呕心化春雨 倾情撑蓝天

——记衡山县望峰乡大良联校教师刘楚南

  刘楚南,男,汉族,1954年生,小学数学高级教师。1975年9月参加工作至今,在农村教育教学一线辛勤耕耘了38个春秋。作为一名普通的乡村小学教师,他将自己的全部精力和心血倾注在山村教育事业上,他以对山村教育的挚爱之心和对山村孩子的挚爱之情,谱写了一曲感人的山村教育恋歌。

  矢志不渝,扎根山村

  从教38年来,刘楚南一直工作在乡村教学一线,衡山县望峰乡的中峰、横铺、高坪等偏远教学点都留下过他的足迹。其实,三十多年来,他有很多外调的机会,但他都放弃了。因为他舍不得离开那些渴望知识的山里孩子。

  在教学中,刘楚南将激励机制、竞争机制、评价机制引入课堂,寓教于乐,教书育人。他注重抓好教学的每一个基本环节,深钻教材,认真备课,以学生为主体精心设计每一堂课,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他为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精讲精练,向40分钟课堂要质量,不断探索教改新方法。对于数学方面的特长生,他不断拓宽其知识视野,充分挖掘他们的潜力,使这些学生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为将来更好地学习数学打下坚实的基础。对于学困生,他有步骤有计划地加强课外辅导,善于发现这些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及时给予鼓励,让他们也能学好数学,从而使整个班级数学成绩逐步上升。他多次被评选为乡级“优秀教师”,年度考核经常获“优秀”等次。

  艰苦努力,38年风雨路

  刘楚南,1980到1990年分别在中峰、高坪、大良等村小任教,他以校为家、任劳任怨,全身心投入学校的教育发展事业、教学质量建设和办学条件的改善。

  偏远乡村教师的工作生活条件,如果你不亲临其地是难以想象的。1975年,他刚到大良学校工作时,学校是一所水、电、路三不通的农村村级完全小学。加之学校年久失修,一到雨天,整个教学楼四处漏雨,根本无法正常教学。恶劣的教学环境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也制约了学校的发展。为了改善教学条件,刘楚南积极主动地与同事们一起争取改善办学条件,他到村里、乡里“求爷爷告奶奶”,不知跑过多少路,磨破多少嘴皮。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他强烈的事业心感化了村民,感动了上级。县乡村三级陆续多渠道集资,建成了一所拥有一间伙房、一间办公室、四间教室的简陋学校。在38年风雨路上,像这样艰苦奋斗的事情在他身上发生得太多太多,他用良知指引着自己前进的方向,用行动守望着心中的一束阳光。

  关爱留守儿童,倾注无私的关爱

  望峰乡地处衡山北麓,这里山高林密,路远难行。由于山多地少,青壮年绝大多数在外打工,学校里90%以上都是留守儿童。为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刘楚南每学期家访不少于30户,特别是贫困学生家里每学期都要去。大良联校的学生家大都离校比较远,最远的超过了10公里,一般的都在3公里以上。走访一户家庭,往往需要一两个小时。崎岖山路上,人们常见刘楚南匆忙的身影。除了上门家访,他还通过电话,经常与家长交流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每月一百多元的电话费开支,大多用在与家长的联系上。

  关爱留守儿童,刘楚南总是尽其所能,解决他们学习上和生活上的困难。留守儿童由于缺少家长的辅导,学习上困难更多。对于这些学生,他总是挤出时间对他们进行耐心的辅导,决不让他们的功课落下。

  带病坚持工作,几十年如一日

  多年来,刘楚南身患胃病、痔疮和高血压。特别是痔疮,严重的时候疼痛难忍,他全身有气无力,只好利用双休日到医院进行扎痔手术。每次手术后,他真是有苦难言,站也不是,坐也不是。但是为了教学工作,他从来没有因病请过一天假,没让学生少上一节课。

  今年,刘老师发现自己血压升高,有时候头晕眼花,但他硬是带着药上讲台。没有向领导请过一天假,没有要过一分钱的代课金。

  刘楚南是一位普通的山村教师,他没有做出什么惊天动地的事情,也没有什么豪言壮语,只是无声无息地奉献。他用38年的时光守望着心中的那一束阳光,用38年的汗水诠释了人民教师的丰富内涵。

相关阅读: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