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镇位于衡山县西北部,座落于风景秀丽的南岳衡山北麓,1984年建镇,是衡山三个老建制镇之一,全镇总面积58.9平方公里,地形以丘陵为主,山林面积8万亩,耕地面积1.55万亩。全镇下辖19个村,1个居委会,182个村民小组,总人口2.16万人。全镇共有22个党支部,党员695个,镇党政班子成员10人,机关干部30人,在职村主干59人。镇内矿产资源丰富,高岭土、钾钠长石储量惊人;没有矿产资源的9个村皆与南岳毗邻,竹木资源、旅游资源丰富。
一、东湖镇各项产业发展情况
(一)各项资源丰富,工业产业优势明显。镇内现有7处小水电站,年均发电量800多KWH。矿产资源丰富,高岭土储量3500多万吨,钠长石矿储量2000万吨,占全国总储量的四分之一;钾长石矿储量达1500万吨;其中钾、钠长石矿的储量居亚洲之首。截止今年10月,全镇兴办竹木加工企业10余家,各类矿山采掘、加工、及其它企业近50家,规模以上企业已达28家。
(二)旅游资源得天独厚。东湖南接南岳区,东北临望峰乡,北毗江东乡,西与马迹镇相邻,特别是潭衡西线高速公路东湖互通口的建成,吸引大量游客途经东湖前往南岳朝圣,这更突显出东湖的区位优势。南马线、泗东线在境内纵横交错,交通十分便利。境内“衡山竹海”地处国家5A级风景名胜区南岳衡山的北部,竹林总面积16万亩,其中东湖镇连片6万亩,竹品种达30余种,分布在南岳衡山的北面的近百座山头,竹林成片,翠绿如海。竹林海拔300米到800米,可谓“五岳第一竹海”,距南岳衡山主峰祝融峰景点仅8公里。竹海区域内有铁道游击队政委文立正故居;有地形奇异、令人心驰神往的幽幽谷;有香火不断,声名远播的天柱寺。
(三)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与时俱进。镇党委积极引导土地流转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立新村、先锋村的仙草种植,新林村、新路村茶叶基地的构思,东湖村、坪田村的花卉苗木培植的设想等等,全镇都在财政、项目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对于成功的经验在全镇范围内广泛推广。对于耕田面积较大,以种粮为主的村,积极推进“压单扩双”,或引导种植单季稻的农户广泛种植经济作物增加收入。东湖全镇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方面积极与时俱进并取得了一定成绩。
二、东湖镇“十三五”规划
东湖镇区位优越、交通便利、资源丰富,但历届政府都致力于发展矿山经济,放着现成的旅游资源不开发,资源开采型发展模式有其优势,但是从长远来看却是贻害子孙的。这样的发展模式破坏生态、污染环境、影响居民生活,并且是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结合县委、县政府“1+6”城镇发展路线,依托自身优势,本届党委、政府提出了建设“三大镇”、打造美丽新东湖的目标,即“工业强镇、旅游名镇、商贸重镇”。
(一) 着力打造工业强镇。全镇必须要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对现有的工矿企业进行硬性规范,要求所有企业必须依法依规开采。无安全生产证的一律停产,出现问题并影响到村民生活的先解决后生产。政府需引导工矿企业向精、深加工发展,对企业进行升级、转型,尽量避免直接出售原矿或粗加工的矿产品。充分利用我镇竹业资源非常丰富的优势,加大对竹制品进行精深加工的力度,使其成为工艺品。镇党委、政府也将会对相关的企业进行大力扶持。
(二) 精心规划旅游名镇。全镇发展旅游的思路是对接南岳旅游,服务南岳旅游,发展东湖旅游;重点是发展以度假、运动、休闲、娱乐为主的乡村生态旅游。根据以上思路,将整合资源、科学规划、长远发展。将有选择地引进那些以开发休闲旅游、生态旅游、文化旅游为重点的投资公司来我镇开发旅游产业。这些公司的落户才能充分带动东湖第三产业的发展,群众才能真正受益。
(三) 全面建设商贸重镇。充分发挥东湖的区位优势,看准自己南岳后花园的地位,做好对接南岳旅游的准备。着手对老城区农贸市场、客运站、公共厕所的建设,将东湖立正街道下水道的建设立项投资,争取在年内全面完成。南马线提质改造工程正如火如荼的进行,我镇将拉开城镇骨架,建设一个基础设施齐全、各项设备齐聚、档次品位较高的新城镇,把东湖打造成名副其实的“南岳后花园”。
(四) 继续引导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东湖镇地属高寒偏远山区,连片耕田不多,很多村并不适合种植粮食,所以我镇将加大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积极做好示范引导作用。在合适的时机带领村支部书记去产业结构调整成功并带领村民致富的地方参观、学习,并在一些村、组先行试点,再以点带面,形成一村一品的产业链条,引导东湖全镇的全面发展。
(五) 完善各项基础设施建设。争取“十三五”期内,完成两个小二型水库的提制加固工程,完善各项水利设施建设,增强东湖镇抗旱救灾能力;对东湖水厂完成全面改造,为用水居民提供干净、放心的水源;完善各村村组公路建设,加快村级公路硬化修建步伐;完善农网改造,提高村民用电质量;支持部分村的村部和“农村书屋”建设,为各村提供休闲娱乐场所。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