生产总值107.31亿元,突破百亿元。三次产业比由1980年的49.6:27.7:20.7调整到2017年的19.2:27.7:53.1,一产比重下降30.37个百分点,三产比重上升32.4个百分点,二产、三产占全县生产总值的比重由48.4 %上升到80.8 %,经济结构发生巨大改变,工业化、现代化步伐坚实而有力。三是均量持续提升。2017年末,全县人均生产总值43416元,较1980年的303元增长143.3倍;人均财政收入2413元,较1978年的18.6元增长129.7倍;人均储蓄余额29551元,较1978年的12.6元增长2345.3倍;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30537元、19078元,较1980年的616元、494元分别增长49.6倍、38.6倍。

  四十年的发展,产业优势逐步显现

  改革开放前的衡山,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农业是全县的支柱产业,工业规模较小,第三产业刚刚起步。历经改革开放四十年,今天的衡山,已不再是经济舞台上蹒跚的学步者,它彻底冲破了传统经济体制的束缚,完成了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根本转变。一是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快。随着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惠农支农政策的全面落实,农业结构得到调整和优化,农业现代化步伐日益加快。2017年,全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8.29亿元,较1978年的8853万元增长54.5倍,年均增长10.8%。粮食生产上,从1982年实行“包产到户”,到1999年实施退耕还林、实行粮食直补,再到2006年全面取消农业税,全县每年粮食总产量维持在18-21万吨左右,先后6次获评全省粮食生产先进县,2017年为21.02万吨,较1978年增产6.1万吨。特色产业上,重点培育了优质稻、小水果、茶叶、衡山黄鸡、中药材五大特色农业产业,衡山红脆桃登记为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衡山黄鸡”注册为国家商标,“狮口雪芽”茶获评中国文化名茶。农业产业化上,专业合作社发展到358家,逢源草艺、金叶养殖、春昌生物等27家省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从无到有不断发展壮大,萱洲国家田园综合体项目加快实施,以龙头企业带生产基地,以生产基地联农户,使农业产业化程度不断提升。美丽乡村建设上,2006年开始推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016年改为美丽乡村建设,全县示范村建设有序推进,获评全省美丽乡村先进县,福田铺乡白云村成为市县联建典范,白果镇棠兴村荣获全省美丽乡村示范村。二是工业支柱作用明显。2002年以来,全县启动并相继完成了国有、集体企业改制,放手发展民营企业,工业成为拉动县域经济发展的火车头。2017年,全县工业总产值114.85亿元,较1978年的5500万元增长208.8倍;实现利润6.11亿元,较1978年的499万元增长122.4倍,工业总产值和利润实现成倍增长。兴建了省级工业园区——衡山经济开发区,并成功申报为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开发面积5平方公里,落户工业企业54家,水、电、路、气、讯等基础设施全面到位,承载能力不断增强,形成以嘉力机械、齿轮公司、同远机械为主的汽车零部件制造业,以佳诚新材料、金裕科技、宏达威为主的功能性高分子新材料两大支柱产业。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由2003年的6家增加到2017年的86家。2017年,实现全部工业增加值39.21亿元,较2002年增长8.49倍,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2.44亿元,较2002年增长31.5倍。规模以上工业占整个工业的比重由2004年的36.9%提高到82.7%,提高了45.8个百分点。年纳税过百万元的企业(含非工业企业)由2002年的1家增加到2017年的68家,其中过千万元企业13家。三是商贸旅游活力不断增强。2017年,全县各类市场主体11076户,较1978年增长200倍,汽车销售、消费娱乐、保险业务、特色餐饮、商务酒店发展迅速。2007年以来,建设乡村配送及商贸中心3个,改造农家店269个,标准化改造农贸市场7个,发展电商企业20家、个体店170个。制定出台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和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相关政策,累计引进内外资项目596个,实际利用外资6.2亿美元。统筹全域旅游发展布局,成功申报国家级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建成3A级西游洞天景区,加快建设紫盖峰、仙逸人间、虎山福地等优质旅游项目,深入挖掘萱洲古镇、野莓谷、唐群英故居、岳北农工会等景点特色,连续举办多届乡村生态旅游节,打造了精品旅游线路。新建四星级酒店1家、星级乡村旅游服务区8家,发展旅游接待企业130家,年接待游客量从1978年基本为零到2017年405万人次,实现了质的飞跃。

