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衡山县县域经济发展情况的汇报

关于衡山县县域经济发展情况的汇报

衡山县发改局 符文彬

2016年7月17日)

根据会议安排,我就衡山县县域经济发展情况向各位领导作一个简要汇报。

   一、衡山县县域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

近年来,在市委、县委的正确领导下,我县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县各项重大决策部署,积极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经济社会保持健康稳定发展。一是经济实力不断增强。2015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34.93亿元,增长8.7%实现财政总收入8.66亿元,增长12.86%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8.06亿元,增长18.3%。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6.6亿元,增长12.1%。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25916元、16341元,分别增长8.8%、8.9%国民生产总值、财政总收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城乡居民收入分别是2010年的1.96倍、2.13倍、2.73倍、2.08倍、1.91倍和2.25倍。二是产业发展提质增效。2015年,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21.1:29.8:49.1,三产占比较2010年提高5.8个百分点。累计流转土地面积17.21万亩,省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分别发展到27家、184家、104家高新技术企业从无到有发展到6家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五年年均增长11.78%初步形成了机械制造、建材化工、矿产品采掘加工、服装制鞋和再生纸业五大产业门类。成功举办三届中国·衡山乡村生态旅游节,华夏湘江、西游洞天景区、衡山竹海等一批重大旅游项目相继落户并加快建设,外贸企业实现“破零”,三产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66%三是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潭衡西高速、南岳高速及其县城连接线、新马线、南马线等一批重点交通工程竣工通车,314 省道完成改造,全县主要干道全面畅通。完成田家冲主电网和22项配电工程,改造升级125个行政村农村电网。天然气燃气管网基本覆盖整个主城区。除险加固病险水库 70 座,高标准农田建设、衡邵干旱走廊综合治理、退耕还林巩固工程取得阶段性成果。信息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数字衡山建设加快推进。四是民生事业全面进步。“十二五期间”,我县累计投入医疗、社保、住房等民生资金38.2亿元,新增城镇就业1.5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万人,城乡基本社会养老保险覆盖率达93%,城镇医保全覆盖,新农合参合率达99.3%。累计建设公租房2196套改造城市棚户区925套。新建乡镇敬老院4所,建成农村幸福院45个。三年学前教育毛入园率小学、初中高中入学率分别达到89.1%100%99.7%91.2%新建县中医院并通过省二级甲等中医医院评审。建成17个乡镇文化站和319个农家书屋。精准扶贫有序实施建档立卡、驻村帮扶等工作全面启动。五是重点改革深入推进。出台公布政府工作部门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和行政审批事项目录清单政府机构改革全面完成17个乡镇合并调整为12个村(社区)合并率达55.81%9个村率先在全市建成农村公共服务中心,实现“八务合一”“七不出村”。财税体制改革全面推进。商事制度改革成效显著,2015年新增市场主体1432户,增长55%农商行开业运营惠农供销电子商务公司在全市率先成立环卫市场化改革全面完成。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县在实现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的同时,还存在发展不足、不平衡、不可持续等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全面建成小康任务艰巨。与全面小康目标实现值比对,我县济发展实现程度相对较低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还有一定差距经经济总量相对不大、发展基础相对薄弱的现实决定了县总体属于欠发达地区,处于欠发达阶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务重、压力大、困难多。二是结构调整进展缓慢。产业发展层次低,创新能力不足,竞争力不强,一产占比过大,二三产占比偏小。工业缺乏强大支柱产业,聚集度不高;农业有特色无规模,产业化进程缓慢;第三产业正处于培育壮大之中,需求拉动不旺。全县城镇化率只有36.2%,低于全市平均水平12.9个百分点城镇功能不强,辐射带动能力不足,三是资源环境约束趋紧。长期累积的生态环境问题加快显现。耕地建设与保护压力大,资源能源利用效率不高,节能减排任务艰巨,粗放式发展难以持续。是社会建设有待加强。城乡、行业、阶层之间收入差距较大,人才资源匮乏,政务环境不优,公共服务供给不足,社会保障层次不高,城乡建设任务繁重,生产安全、食品药品安全等方面压力较大。

