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衡山县沙泉乡桂花村支部书记戴国良
他是一名参加过对越自卫反击战的退伍军人,从战争的炮火中走出来的他曾经在战场上立下了三等功,改革开放后他又通过自己的勤劳致富过上了小康日子。2011年,在群众一致推举下,他当上了衡山县沙泉乡桂花村的村支书兼村主任。他的当选感言没有豪言壮语,只是些很朴实的话语:“我是一个当过兵、打过仗的人,从部队里我除了学会了打枪以外,我更多的是感受到了无论是国家还是个人,只有富裕了才能更强大,所以很感谢大家对我的信任,我将尽力为乡亲们致富提供平台,为你们服好务。”
要想富,先修路。2011年戴国良上任时,桂花村还有16组、13组、14组没有通水泥路,这几个组有9户是小型养殖户,300多名群众的出行很不方便,他看在眼里急在心中,要修好这条路估计少说也要70万元。其它组的路在国家有计划的时候基本上都修好了,而这几个组的路当时因为人少路程远,资金难以筹集,一直没有修好。在无计划无村集体资金的情况下要修好一条路真的很难,但是戴国良像战士接过战友的枪一样,认为办法总比困难多,于是一心扎进修路的工作中。他多次召集村支两委开会商量修路的工作,经常入户动员群众筹集资金,还要跑到乡里、县里找领导。2012年在他的多方奔走下,修路资金终于筹满。为了保证路面的质量,他几乎天天在现场盯着;为了节约支出,他亲自挑水保养路面。村里的群众看到他把集体事当自家事办,都对他称赞不已。
除了修路,戴国良注重做好群众的矛盾调处工作。桂花村是一个2289人的大村,村情民意复杂,村里的矛盾纠纷比较多,他总是苦口婆心地上门做群众思想工作,努力将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65岁的村民黄某,因不满法院把儿子判给了前妻,经常跑到县里上访,戴国良从心里理解老人没有儿女在身边尽孝的感受,他两次开车带着老人到前妻居住地湘潭县花桥镇,让他们夫妻面对面交流,要求其儿子多回黄某处看看,更欢迎其儿子回桂花村同老人一起居住。虽然其儿子不一定会这样做,但黄某见村支书这么帮自己考虑,从心里感谢他,之后再没上访过。
在任职的两年多时间里,戴国良始终保持了军人本色,听党的指挥,服务群众,忠于职守。正因为他把群众的事当自己的事,群众也就把他当家人看待。在他和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桂花村的工作一年一个新台阶,群众的满意度相当高。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