  四十年的变迁,城镇面貌切实改观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全县上下持之以恒开展以平整土地、规划道路、建设新区、改造旧城为主的城建工程,有的放矢开展以修农田、兴水利、通电力为主的农村改善工程,城镇生产生活环境全面改善,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城乡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一方面,城镇发展日新月异。1978年的衡山县城,基本上仍是解放初期的模样,总面积2.16平方公里;现今的县城总面积扩大到12平方公里,扩大了近10平方公里,相当于新造了5个老县城,开云新区、黄花新区建设全面铺开,“一核两区”初步成型。新建了衡山大道、金龙大道、沿江路、环先路、育英街、开云南路等县城主干道,改造了人民路、开云中路、五一北路、衡岳路等原城区道路,建设了紫巾沿山公路、黄花路等环城道路,提质了铁家巷、跃进塘等背街小巷,建成了自来水厂、污水处理厂、垃圾中转站、燃气站等城市配套设施,开发了金盛华城、佳和花苑、盛豪世纪城等高档商贸住宅区,12个乡镇集镇进一步扩大了街区面积,所有集镇都有一条示范性街道、一个小型公园或广场、一个规范化的农贸市场,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加速推进。另一方面,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县境内交通路网四通八达,武广高铁衡山站、湘江千吨级码头、潭衡西高速公路、南岳高速公路、大源渡二级航道等一批国省重大交通项目建成或在建,新马线、南马线、南岳高速公路连接线等一批县内重点交通工程竣工通车,全县公路通车里程1803公里,较1978年的525公里增加1278公里,其中硬化通村公路1588.7公里,全县通村公路覆盖率达100%,2000年在全省率先实现乡乡镇镇通油路。农村电网改造深入实施,所有行政村全部通电,农村用电价格明显下降。邮电通讯快速发展,电话用户由1978年的363户增加到2.51万户,增长69.1倍,固定宽带网络用户达4.15万户,乡镇集镇光纤覆盖率、固定电话覆盖率、4G信号覆盖率均达100%。天然气管网工程实现城区全覆盖,并覆盖部分乡镇集镇。先后实施农村人饮解困、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基本解决全县农村饮水困难或饮水不安全问题,彻底结束农村饮水人担畜驮的历史。

  四十年的奋进,社会事业惠泽于民

  正是在改革开放的四十年里,衡山创造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繁荣和富足,彻底告别了过去温饱不足的艰难生活,实现从温饱到小康并逐步向富裕奋进。一是扶贫减贫全面推进。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一号工程”,2017年整合部门资金、信贷资金、社会资金6000多万元投入脱贫攻坚,大力实施“五个一批”工程,脱贫4534人、退出8个贫困村,从根本上改善了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实施精准扶贫以来,县财政投入扶贫资金增幅保持50%以上,通过易地扶贫搬迁和危房改造、落实健康扶贫和教育扶贫政策,贫困户住房不安全的问题、看病贵的问题、贫困代际传递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全县贫困发生率由原来的3.36%下降至2.2%。二是民生事业全面发展。始终坚持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持续加大民生投入,民生支出多年占财政总支出的70%以上,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一些突出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教育方面,扎实推进教育强县工程,2008年以来共创建省市合格学校74所,全县完小以上学校全部创建为合格学校,提质改造相对薄弱学校106所,学前教育一年入学率、义务教育学生入学率均达100%,高考成绩常年保持全市领先,先后获评全国首批“两基”工作先进县、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全省素质教育先进县、全省教育强县。医疗卫生方面,2017年全县卫生工作人员2482人,较1978年增加1844人;卫生技术人员1775人,较1978年增加1139人;每千人病床数4.72张,每千人执业医师数1.92人,均超过全面小康指标。全县所有乡镇均建有卫生院、所有村(社区)均设有卫生室,医疗水平明显增强,人均寿命达76.7岁,较1978年大幅提高。文化体育方面,1992年,衡山县被国家体委授予全国体育先进县称号;文化馆、图书馆、纪念馆、剧院、新体育馆等建成投入使用,乡镇文化站、农家书屋实现全覆盖,村文化室覆盖率超过67%,衡山影子戏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岳北山歌、衡山花鼓灯、衡山拜龙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三是社会保障全面完善。认真落实各项创业就业政策,妥善安置高校毕业生,就业规模持续扩大,1978年以来,全县社会从业人员从1.09万人增加到30.34万人,增长27.8倍,年均增加730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长期保持基本稳定。自1986年建立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以来,依次经历了“全额记账、差额缴拨”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共同筹资”几个阶段,全县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27.36万,离退休职工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率达100%。同时,坚持以生活、住房、医疗为主要内容,建立并执行医疗保险、失业保险、最低生活保障金、“五保”户供养等制度,兴建廉租房、公租房,基本建立了覆盖城乡、功能完善的社会救助体系。

  改革开放以来,衡山人民以敢为人先的精神和拼搏进取的斗志,积极应对复杂多变的宏观经济形势,妥善化解各类社会矛盾,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突出成就。这四十年集聚的光辉和星芒,还会继续照亮衡山改革发展的新征程。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我们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站在新的起点,改革开放,依然是不变的主线,初心不改,前行依旧,全县上下必将吹响奋进的号角,扬起破浪的风帆,肩扛使命,重新起航,再造改革开放新优势、再创高质量发展新辉煌,为建设“四个新衡山”不懈奋斗。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