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党建

当前位置:首页  > 衡山党建网 > 基层党建

【榜样力量】悬壶济世为百姓 乡村行医五十年——记新桥镇乡村医生唐炳文

发布时间:2017-10-09 来源:

  三十五个账本,叠起来有五寸多高。其中,三十四个是病人看病抓药的欠款账本,平均一年三万多元,有九千多元“烂帐”无法收回;一本是购药的贷款帐本,有两万多元。这就是一个乡村医生“悬壶济世为百姓,乡村行医五十年”的最好见证!

 

  唐炳文,男,1942年出生,中共党员,1960年毕业于南岳中医学校,毕业即开始行医,扎根在新桥医院田垅医疗点,一干就是五十年,接诊、救治病人三十余万人次,被群众誉为祛病送福的“唐神仙”。《湖南日报》《三湘都市报》曾报道过他的感人事迹,《衡阳电视台》还做过专访。他是衡山县第四、五、六届政协委员,获得过“省卫生系统先进个人”“省、市政协先进个人”“省文明公民”“市十佳文明市民”等荣誉,2004年被载入《中国老年人才库》,2005年被《中国精神文明大典》授予“时代楷模,文明典范”称号。

 

不但施药诊病,还为病人全家做饭菜。  

  田垅村,是新桥镇的偏远村,位于新桥水库库尾,与双峰县搭界。唐炳文家住福金村,离田垅村有十多公里。自从参加工作之后,他就一直住在田垅医疗点,五十年风风雨雨、兢兢业业、无怨无悔,在当地百姓的心里留下了无数的感人画面!

  田垅村春华组唐某身患疾病,且家庭拮据,无钱医治。唐炳文多次登门造访,免费为他送医送药。一次,唐某病情加重,唐炳文闻讯后把他接到医疗点“住院”治疗,又把他爱人和三个孩子全接过来住在一起,不但为唐某施药治病,还为他全家做饭做菜。经过二十五天的精心治疗,唐某的病情终于稳定下来,但无力支付三千元医药费,唐炳文也未催交。当地村民介绍,唐炳文经常贴路费送危急病人到省城医院治病。村民廖某在长沙做手术时,唐炳文陪护了七天,不但没有收他的钱,临行前还送给了他两百多元的营养品。

良田万顷日食一升,大厦千间夜眠八尺!  

  作为一名党员,唐炳文一直甘心奉献,更热衷于播种希望。他常对家人说:“良田万顷日食一升,大厦千间夜眠八尺。一个人的个人需求实在无须太多,要把自己毕生的精力投入到本职工作和对社会的贡献上去。”1989年冬,唐炳文致信团中央,表示愿意投身“希望工程”,要求联系扶助对象。第二年春,唐炳文自费资助贵州兴仁县、湖南汝城县的三个失学学生近万元。

  多年来,唐炳文不忘初心,时刻践行理想,为救灾、建校、修桥等公益事业捐款达七千多元。四年前因身患膀胱癌,他先后做了三次手术,二十余次化疗,花费八万多元,可他始终心系父老乡亲,坚持带病行医。他的事迹感动了当地百姓,当他劳累过度,从楼梯上摔下昏迷不醒时,年逾花甲的刘老急得直哭。周边群众纷纷赶来,扎一副临时担架,踏着泥泞山道,送他去长沙治疗。在他们心目中,此刻躺在担架上的这个人的生命比自己的生命还重要!

医生这个职业是如履薄冰,如临深渊!  

  1999年底,唐炳文在日记中写道:“一个医生必须具备较高的医技和医德,人命关天,千万马虎不得。我行医快四十年了,总感觉医生这个职业是如履薄冰,如临深渊。”他始终铭记 “医乃仁术”的古训,处处为病人着想,重医德轻钱财,做到急病人之所急,想病人之所想,病人有钱他看病,病人无钱照样治。

  每一次治病救人的紧迫感和责任感,促使他不断加深学习,提高医技,潜修德行。唐炳文是一名普通的农村党员,但用自己的一言一行诠释了什么是医者,什么是党员,什么是平凡而伟大。

 

4013611b001.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