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山县农业局2011年年度工作总结
及2012年工作打算
2011年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农业局按照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突出发展粮油生产,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推进农业产业化,实现了衡山农业稳定发展,取得了可喜业绩。
一、2011年工作情况总结
(一)突出重点,千方百计确保农业发展
1、粮食生产稳步发展。今年,我局有效应对了干旱和虫害多发重发的困境,扎实开展了乡镇压单扩双示范、集中育秧、高产创建、技术服务和指导、抗灾防灾等工作,粮食生产面积和产量实现恢复性增加,全年粮食种植面积52万亩,比上年增加5.27万亩,增幅达11.78%,粮食总产超22万吨。今年,在接受省粮食生产考核组的早晚稻考核和验收中获得好评,我县今年有望再次评为省粮食生产先进县。
2、经作产业不断壮大。2011年全县夏收油菜12.75万亩,增加1.55万亩,增幅12.1%,平均亩产135公斤,增幅3.8%,总产量约1.723万吨,今年油菜种植面积15万亩,席草3万亩;全面推广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发展设施蔬菜面积2500亩;桃、李、梨总产比去年提高45%,品质得到提升。
3、项目建设稳步推进。今年,向上争取财政项目资金超千万元。
①种三产四丰产工程:沙泉—福田片、白果—长青片、江东—贯塘片超级稻生产取得重大效果,早稻平均产量496.8公斤/亩;开云镇龙珠村试验示范的Y两优7号和Y两优16号,亩产达到820公斤,在超级稻现场观摩会上获得好评;
②衡山现代农业发展资金—优质稻产业项目2010年度工作于今年四月通过了市级验收,现已完成了2011年项目前期准备工作,年底将进行全面施工;
③新增粮食生产能力规划田间工程建设全面启动。
④测土配方施肥工作进展顺利,圆满完成了2011年度的测土配方施肥补贴资金项目的各项工作任务,全年推广应用测土配方施肥面积51亩,切实提高了我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到位率、覆盖率和肥料利用率;
⑤湘米产业工程有序进行,在贯塘乡、白果镇、江东乡、新桥镇、开云镇、福田铺乡等9个乡镇建立高档优质稻基地4万亩,加强与湖南金霞粮食产业有限公司和衡阳市金雁粮食购销有限公司合作,发展订单生产,高档优质稻订单收购价达到170元/百斤;
⑥积极开展抗灾救灾工作,向省厅争取了抗灾救灾资金110万元。
⑦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项目:制定了项目实施方案,组建了专门班子,确定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选聘和培训技术指导员。重新遴选和培训科技示范户,建设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
⑧乡村清洁工程:项目是在白果镇涓水村实施的第二年,开展了清洁生产技术培训6期378人次,“五项技术”推广率达100%,全村实施 测土配方施肥、统防统治等清洁生产技术635亩;安装频振式杀虫灯10盏,覆盖核心示范区635亩;建设生活有机废弃物发酵处理池4座,农业投入品固体废弃物收集池10座,生活污水净化池30套,示范户污水处理率100%;建立生活垃圾池5座,建设清洁庭院30户,实施“五改”30户;因地制宜新增了一条长160米的排污渠;整理生活污水处理池四周禾坪1400平方米。为配合唐群英诞辰140周年纪念活动,项目还在该村休闲农庄增建了一套大型生活污水处理池。
⑨农民工阳光工程培训:今年我县农民工阳光工程培训任务为2200人。
4、科技兴农成效突出。一是广泛开展农业科技培训活动。利用入户指导、培训、办试验示范基地、发送农事短信等方式,结合“百万农民培训工程”、科技下乡、示范县项目、阳光工程培训等活动,今年共举办培训班206场(次),培训人员10226人次,培训村组干部、种粮大户、科技示范户6200多人,发放各类技术资料8万多份。二是全面推广良种良法。积极推广开展集中育秧和压单扩双办点示范,开展技术服务指导,及时为全县种粮大户、科技示范户提供农业技术指导。推广水稻、油菜等主导品种10多种,水稻主导品种覆盖率达到95%以上,全县推广测土配方施肥50万亩,水稻病虫害综合防治11.63万亩,水稻抛秧、机插面积32万亩。三是抓好科技信息发布。发布农业生产各类信息,包括病虫情报、生产月历、技术指导信息共300多条。
(二)打造亮点,全心全意提高人民群众满意度
1、农业执法步入正轨。一是加强宣传培训。积极进村入户,出动宣传车20余台次,悬挂宣传横幅15幅,张贴宣传画500余张,宣传标识500余张,印发宣传资料近一万余份,举办假劣农资识别技能培训班两期,培训200余人次。二是加大打击力度。一年来,对农资生产、经营单位进行地毯式执法检查17次,共出动执法人员240人次,检查肥料生产企业1家,农资经营户180户(次),查验水稻商品种子5万斤,肥料20多吨,农药80余吨,生产企业抽样1个,市场抽样4个,直接挽回经济损失180多万元。
