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造林绿化先进县,中央森林抚育补贴试点县、造林补贴试点县,全省经济林基地县,全省毛竹产业发展重点县……这是生态衡山的金名片。
全县林地面积75.26万亩;森林覆盖率高达53.75%;全县林业总产值21.3亿元,森林蓄积量177.96万立方米……这是绿色衡山的硬实力。
近年来,湖南衡山县深入践行“两山”理论,实施生态立县战略、全面推进林长制。如何将衡山的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衡山一直在积极探索。
压实责任,928名“山大王”套上了“紧箍咒”
全面推行林长制,衡山做足了功课,在组织体系、责任区域、考核体系、技术保障等方面进行了大胆探索。
队伍配实,山山有“大王”——按照“党政同责,分级负责”的原则,建立了县、乡、村三级林长队伍,设立县级林长19名,乡级林长152名,村级林长757名。
责任压实,块块无缝隙——按照网格化、信息化、规范化运行要求,该县将全县75.26万亩林地面积区划为若干个网格,构建了“一长三员”(林长+护林员+监管员+执法人员)网格化护林队伍和监管机制,目前已落实护林员131名、监管员20名、执法人员33名,实行全覆盖分区域常态化巡山护林、落实全过程监管考核,真正做到了责任划分不留空白,责任落实无缝对接。
机制严实,个个不懈怠——自推行林长制工作以来,衡山县及时制定工作方案,建立健全了《衡山县林长制县级会议制度》《衡山县林长制考核制度》《衡山县林长巡林制度》等8项制度,给各级林长套上“紧箍咒”,他们不仅要对自己负责的“码头”经常性进行巡查督查,考评结果还将纳入各地高质量发展、生态文明建设、流域生态补偿考核考评范畴,严格奖惩。
此外,县级财政更是安排250万元林长制专项经费,保障县级林长办工作经费和护林员聘用补助,让“护林卫士”既有压力也有动力。仅2021年签发总林长令2次、各级林长不定期巡林就达2000余人次,协调解决森林资源保护发展问题78个,切实做到了“山有人管、树有人护、责有人担”。
精心呵护,“一长三员”织就护绿 “天罗地网”
严禁烧荒、烧秸秆、烧树叶等农用火,严禁携带火种及易燃易爆物品进山入林,注意防火安全……天气渐暖,衡山县店门镇专职护林员罗岳华更忙了,每天早上七点半到晚上六点半,都是他的巡山护林时间。
罗岳华的管辖范围主要在湃水以南,包括茶园村、店门社区和湃水村等3个村、社区。按照护林员管理规定,他每个月至少要在这片山林巡护22天以上,除了沿途的不断宣讲,他的工作还包括加强林区火源管理,制止乱砍滥伐、非法捕猎等破坏森林资源的行为,落实林木病虫害防治等。
店门镇拥有9.6万亩林地,山场分布点多面广、护林队伍人员有限一度成为该镇保护和培育森林资源的“拦路虎”。今年以来,店门镇创新森林防火模式,尝试引入市场机制,聘请具有专业资质的“第三方”组建专业护林队伍,开展日常性森林资源管护和森林防火工作,罗岳华就是选聘的专职护林员之一。
沿着山路行走,罗岳华对着自己巡护的山林拍下照片、视频,把他的巡护足迹上传到“衡山县林长制护林员管理群”。就在同一时段,微信群里各种消息闪烁不停。130多名护林员纷纷将自己巡山的视频晒到微信群里。
建立这个护林微信群的人是衡山县林长办主任李志伟。每天一大早,他就会在群里督促大家“出工”。李志伟说,微信群的建立,便于督促大家落实巡林工作,还可以让护林员在第一时间将案情或灾情图片、视频上传,而监管员和执法人员可以据此及时研判处置,大大提高了森林资源管护效率。
“下一步,我们还将坚持科技赋能,结合‘互联网+’,生成巡护路线和打卡点;积极运用林长制巡护信息系统,实现巡山护林全程电子化。”衡山县林业局局长曹海龙表示,在林长制的推动下,衡山通过“一长三员”已织就管绿护绿的“天罗地网”,每一座山,每一片林,都被精心呵护。
造绿用绿,绿色经济助力乡村振兴“加速跑”
绿树成荫、花木成景、满山葱翠……驱车行驶在衡山大道西线,沿途美景赏心悦目。
今年3月以来,衡山县坚持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经济节约、快速造绿的原则,持续推进高质量城乡绿化标准化行动,重点对城区、乡镇城镇范围内的边坡、荒坡、崖壁,县内国道、省道、县道、乡、村主干道沿线开展绿化,共计完成通道绿化任务507.3公里,城区内边坡、荒坡、崖壁绿化约3万平方米,栽种八月桂、紫薇、银杏、楠木、杜英、碧桃、樱花等树种共计85万余株。
近年来,在林长制的推动下,衡山县一方面持续实施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推动植树造林从绿化走向美化,从造林走向造景;另一方面,不断探索推动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有效结合,为实现乡村振兴加油助跑。
林下经济成为增收“座上宾”。着力推进林业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衡山县充分利用林业要素,聚焦创新油茶、竹木加工、林下经济等绿色新兴产业,实现林上林下双向立体发展。截至目前,全县高产油茶发展到约12万亩、森林药材种植达4200余亩。
“公司+基地+农户”成为增收“抢手货”。据悉,当地林业龙头企业在衡山县周边乡镇,以“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建设有机茶油基地4万亩,不仅为公司有机山茶油提供了优质的原料供应,也成为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抢手货”和乡村振兴的“助跑器”。2021年,该企业直接带动300户农民,人均增加收入5000元。
“森林”品牌创建成为增收“潜力股”。通过森林品牌创建,推动县域旅游,助推当地增收。目前,全县已建成国家级森林公园1个、国家级湿地公园1个;双全新村、棠兴村等6个村被评为国家森林乡村;九观湖森林康养基地入选首批国家森林康养基地,为当地增收储备了潜能。 同时,该县利用“旅游+”“生态+”等模式,依托花果山景区、双全景区、萱洲国家森林公园、萱洲国家湿地公园等优质生态资源,推进林业与旅游、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让更多群众融入绿色产业链条增收致富。据了解,2021年,衡山县乡村旅游游客接待量为284.84万人次、增长10.96%,实现旅游收入26.58亿元、增长17.39%。
“只有环境好了,才能让生态饭越吃越香。”衡山县林产工业服务站相关负责人表示,如今,绿水青山已然成为衡山人民的“幸福靠山”。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