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垃圾围村”困局:村里有了保洁劝导员

  “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农村垃圾以前在衡山县被称作祸害。现在,祸害的“天敌”来了!

  自去年开始,衡山县活跃着这么一支队伍:他们深入各个乡镇、村(居委会),每天拿着扫帚、铁钳行走在乡间小路,细致地清扫自己“辖区”内的垃圾,他们就是该县的农民保洁劝导员。

  农村保洁有了“正规军”

  家住衡山县望峰乡岳峰社区的农民朱传秋,就是这支队伍中的一员。

  早上6点,老朱就起了个大早。洗漱完就套上制服,扛起大扫把,拉着板车,出了门。

  起这么早,可不是下地干活,而是挨家挨户去收垃圾。头天晚上,村民就会把家里的垃圾装进分类垃圾桶里。老朱的工作,就是隔天清晨将不可回收的垃圾收集起来。

  “垃圾不乱倒,污水不乱泼,柴草不乱放,并将垃圾分好类倒入垃圾桶……”看到不讲规矩的村民,老朱顺口会说上两句。

  近年来,衡山县创新思路,根据环境整治工作量配备乡、村两级公共卫生区保洁劝导员,严格实行报酬与工作绩效挂钩。其中,仅县人社局就提供乡级保洁劝导员公益性岗位57名,加上各村聘用的村级保洁员共有700余名。就这样,全县农村保洁工作有了“正规军”。

  “要当好乡村保洁员不是件容易事,”望峰乡党委书记李伟介绍,乡、村(居委会)会定期对保洁劝导员工作情况进行考核,不合格者将会被淘汰。“今年我们乡的16个保洁员就调整了9个。”

  当然,保洁员干好了也有奖励。老朱就因为工作认真负责,辖区内卫生评比多次名列前茅,去年被评为“全市先进保洁员”,今年更被乡里推荐为县劳模。

  如今,已经被社区推选为居委会副主任的老朱依旧兼着乡保洁劝导员的工作,还自费买了一辆三轮摩托车,经常帮助其他保洁员运送垃圾。村民感慨地说,自从村里来有了像老朱这样的专职保洁员,环境卫生变了样,也带动了大家自觉保持卫生整洁。

  好环境带来好“效益”

  “保洁+劝导”带来的变化有目共睹。水口村的保洁员王运炎说,“保洁员的工作性质要求我们要养成讲卫生的好习惯,不只是外面,还得从自家做起,我平时不管干点啥活,回来第一件事就是洗洗手。”

  “出门心里也亮堂了,看着路上这么干净,大家哪还好意思乱扔垃圾。”水口村村民老何告诉记者,去年,他家花了1万多元进行了改厕、改水、重装了客厅,建起了“农家乐”,“春天一到,游客就来了。”老王乐呵呵地说。

  同样,借着干净整洁的乡村环境和独特的丹霞地貌,岭坡乡近年来致力打造“生态旅游之乡”,并将环境整治放在和发展旅游业同等位置上,仅去年该乡就投入30万元用于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如今岭坡旅游的名气日渐响亮,慕名而来的游客络绎不绝,每至周末和节假日更是游人如织,去年接待游客超过20万人次。

  人改变环境,环境也改变人。在衡山,人与环境和谐相处的画卷正在绘就。

相关阅读: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