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一星:“妈妈医生”谷正平

  把患儿当成自己的孩子,把爱心、耐心、细心和责任心奉献给病人,用自己的青春年华诠释着对党的无限忠诚和对人民的无私奉献。她就是被患儿亲切地称为“妈妈医生”的衡山县妇幼保健院儿科主任谷正平。

  每天8点上班,她7点半之前就到了;12点下班,她却要等到1点钟左右把所有患儿看完才能走;别人每天工作8小时,她却至少要干10个小时以上。

  由于妇幼保健院的门诊室空间狭小,常常是挤满了前来看病的小孩和家长。而她每天接诊的患者一般都有60多个,有时甚至达到了近百个,加上给住院病房的病人查房,很多时候她忙得连喝水的时间也没有……这几乎是谷正平医生每天工作的真实写照。

  “现在已经没有节假日的概念,越是假期,我们就越忙,因为到了假期,许多家长才有时间陪孩子来看病。”对自己这种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超负荷、高强度”的工作状态,谷正平早已习以为常。她说:“我很喜欢这份工作,虽然辛苦了点,但是日子过得很充实。看着排队等待看病的孩子与家长,我们只有争分夺秒。”2012年春节值班期间,在连续工作30多个小时后,谷正平的腰椎间盘突出的毛病复发了,为节约时间,她只好晚上在家里做牵引治疗。大年初五的晚上,忙碌了一天的她回到家,腰痛得快直不起来了。丈夫刚帮她绑上牵引带,科里又来电话说有一例从外院转来的新生儿重症患者。谷正平饭也没有顾得上吃,松开绑带就走出了家门。经过给患儿上氧、清理气道、插管复苏及胸外按压等抢救后,患儿生命体征终于趋于平稳。忙完工作时,已经是午夜一点了。第二天一大早,她不顾昨夜的劳累又准时来到病房,出现在患者的病床前。当小患者的父母看到孩子终于醒过来时,一个劲儿地握住谷正平医生的手说:“谢谢您给了我孩子第二次生命!”

  “作为一名儿科医师,每当看见生病的孩子那无助、渴望、焦虑的眼神,我便觉得肩上的担子有千斤之重。因为这种眼神就是一种期盼,一种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信任!”参加工作以来,谷正平把“做一名群众信赖的好医生”当成了自己不懈的追求。为了及时发现患儿的病情变化,她呆在各个病房的时间比患儿的父母都多;为了提高业务水平,提高病情观察能力,她在不断总结工作经验同时还阅读了大量与儿科相关的书籍。

  俗话说:“金眼科,银外科,哭哭啼啼小儿科”。在很多医学专业人士看来,儿科之所以难,因为儿科实际上是“哑科”。一般情况下,成年人能够清楚地知道自己哪里疼痛以及疼痛的程度。可是对那些不会说话或难以沟通或语言表达不准确的孩子而言,他们可能只会哭和闹。“看小孩子的病,首先要学会哄孩子。”谷正平给小孩子看病,从来都是不厌其烦,她把所有生病的小孩子都亲切地称做“仔仔”,她也成为了孩子们最信任的“妈妈医生”。对待每个患儿,她都要仔细询问病史,细心做体格检查,小孩哭闹的时候还要尽量逗小孩开心,跟焦急等待中的家长适时幽默一下,缓和家长们的紧张情绪。不管是休假还是在休息,不论是刮风还是下雨,只要患者家长有要求、临床有需要,她都随叫随到,经常在中午、夜里赶到医院,处理科室业务、耐心细致地检查用药。

  2010年深秋的一个夜晚,医务人员发现一个奄奄一息的新生儿被遗弃在医院楼梯口。正在值晚班的谷正平紧急把患儿送进重症监护室组织抢救。在患儿脱离生命危险后,她和医护人员又自掏腰包为孩子买来奶粉、衣物。通过20多天的精心治疗,这个身患多种疾病,入院时只有1.3公斤的孩子痊愈了,大家亲切地称小孩为“丢丢”。在县电视台以“丢丢寻亲记”为题的连续报道和爱心人士的帮助下,“丢丢”终于回到了父母的怀抱。当得知这个家庭特别困难的情况后,医院又组织捐款捐物送到“丢丢”父亲手中。这时意想不到的一幕发生了,“丢丢”的父亲泪流满面,突然“扑”的一下跪倒在地,久久不愿起来……有付出就有回报,辛勤的汗水换来的是真诚的信任,像这样的感人故事几乎每天都在发生。

  谷正平在微信中这样写道:“不想当名医的医生不是好医生,只想当名医的医生也不是好医生。”从事妇幼工作15年,谷正平从来都是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她治愈的病人近十余万人次,她用自己精湛的技术经验和朴实无华的爱真诚地换回了众多患儿的健康,彰显了一名医务工作者高尚的医德医风,也体现了一名普通共产党员的优秀品格。

相关阅读: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