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立人:小小竹子“玩”出大产业(图)

  她,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家子弟,曾经也随大军到广州打过工。然而,不甘贫穷、立志创业的她最终选择在家乡从事竹凉席的生产经营。十几年的艰辛创业,她的竹木加工厂从十几平米的小棚子扩大到1000平方米的厂房,竹木品远销广东、广西、江西、福建等地,2014年销量额一度突破700万元。她就是衡山县人和竹木制品厂负责人罗立人。

  东拼西凑4万元创业金,搭起棚子加工竹木品

  罗立人1978年出生在长江镇拓塘村,个子将近1米7,面容清秀,初见她时很难将她与一名敢于创新、追求进步的创业女青年联系到一起。1994年,罗立人高中毕业后,曾在乡村小学担任代课老师,结婚后又从事过客运车辆营运,每天起早贪黑,风里来雨里去,让她倍感生活压力。

  当地的竹木市场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很有名气,因坐落在国道旁,来来往往的客人总要买上几把凉椅或凉床。让罗立人不解的是本地的南竹运往益阳等地加工生产,当地人再从益阳拿货回来卖,这无疑增加了成本。罗立人便看中了这一商机。

  2003年,罗立人成了千万创业大军中的一员,筹划着自己开一家自产自销的竹木加工厂。当时家里拿不出钱,罗立人便和丈夫商量把营运车卖了,找亲戚东拼西凑了4万元,在国道边的市场搭了个十几平方米的棚子,售卖竹木品。

  罗立人回忆,“那时自己对竹木加工可以说是零认知,就请了一两个师傅在家进行生产。”办厂之初,最困难的是资金和技术质量问题。为了节省资金,许多体力活都是自己亲自动手,原材料进来了,全部是自己装卸、自己搬运、自己码堆。为了把好质量关,她经常和工人一起商讨,摸索制作工艺,经常在机器边一站就是一整天。而那时的生产车间,其实就是一个用石棉瓦搭起来的简易棚子,夏天太阳越大,棚里面的温度越高,一天下来,人的衣服总是湿哒哒的。

  曾因一毫米误差,赔了修理费后分文不赚

  罗立人家的竹制品都是经过多道工序处理,克服了传统竹器的缺点,美观实用。为了打开销路,罗立人推行薄利多销,生意渐渐火起来了。

  “有时候生意好,产量不够,还得从市场拿货。”可是好景不长,随着京珠高速通车,很多车不再绕行107国道,竹木市场的人气逐渐冷清,销量远不如从前。也是这段时间,让罗立人开始有时间去广西、江西看看,外地市场需要的是什么。

  回来后,罗立人和丈夫开始研究更新产品。例如广西两折的凉床卖得火,她将成品带回来,进行研发并改良。2006年,生意好转,一天能发3、4趟大货车。厂里的工人也有40多人。现在,罗立人在市场买地建了加工厂,共有1000来平方米,生产规模在当地也是数一数二的。2014年销量最好时达到七百余万元,厂里的工人在旺季一个月最多能拿到6000元左右的收入。

  让罗立人印象深刻的是,有一批发往河南的凉椅,对方收货后,发现稍微一用力就损坏了,后来查明是因为做工中一毫米误差所致。为了留住客户,罗立人承担了修理费,算下来,这笔货分文没赚。

  罗立人和这些竹木品打了十多年交道,一眼便能辨别其中的成分,也悟出了一些经验,“一般一种产品从出厂到热销再到退出市场的周期是十年,而我们本地生产的产品要到外地热卖2年后,再流回本地。”

  不断超越自我,争当青年创业先锋

  在几年的创业经历中,罗立人深有体会的感受到,市场销售就是“逆水行舟,不进则退”。面对产品销售的压力,她勇于进取,分析用户心理、不断提高销售技巧。

  有一次,罗立人在向对方介绍产品时,对方提出要用电子邮件发送产品说明。罗立人深刻感受到电子信息也是效益,必须有效的利用网络资源推广“衡山竹木加工”品牌产品。不懂就得学,罗立人又迷上了电脑。她不仅学会了使用电子邮件,而且利用网络发布产品和个人销售信息。在网上注册了网上商城、网店,开展竹木产品网上销售业务,自己也成了一名地地道道的电商。

  由于竹木制品是个季节性的产品,属于夏天畅销品,天气越热产品销得越好。随着经营规模的不断扩大,问题也接踵而至,竞争的激烈、管理知识的贫乏让这个坚强的女人力不从心,她从心里萌发了想要系统学习的念头。2008年,罗立人通过“一村一名大学生培养计划”圆了自己的大学梦,同时也给她的竹木加工厂注入新的活力。

  罗立人在用知识创造财富的同时,也不断超越自我,2008年担任村团支部书记,协助村支两委开展新农村建设,同时还荣获衡山县“十佳创业就业之星”、全国广播电视大学系统“希望的田野”奖学金,今年5月份又被评为第二届衡阳市青年创新创业大赛“青年创业新秀”。

  谈及今后的发展,罗立人表示,在创业的路上,你比别人早迈出一小步,那你离成功就比别人快一大步,只有把创业创新坚持下去,就一定能找到自己的人生价值。

相关阅读: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