2、农产品质量安全放心。加强对农业品日常检测检验、例行检测和抽样检测的力度,不断提高农业品质量安全综合监督检测水平。今年共抽样2135批次,合格2106批次,合格率为98.65%,对不合格的蔬菜、农产品坚决采取追根溯源和下架处理。完成了衡山县盛丰蔬菜合作社1000亩无公害食品产地认定和黄瓜、丝瓜等12个蔬菜品种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材料准备工作,已通过市级审核,现送省环保站及省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完成最后申报工作。
3、信访综治稳步发展。主要突出涉农事件调查处理、职工困难援助、矛盾纠纷排查等重点问题,今年共排查矛盾纠纷案6起,接待群众来访23次,今年,解决了农技站人员工资待遇问题,解决了今年上半年出现的重大检疫性危害性稻水象甲疫情,防止了疫情扩散。处理网络、电话、信件信访事件20多起。通过大走访活动,走访了群众2500人次。总之,全年做到无消防事故、无交通安全事故,无刑事案件,无越级上访事件,全局人心稳定,工作积极。
(三)夯实基点,尽心尽力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
新形势下的农业工作,具备一支拥有较高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的干部队伍尤为重要。
1、加强学习培训。以党员“创先争优”活动和机关效能建设年活动、政风行风评议活动为抓手,加强干部职工的政治理论学习,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同时加强涉农政策学习和宣传。组织干部职工学习了《公务员依法行政读本》、《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等法律法规,并印发惠农政策、农业法律法规宣传资料10万份。
2、加强机关建设。在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原种子公司办公楼通过装修后用于局专业股站和农产品检测办公用房,改善了局机关和专业股站的办公环境,增强了机关内部凝聚力和向心力。
3、加强作风建设。以机关效能建设年和政风行风评议工作为抓手,以群众工作、创先争优活动为着力点,培养干部职工积极的工作态度、务实的工作作风,牢固树立为群众服务的观念,提高干部职工的服务能力、实践能力、学习恩能力,并在机关内部形成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
二、存在问题和不足
今年,我局各项工作任务指标均完成或超额完成,但仍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设施农业发展较慢。我县经济底子差,难以为设施农业发展提供强力支持,设施农业发展较慢。二是产业化程度不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缺乏以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的大型骨干企业,缺乏有市场竞争力的优势品牌,企业拉动力不强。三是农业产业服务体系不健全。规范完善的产业化经营和服务体系尚未真正形成,农户、基地和龙头企业之间没有真正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利益共同体。农民的质量意识、商品意识、市场意识、法律意识较弱。四是土地集约化程度低。建立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基础上的一家一户分散经营,成为制约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因素。
三、2012年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县委、县政府提出的“一体两翼”战略为总揽,以促进农业稳定增效和农民持续增收为目标,坚持“三化”、实现“三优”、夯实“一个基础”。坚持“三化”,即:坚持粮食生产优质化,坚持农产品质量标准化,坚持农业生产科技化;实现“三优”,即:壮大优势生产基地,发展优势种植大户,培育优势产业龙头;夯实“一个基础”,即:争取国家政策项目支持,大力推进基本农田建设,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
(二)工作目标
全县粮食种植面积52万亩以上,总产24万吨以上,其中水稻面积46万亩以上,发展高档优质稻10万亩以上,确保粮食等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油菜种植面积15万亩以上,总产2万吨以上,经济作物面积19万亩以上,其中蔬菜复种面积11万亩以上,小水果面积7万亩以上,席草面积3.5万亩以上。
