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梦,雕刻工成艺术大师
见到彭立祥时,他正端坐在工作台前,仔仔细细地雕刻手中的作品。面前三四十种刀具一字排开,凿刀、弯形刀、弧体刀、平口刀……应有尽有。随着每一次下刀,每一笔切、琢、磨,一朵朵栩栩如生的花朵在木板上绽放开来。
“我从初中毕业后,就走上了雕刻之路,至今也有近20个年头了。”谈起与雕刻艺术的结缘,原本生性沉静的彭立祥如同打开了话匣子,滔滔不绝地讲述起来。1979年,彭立祥出生在贯塘乡一个普通农家,因祖父、父亲都是木匠,耳濡目染之下,他从小就有很强的动手能力。“在学校我就喜欢涂涂画画,每次放学回家后,我都会在家里用父亲的工具瞎捣鼓,后来就慢慢发现可以在木板上把自己画的东西刻出来,很有意思。”初中毕业后,彭立祥在县职业中专学习美术,同时在家人的支持下,他找到了一位雕刻师傅拜师学艺,学习刻竹和木雕技艺。“我就这样一边学画画,一边跟着师傅学技艺。”几年下来,彭立祥的手艺突飞猛进,已经能够跟着师傅在南岳山上一些寺庙参与菩萨的雕刻工作,成为了一名雕刻工匠。
1996年,年轻气盛的彭立祥与几个同行决定出去闯一闯。“在广州,我们摆过地摊,一件几百元。有的时候一个月还卖不出一两件产品。”由于当时主要是模仿别人制作一些简单、粗糙的雕刻品,自己又没有固定的客户圈,彭立祥在外面“碰了一鼻子灰”。“虽然没有挣到钱,但是把自己的心浮气躁给磨掉了,也算是一点收获吧!”回到家乡后,彭立祥静下心来,专心雕刻,提升技艺,同时他主动加强学习,充实自己。在省、市工艺美术协会的支持与鼓励下,彭立祥十年磨一剑,逐步走向了大师的殿堂:2008年被评为省中级工艺美术师、省工艺美术设计大师,2013年被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人事教育部评为国家一级技师。
创新,木雕作品收获金奖
木雕是一种纯手工活,从构图到雕琢,从线条到打磨,每一个细节的刻画,每一件作品的完成,都需要雕刻者不断积累和学习,同时要有丰富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彭立祥深有感触地说,“在木雕上要想有所作为,就不能老跟在别人后面,要有独创的勇气,作品要精益求精、富有创造性。只有将艺术和雕刻融入到每一件作品中,才是民间真正的传统工艺品。”
记者了解到,彭立祥现在主要选用有着“木中君子”之称的黄杨木进行创作,雕刻技巧以高浮雕、多层次为特点,创作题材大多取自古典文学名著、民间故事、古代传说等,因而构图饱满、繁而不乱,富有立体感和故事性。通过他的精雕细刻,每一件都是那么栩栩如生、惟妙惟肖,不仅是实用价值较高的工艺品,而且是技艺精湛的艺术品。
“木雕作品《收获》就是用整根黄杨木雕刻而成,没有任何拼接。描绘的是渔民出海捕鱼的一个场景,表现出渔民为生活劳累奔波,不怕风吹日晒,不畏风浪,终获丰收的喜悦心情。”谈起这次的得意之作,彭立祥眼中满是幸福。他介绍说,整整8个月的精雕细刻,经历了选料、构图、打坯、精雕、修光、打磨等各个环节,创意独特、工艺精湛的木雕《收获》终于问世。最让彭立祥感到自豪的是,在这次展览中该作品由于层次分明、立体感强、雕工精致、人物形象生动,受到大家的一致好评。
随着知名度的不断提高,彭立祥的作品也在全国各类赛事或博览会上频频获奖。2012年创作的竹雕《赤壁夜游》在第十四届湖南省工艺美术精品赛上获得铜奖;2013年创作的木雕《秋山行旅图》在第十四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展上获得“百花杯”金奖;2014年创作的《柳荫河畔》在第十五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展上获得“中国原创·百花杯”银奖。
传承,民间技艺亟须拯救
活灵活现的五龙戏珠、笑口常开的弥勒佛、超凡脱俗的笔筒、意境深远的写意摆件……在彭立祥的家中,满满一屋子雕刻作品错落有致地摆放着。目光流连于这一件件栩栩如生的作品间,我们深深地被其精妙所吸引。
“每一次雕刻都是一种磨练,不断地雕刻能让技艺达到熟能生巧的地步,也能在创作中找到新的灵感。”虽然已声名鹊起,彭立祥还是会坚持每天的精雕细刻,他对名声有着清醒的认识:“不管别人怎么评价,我还是个民间手工艺人,还要靠产品和作品说话。”记者看到,彭立祥有着一双粗糙的手,手指和掌心尽是茧子,是那些凿子和刻刀长年累月磨出来的。从乡间能工巧匠到艺术大师,这是一个十分艰难的跨越,他从未满足过现状,他还在做着不懈的努力。
而提到木雕的传承问题,彭立祥叹息道,不少人见过他们的作品之后惊叹不已,都抱着极大的求学热情。“现在的年轻人很少能够静下心来学手艺,一是嫌苦,二是瞧不起手艺人。”他告诉记者,“其实行行出状元。由于木雕耗时长、效益慢,如果要完全掌握木雕技艺,需要很长的时间磨练,很多人在初步接触后就都不愿意从事这个行业了。”
“现在,必须对木雕这种民间技艺进行拯救,不然它最终将消失。我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减缓它消失的速度。”彭立祥希望,在让更多人见到木雕实物的同时,也能够感受到民间传统文化的内涵和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