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山环境整治创出“新模式”

  农村垃圾如何处理?青山绿水的美丽家园如何创造?自去年6月以来,衡山县用自己一套独特的方法,做到了农户垃圾不出户,集镇垃圾日清运,农村面貌焕然一新。衡山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多次获得市领导高度评价,并称这套创造美丽家园的方法为“衡山模式”。

  9月6日,记者走进白果镇和平村,只见这里庭院错落有致,鲜花绿草环绕,村道干净整治,让人心旷神怡。矿泉水瓶安静地躺在“回收物”桶中,各色水果皮住在“其他物”桶中,纸屑、塑料袋子则放在“可燃物”桶中……在村民周美云家中,笔者被这三个分类明确的垃圾桶所吸引,随手揭开桶盖,里面的垃圾严格分类,毫不含糊。

  “这样分类不麻烦吗?”“不麻烦,这样垃圾就能就地处理,足不出户!”周美云笑着解释,家中的书、报、矿泉水瓶等“回收物”,可定期送废品店或叫人上门收购;纸屑、塑料袋子等“可燃物”则放置到垃圾焚烧池中烧毁;果皮、菜叶等“其他物”可填埋在菜园变成有机肥料种菜。

  福田铺乡衡丰村村民王建朋也体会了垃圾变废为宝的好处。王建朋家里建了个沼气池,过去被到处乱扔的秸秆、烂菜叶子等生活垃圾,现在都被“请”进了沼气池。通过发酵处理后,源源不断的沼气改变了他家的生活,不但家里的人居环境得到了改善,还节省了一笔买燃气燃料的开支。

  垃圾足不出户,还能变废为宝。村民们对环境整治的态度从“被动消极”转变为“主动积极”。这就是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衡山模式”的独特魅力。如何科学处理垃圾,让群众乐于接受,又能形成长效机制呢?衡山县委、县政府立足实际,征求意见,最后形成了“政府主导、村组主管、群众主体”的工作思路,政府主要是要向广大农民进行环境知识教育,帮助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树立起爱护公共卫生的意识,形成人人关心环境、人人自觉治理环境的良好风气。村组主要是担负管理责任,通过建立村规民约,落实规劝、评比制度,形成抓好环境卫生的长效机制。群众主要是从自己做起,以“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为基本原则,负责把房前屋后的垃圾就地处理,该焚烧的焚烧,该堆沤的堆沤,该回收的回收,该填埋的填埋,实现生活垃圾不出户。

  “卫生整治,从我做起!”走在衡山乡村随处都可以看到这样的宣传标语,正在成为村民实践的行动。

  集镇垃圾日清扫,也正让衡山乡镇环境面貌焕然一新。“我们现在只要把垃圾倒到垃圾斗里,每天下午5点钟,镇里就会有人对垃圾斗内的垃圾进行清运。”住在东湖镇集镇上的李志龙感慨地介绍,现在,集镇里的卫生状况大为改观。目前,衡山县17个乡镇的集镇全部组建了环卫队伍,配备了环卫设施,实现集镇垃圾日清运。300余个行政村的公共区域全部配备了1到2名保洁员。

相关阅读: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