瓜果飘香“润”永和——看衡山县永和乡如何玩转“农文旅”融出“新样板”

湘江在衡山县拐了一道弯,冲积出永和乡这片肥沃的土地。在这里,香甜的瓜果与火热的旅游相互交融,绘就了一幅乡村振兴的动人画卷。


初夏时节,万亩果园泛着油润的光泽,菁香桃、红脆桃压弯了枝头,冷链货车正将一箱箱印着“永和优选”的水果发往粤港澳大湾区。今年5月,永和乡入选国家农业产业强镇项目,这块“国字号”招牌的背后,是一场持续十年的产业蜕变。


小水果长成大产业


走进永和乡,空气中弥漫着水果的香甜。这片土地种植水果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数百年前,当地居民世代保持着在房前屋后栽种果蔬果树的传统。在新场市社区的龙荫港,还留存着不少炭化的枣树残骸,无声地诉说着这段悠久历史。然而,真正让永和水果产业焕发新生的,是近十年来的规模化发展。


沙头村的姚乐贵是这场变革的亲历者。2014年,他带头成立乐发冬枣种植合作社,尝试将北方冬枣引种到南方。起初的尝试充满艰辛,南方的梅雨季节让枣树难以适应,花朵开了又落,果实寥寥无几。“那几年急得睡不着觉,前前后后请了好几批专家,南方、北方都请了个遍……”姚乐贵回忆道。


转机出现在2017年,永和乡成立了小水果产业推进工作专班,先后邀请湖南农大、省农科院的专家团队驻点指导。经过三年的技术攻关,他们不仅通过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改善了土壤环境,还成功解决了黑头病、坐果率低、品质不好、品相不佳等技术难题。“现在我们的亩产提高了20%,甜度甚至超过了北方原产地。”工作专班负责人柳馨凯自豪地说。


这场“北枣南移”的突围,生动诠释了永和乡产业升级的发展路径。近年来,永和乡以发展小水果为主导产业,不仅通过工作专班破解土地流转、技术推广难题,还累计投入超500万元扶持资金,帮助果农通过银行贷款、产业补贴等多渠道筹措,累计整合产业发展资金超亿元。同时,积极引导果农抱团发展,推动成立永和乡水果协会。


“通过整合资源、规范标准,我们把分散的果园变成了规模化的产业。”协会会长符安民介绍,目前协会已发展10多家会员单位,创造800多个工作岗位,整合果园近万亩,占全乡水果种植面积的70%以上,年销售额突破2亿元。


协会建立“线上电商+线下采摘”双渠道销售模式,统一品牌标识、物流配送和采购标准,真正实现了从“单打独斗”到“协同作战”的转变。


“现在不仅专家手把手教技术,协会还帮我们找销路,种水果再也不愁卖了。”咸宜村葡萄种植户彭雨水笑着说。依托自家的4亩葡萄园,他年收入超过10万元。而在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龙凤村,1029亩晚熟沃柑凭借错峰上市优势,年产值达2000万元,成为当地致富的“黄金果”。


永和乡党委书记胡奇才表示,未来将立足小水果产业特色,重点实施“三化战略”:品质标准化,通过科学疏果和分级管理,提升菁香桃、葡萄、冬枣等10余个品类的果品质量;品牌高端化,整合全乡资源打造“永和优选”区域公共品牌;市场多元化,依托行业协会的渠道优势,拓展省内及周边省份销售网络。


“我们要让每一颗永和水果都成为品质的代名词。”胡奇才深情地说,将充分发挥产业基础和科技创新优势,让永和水果在标准化、品牌化的道路上“卷”出核心竞争力。


农文旅点亮新农村


依托毗邻南岳衡山景区的区位优势,永和乡探索出一条“特色农业筑基、乡土文化铸魂、全域旅游激活”的融合发展之路。连续五年举办的“初恋味道·果约永和”水果采摘节,已经成为当地的一张亮丽名片。活动期间,明星推介、网红直播、家庭趣味运动会等丰富多彩的内容,将原本单一的农产品销售季变成了全民参与的文旅盛会。


水果采摘节期间,永和乡还会贴心地在线上线下同步推出一份手绘《水果采摘地图》,市民、游客根据地图不仅可以前去“林中探果”,还将当地的秀美风光进行重点推介:不仅有萱洲国家湿地公园的一部分——中华秋沙鸭栖息地,还有“衡山新八景”之一的大源渡水利枢纽,以及南岳七十二峰之一的吐雾峰;更有极具当地特色的松坳龙狮文化展览馆、老粮仓古县城遗址、杨泗庙……


通过扫码在手机移动端上打开这份地图,点击各个水果基地、餐饮住宿点,即可查看相关的文图介绍、视频展示以及导航链接,为市民、游客来此“归园田居”“寻觅乡愁”提供了一目了然的智慧导览。


为了让游人在“逛吃逛吃”的同时停下来、慢下来,留住“乡愁”,永和乡还精心策划推出了“采摘+湿地观鸟”“采摘+休闲垂钓”“采摘+研学旅行”等精品路线,引导各水果基地、景点和周边群众兴办农家乐、乡村民宿,鼓励发展亲子采摘、休闲垂钓、餐饮娱乐。


一个个新业态的叠加,一个个新场景的设置,永和的乡村旅游正不断积聚,真正实现了“小水果之乡”旅游景点、休闲娱乐、特色美食、舒心住宿等四大主题的碰撞与交融,将水果采摘与非遗体验、研学旅行、生态观光等元素巧妙结合,成功承接了南岳景区的溢出客流,实现了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


基础设施的持续改善为当地农文旅融合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近三年来,永和乡累计拓宽道路10公里,完成油化路面12公里,新建旅游公厕3座、停车场4处,显著提升了旅游接待能力。


在胡奇才的蓝图中,未来的永和将是“四季有果、全域有景”的开放式景区:“我们要让农民种果能致富,游客来了不想走,文化活了能赚钱。”展望未来,永和乡计划成立专业的文旅公司,开发更多特色文创产品,打造具有辨识度的永和IP,还将建设陶瓷体验馆等新项目,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条。


就像湘江水滋润着永和的土地,这种“润物细无声”的发展方式,或许正是乡村最需要的养分。瓜果“润”永和,不仅润出了产业兴旺、生活富裕的物质图景,更润出了文化自信、生机勃勃的精神气象。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乡村振兴的故事还在继续书写,等待着更多人来阅读、来体验、来见证。


来源:红网


相关阅读: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