(三)工作重点
为确保2012年农业生产上新台阶,努力实现农业主导产业的提质升级,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1.调优粮油结构,稳定发展粮油生产。坚持稳定面积、主攻单产,优化品质的思路不动摇,狠抓粮油生产。一是继续稳定后山片双季稻传统种植;二是恢复福田铺、沙泉、长江、马迹、岭坡等乡镇的双季稻种植模式;三是加快萱洲、店门、贺家、永和、开云等乡镇的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区,形成一乡一品模式。确保全年水稻种植面积稳定在50万亩以上,产量稳定在20万吨以上;按照湘米质量提升工作要求,打造1个高档优质稻品牌,促进粮食产业健康发展。
2.发展特色农业,壮大优势产业。根据种植习惯和区位优势布局现代农业生产。一是以萱洲古镇为依托,打造10万亩油菜花、桃花、李花“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区,衡萱线的萱洲、贺家、永和3个乡镇重点发展。二是107国道线的店门、开云2个乡镇建设为席草-稻高效种植基地,提升草席加工质量,运用节本栽培新技术,降低生产成本,扩大生产规模。三是抓好小水果产业发展,重点扶持九龙李、红脆桃、冬枣、葡萄等时鲜水果的提质扩面工作,积极引进1-2家加工企业,延伸产业链。
3.抓好科技推广,提高服务水平。一是开展主导产业的新品种、新技术试验与示范,引进、筛选出10个适合我地自然条件且增产增收潜力较大的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大力推广让农民一看就懂、一学就会的新技术,尤其是要抓好测土配方施肥、统防统治等实用技术的推广。二是高标准办好2个部省级水稻万亩高产创建示范点和1个省级油菜万亩高产创建示范片建设,辐射带动农业产业科技化、规模化发展。三是加强培训,对农民在抓好农业实用技术培训的基础上,重点抓好农村人才队伍建设,培养一批懂现代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物流、贸易等复合型人才;进一步加强农技干部业务培训和学习,提升农业服务质量,提高农技推广队伍素质。
4.加强农业行政执法与农产品管理,确保农业安全。一是加强农业行政综合执法力度,突出抓好种子、肥料、农药等农业投入品质量监管和执法监管,从源头上保证农业生产质量安全。二是加大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宣传力度,认真落实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质量标准,切实搞好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产前、产中、产后全程质量监测,做好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和“三品”认证工作。
5.抓好农业项目的争取和实施工作,夯实农业可持续发展基础。一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努力争取中央、省、市和社会各界投资衡山农业,引进1-2个稻米、蔬菜龙头加工企业,发展产业经济。二是争取中央、省、市政策支持,结合我县农业发展实际,认真做好项目的筛选和推荐工作,重点抓好标准良田建设、国家新增粮食产能工程建设、高档优质稻高产栽培示范、基层农业推广体系建设、衡山循环农业体系建设、测土配方施肥等项目的申报与跟踪落实,全年力争项目资金1600万元以上,大力推进基本农田建设,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
6.推进农业产业化建设,提高产业化经营水平。一是积极培育龙头企业,继续抓好泰通白云现代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逢源草艺、湘旗牧业、景华园林、春发食用菌、迎龙桥大米加工厂、常宏蔬菜等龙头企业的扶持和服务工作,协助龙头企业抓好专业化生产基地建设和优质农产品订单种植工作;二是抓好农村专业合组织的规范化建设,增强农村专合组织的生机和活力,最大程度地把农民组织到农业产业化和农村专合组织中来,进一步提高农业专业化、组织化水平;三是培育种植大户,加快土地流转、实现规模化经营,增强大户辐射带动能力。
7.坚持统筹兼顾,推动各项工作全面发展。一是强化组织领导,加强目标管理,二是抓好队伍建设,加强机关作风转变,确保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和目标任务的圆满完成。
衡山县农业局
2011年12月20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