   三、下阶段主要工作措施

  (一)坚持创新发展,助推产业转型升级。 一是发展集约高效的现代农业以特色化、规模化、集聚化为发展方向,提升粮食、油菜、生猪、黄鸡等传统优势农业,壮大席草、茶业、瓜果等特色农业,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努力提高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提升农产品品质和农业综合经济效益 二是构建供给有效的工业体系优化工业布局打造“一主县经济开发区两辅衡山科学城健康谷东湖镇非金属采掘及矿产品精深加工基地)”工业基地。支持鼓励陶瓷建材、化工再生纸传统工业转型升级壮大先进装备制造、汽车及电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三是培育持续融合的现代服务业做大做强文化旅游业提质商贸、房地产、健康等生活性服务业发展互联网+、金融服务、农村电子商务等生产性服务业

(二)坚持协调发展,构建城乡一体格局。一是优化区域空间布局根据地域、产业特点构筑县城发展片湘江沿岸发展片潭衡西发展片环山发展片四大发展片。二是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实施东改、西扩、南拓、北进县城拓城提质战略,有序推进城区主次路网相互融合,推动老城区、黄花新区、开云生态新城、经开区“四区”融合发展。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按照“3片14点”的建设格局,努力打造新农村建设示范标杆村。三是促进区域融合发展依托衡山县、南岳区两地美丽的自然风光及丰富的宗教文化、非遗文化、红色文化、生态资源,打造以开云镇及其周边区域为核心的大衡山文化旅游特色城镇带,促进开云镇、南岳镇融合发展

(三)坚持绿色发展,打造美丽生态衡山。一是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完善生态文明体制机制,加大植树造林力度,实施荒山治理、“四边”绿化。完成萱洲国家湿地公园建设,加强紫巾山森林公园的生态保护二是强化环境综合治理继续实施大气污染防治三年行动计划,推广使用清洁能源,限制机动车尾气排放,淘汰黄标。加强水污染防治规范湘江河道采砂,推进河流水环境水质综合治理工程。强化工业污染防治全面实施排污许可证制度,建立污染源的动态管理资料,实施污染物总量控制。三是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开展节能、节水、节地工程,形成有利于资源节约利益导向机制。四是推进两型低碳发展大力发展绿色低碳经济积极倡导两型生活方式到2020年全面完成两型社会建设各项主要任务,积极创建低碳县。

  (四)坚持开放发展,提升改革开放水平。一是积极融入区域发展战略利用衡山便利的交通优势,向北对接长江经济带和长株潭向南融入大湘南和珠三角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实施融合发展战略,提升开发开放水平。二是搭建内外开放开发平台积极推进开云新城建设利用高铁经济时代到来契机,打造服务新城大力推进经济开发区建设着力承接产业转移,对接长株潭和衡阳市产业园区,参与区域产业分工。大力推进电商平台建设打造覆盖城乡的网上交易服务平台,形成对外开放合作窗口三是全面提升对外开放水平以支撑性和龙头性产业为支柱,积极培育出口龙头企业,大力扶持中小外经贸企业发展,培育壮大外贸经营主体。加大招商选资力度做好对外发布项目的论证编印发布,举办衡山投资推介活动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四是大力推进重点领域改革坚持问题导向,突出改革重点,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深化农村综合改革、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民主法制领域改革,稳妥推进社会事业改革,实现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重大突破,着力提高改革含金量和群众获得感。

(五)坚持共享发展建设健康幸福家园一是深入推进精准扶贫把扶贫攻坚作为民生头号工程,统筹规划、分类指导、逐步推进,创新扶贫开发体制机制,到2017年末,全县26个贫困村全部摘掉贫困帽子,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实现稳定脱贫。二是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扩大就业扶持创业健全失业保障机制。加快新农合与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的整合,落实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政策。加快发展现代保险服务业,加快廉租房、公租房、棚户区改造等保障性住房和农村危房改造建设。三是提升教育发展水平办好办优公办幼儿园,扶持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发展。城区扩展和改建2-3所小学,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建成规范化的寄宿制学校改善高中、职业教育办学条件,建立健全经费保障体系。大力推进数字校园装备建设四是推进健康衡山建设均衡布局优质卫生资源,健全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快速推进县立医疗机构综合改革,破除以药补医,建立公立医院运行新机制。普及健康教育,实施国民健康行动计划。促进人口均衡发展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五是健全公共安全网络。强化食品安全、药品安全、安全生产、社会治安、应急管理等领域工作。依托“智慧衡山”建设,创新社区治理方式,提升基本公共安全服务水平。加大源头预防,规范信访秩序,通畅信访渠道,创新有效化解社会矛盾体制,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相关阅读: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