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阳日报》讯(记者 刘思远 通讯员 陈亮)围绕“休闲衡山”的旅游主题形象定位,依托丰富的“乡愁”旅游资源,衡山县把加快乡村生态旅游业发展作为开放崛起的突破口、富民兴县的新引擎、产业建设的主阵地,让广大游客在乡村休闲生活中记住乡愁,让当地百姓通过乡村旅游脱贫致富。
资源转换,让“绿色”换成“金色”
当城市的钢筋水泥步步“蚕食”曾经的自然乡土,当记忆里的“小桥流水人家”渐行渐远,那一抹悠悠乡愁还可以从哪里寻觅?看得到绿水青山,才能留得住美好乡愁。
在经济新常态下,衡山县以旅游兴县为目标,围绕“休闲衡山”旅游主题形象定位,依托其丰富的“乡愁”旅游资源,把加快乡村生态旅游业发展作为全县开放崛起的突破口、富民兴县的新引擎、产业建设的主阵地。
蓬勃发展的乡村旅游让广大游客在乡村休闲生活中记住乡愁,也让当地百姓通过旅游脱贫致富,不再忧愁。乡村旅游让灵秀衡山展现出一片靓丽的天空,让“绿水青山是最好的金山银山”成为现实。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大量农民外出打工,不少村子成为空心村,乡村文明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所幸,衡山县找到了一条两全其美的好路子:通过发展乡村生态旅游,将资源进行转换,让绿水青山真正成为金山银山,让“绿色”转换成“金色”。
衡山县委书记周建介绍,衡山一直将“文明奥区,生态衡山”作为对外宣传的形象定位,以各地山水资源、自然生态为依托,以文化特色、民风民俗为底蕴,描绘“山水”大画卷,彰显“乡愁”大符号,打造“山水乡愁”总品牌。
衡山县委副书记、县长秦方进表示,通过推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不仅要把衡山打造成全域旅游示范县和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还将使乡村旅游成为新时期解决全县“三农”问题的重要抓手和扶贫攻坚的重要渠道。
为支持旅游发展,近年来衡山县不仅加大了资金投入,还通过建立旅游产业发展基金、实施BOT旅游项目融资、引入旅游风险投资等方式筹资,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6月18日,由衡山县投资3亿元的武广高铁衡山西站至黄花坪公路正式动工。这是该县首条通过PPP模式建设的公路。项目建成后,衡山县至南岳衡山风景区只需短短10分钟车程,将促进该县加快对接大南岳衡山旅游圈、打造区域次中心城市的进程。
与此同时,衡山县各级党委、政府还特别注重招商引资,引进有实力的企业开发旅游项目。
千年古镇萱洲旅游产业迎来发展的春天:综合文化广场已经建成投用;仿古式游客接待中心主体工程已经竣工;约1公里长的杨柳岸即将与湘江连通……在这里,匈牙利斯高乐投资集团斥资33亿元建设的华夏湘江国际农业产业示范园区正在有序推进,该项目拟用10年时间,在湘江之滨打造一座宜居宜业宜游的“忘忧小镇”。项目建成后,将提供劳动就业岗位上万个,实现年创税数亿元。
望峰乡引进了秀峰(台湾)有机观光农场打造绿竹笋项目和水上游乐项目,岭坡乡引进了全县第一个乡镇小城镇综合体——“山水新城”城镇建设项目,白果镇引资利用涓水村废弃的石膏矿场建设生态地道景区……
科学规划,让“品牌”变成“金牌”
通过科学规划布局,衡山县发展乡村生态旅游概括起来就是实现“三化”,即整合营销实现品牌化;注入文化元素实现特色化;倡导低碳环保实现生态化。
