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化 新变化】衡山:回收废旧地膜变废为宝

  

△基地工作人员正在清理废旧地膜、农膜

连日来,衡山县各个种植基地的农户们都开始忙着捡拾田间的地膜,但与以往不同的是,这些捡拾的地膜不再是堆积或者焚烧,而是被回收利用。

12月14日,记者在衡山县永和乡紫冠冬枣种植基地看到,农户们正在清理基地内的地膜和大棚上的农膜,再将其整齐堆放在路边,等待着地膜回收分拣站的工作人员来进行收购。

据基地负责人介绍,基地内一共种植了500余亩冬枣,搭建了300多个大棚,五年来产生了近10吨的废旧地膜,但是一直不知道如何处理。如今,县内成立了一家地膜回收分拣站,可以实现废旧地膜回收再利用,有效地解决了这个大难题。

△清理的地膜、农膜整齐地堆放在一旁,等待回收

“因为我们大棚设施很多,都需要农膜,以前我们确实不知道怎么处理,一直堆放在这里,现在通过农业农村局一直在宣传,找到了回收的公司,按照每吨1000多块钱的价格进行收购,这个确实对我们来讲还是有一点利润,解决了我们的‘老大难’问题。”看着基地内积存已久,却不知如何处理的地膜被一车车的回收,衡山县紫冠生态农业股份有限公司负责人姚乐贵终于松了一口气。

近年来,随着地膜覆盖栽培技术的大面积推广,衡山县在实现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的同时,地膜使用量也逐年增加,大量废旧地膜随意堆弃在田间地头,严重影响着农村环境卫生。地膜在为农民带来丰厚回报的同时,也带来了“白色污染”。

△衡山县农业农村局工作人员向基地负责人普及废旧地膜的危害

“残留地膜如果留在土地里面,每亩地积累到3.9公斤的话,那对农作物可以减产11%—23%左右,建议农户要及时把残留地膜收起,减少损失。现在我们基地旁边成立了一个地膜回收分拣站,对废旧地膜进行分拣打包,送厂家进行再利用,这样就解决了基地废旧地膜无法处理的大难题。”衡山县农业农村局农技推广中心农艺师李顺告诉记者。

如今废旧地膜“变废为宝”,解决了“农业垃圾”的同时,还为农户们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收益,乡村面貌焕然一新。(廖晶、文雅婷、吴晴艺)


相关阅读: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