今年7月,白果镇成功举办了第二届白果黑提文化旅游节,不仅现场销售葡萄200多万元,占了全年销售总额的一半,还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游玩,最多时一天接待游客近万名。
利用节会营销打造旅游“金字招牌”,是衡山县发展乡村旅游的重要措施。近年来,全县各地纷纷发展以花卉、葡萄等为要素的观光旅游节会活动,吸引了众多游客。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寻不见。”每年3月,萱洲古镇万亩油菜花盛放引来大批游客,该镇自2010年起定期举办油菜花节,其“中国最美油菜花海”品牌已逐渐打响……除此之外,望峰的百合花海、岭坡的野莓谷均依托原生态村自然景观和节会式营销,成为引人入胜的乡村旅游目的地。
衡山县各地依托历史文化,注重打好文化牌。如萱洲镇除了发展花卉观光游,还重点依托古镇本身的古街、古井、古祠堂等,把历史文化作为一大卖点;白果镇则将号称“楚南第一桥”的楚南桥、岳北农工会旧址、白果老街、留笔塘、黄龙桥等历史古迹串成白果人文旅游线路。
原生态的自然景观是难得的旅游资源。衡山县发展乡村旅游的同时,特别注重加强对青山绿水的保护性开发,科学规划了一批自驾营地、采摘乐园、拓展训练、科普基地、创作基地、健康养老等主题旅游项目。如已建成的岭坡乡丹霞地质公园、白果镇富利园葡萄采摘基地,在建的望峰乡碧眸湖水上游乐项目、萱洲镇农业产业示范园等等。
目前,衡山县已经启动了全新的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将为全县旅游业的发展提供科学的指导。
“经营”乡愁,让“石头”变成“金子”
“农村人有都市梦,都市人也有乡村梦。”周建认为,都市人乡村梦中的乡愁,正是乡村旅游发展的动力所在,把游客吸引到农村,将乡愁转化为美丽经济,乡村闲置的“石头”才能变成“金子”。
“村庄青瓦白墙、炊烟袅袅,河中水面荡漾、小船摇曳,对岸几只山羊争相吃草……好像回到了老家。”来自上海的游客王先生在萱洲古镇游览时如此感慨。他告诉记者,眼前的场景让他瞬间来到了充满浓浓乡土味的江南古村,回到了那遥远的儿时记忆,“今后,我会和家人经常来体验衡山的乡村旅游。”
近年来,衡山县加快开发具有各地自然和文化特色的乡村旅游产品,各乡镇旅游景区以“最美乡愁”为切入点,为来衡游客奉献出各式各样的“乡村文化大餐”。
在望峰乡,游客不仅能欣赏到延绵不绝的百合花海与竹海,还能品尝到百合、绿竹笋以及当地的土鸡、蛋、鱼等农产品。同时,依托望峰良好的生态环境,各种特色养殖场也陆续涌现,如仁字村的竹鼠养殖场,灯山村的匙吻鲟养殖基地,除了远销外地,也让当地的农家小店多出不少“特色农家菜”。
在白果镇的富利园葡萄采摘基地,游客还可以更贴近原生态。在今年白果黑提文化旅游节开幕当天,500多亩的葡萄园共接待游客近万人,不少游客更是“全家总动员”,不仅吃了、玩了,还买了不少带回家。葡萄基地负责人李青阳告诉记者,当天该基地共卖出葡萄10余万元。他表示,3—5年内,将带领周边农户发展5000至1万亩葡萄园,使白果成为名副其实的“葡萄之乡”。
生态新农村拒绝污染。近年来,衡山县积极探索长效治理机制,通过加快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处理体系建设,健全环卫基础设施,使农村人居环境逐步改善、群众卫生意识明显提升、生活陋习得到改变。
如岭坡乡在“农村治脏保卫战”中,在全县率先修建垃圾分类池,走在该乡的道路上,很少看到纸屑、烟头。该乡连续两年被评为“全市环境卫生整治模范乡镇”。
“美丽乡村是我家,农村不比城市差。”今天,衡山美丽乡村建设的画卷仍在继续延伸,未来将有更多更具特色的美丽乡村展现在人们眼前……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