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党建

当前位置:首页  > 衡山党建网 > 基层党建

做群众工作要坚持“三心”

发布时间:2011-01-10 来源:

 

群众工作是我们党的基本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如何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关键是干部想不想去做、用不用心做、真不真心做的问题。笔者认为,党员领导干部只有摆正“三心”,群众工作才能真正做好。

一、心态要平静。思想态度决定工作态度,心态好,工作激情就高,工作效率就强。群众工作是一项比较繁琐、长久、反复的工作,也是一种感情、情感的交流过程,需要党员干部有一种与群众平起平坐的平等之心,与群众心灵相通的朋友之情。只有这样,才能勤政为民、潜心为民、全力为民。一是要去私心。“天地之间有杆秤,那秤砣是老百姓”。群众最怕有私心的干部,只要你有私心和贪念,你在群众的心中就没有分量,群众就不会买账。要去个人感情私心,在亲情、友情与群众感情发生冲突时,立场坚定,不偏不倚。要去个人利益私心,解决群众问题,处理矛盾纠纷,都要站在群众立场,站在大局高度,不能为个人谋半点私利,只有这样,才能在群众面前挺直腰杆说硬话、办好事、做好人。二是要去浮心。群众工作不是浮光掠影的“形象工程”,不是蜻蜓点水的“面子工程”,更不是逢场作秀的“摆花架子”。心浮则气躁。只有摆正心态、全身心投入,把群众当做自己的衣食父母,把群众呼声当作第一信号,把群众需要当作第一选择,把群众满意当作第一标准,让心系群众、为民谋利成为新时期党员干部价值取向的“标杆”和“旗帜”。三是要去官心。俗话说,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种红薯。要把自己当做一名群众,放下官架子,脱掉皮鞋子,始终怀着“吾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的忧民心态,始终怀着“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为民意识,在感情上与群众同调,在工作上与群众同心。

二、心灵要贴近。党员干部应该保持密切联系群众的自觉性,贴心地与人民群众交朋友,拉家常,多联系。一是距离要近。有些党员干部长期远离基层,实践经验缺乏,不了解农村实际,不了解群众在想什么,做什么,不知道怎么做群众工作;还有个别同志怕麻烦,怕吃苦,不想不愿做群众工作。这样势必会在群众面前划出一条线,划开一道沟,严重脱离群众。因此,党员干部做群众工作,首先要消除党群干群距离感,经常到老百姓家走走、问问,把老百姓的事情当作自己的事情,用自己的热心服务群众,用自己的真心亲近群众。二是语言要通。“入于泽而问牧童,入于水而问渔师”。群众工作就是与群众打交道的工作,做好群众工作就要学会和使用群众语言。但我们一些领导干部面对群众“无语”,群众问起来“失语”,缺乏与群众交流沟通的基本功。因此,领导干部要把自己当成一个普通的老百姓,要用喜闻乐见的群众语言与群众平等交流,用群众中涌现出来的先进人物教育和启发群众,以普通朋友的姿态和群众沟通,与群众推心置腹,坦诚相见,这样,才能熟悉群众心理,把握群众脉搏,才能得到群众的支持和信任。三是联系要勤。群众工作不是一时之功。常言道:“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要学会与群众沟通,经常联系,嘘寒问暖,用“真诚”换取群众的“真心”。要学会与群众拉家常,把群众当作交流的对象,建立一种良性的互动,用“真心”换取“真情”。要学会与群众相处,敞开心扉、虚心请教、实话实说,群众才愿意对你说真话、说心里话。如果官气十足、居高临下,那么群众自然敬而远之、三缄其口了。

三、心思要走进。“说一万句好话,不如办一件实事。”领导干部不仅要做到心“近”群众,更要做到心“进”群众。一是要真心解民忧。为民排忧需要群众工作前移。领导干部要变坐等“上访”为主动“下访”,要带着真心和真情下基层接访、带案下访、现场受访、座谈走访和基层巡访,通过大接访、大走访提前介入群众所忧所虑,及时疏解群众心结,排查调处矛盾纠纷。二是要真情解民难。为民解难需要真心诚意、满腔热情地给群众解决实际问题。对老弱病残、鳏寡孤独之类的弱势群体,要定期、定点、定向的“一对一”、“一对多”的联系帮扶,针对他们的实际困难制定帮扶规划,实施帮扶措施,践行帮扶承诺,构筑帮扶体系。对群众衣食住行等面临的实际困难,要想在群众反映的前面,做在群众上访的前头,真正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帮群众之所难。三是要真切帮民富。毛泽东同志曾指出:一切空话都是无用的,必须给人民群众以看得见的物质福利。我们党员干部要紧密联系实际,扎实做好调查研究,以客观和发展的眼光,从当地实际出发为群众谋发展、想路子、定规划、立产业;要积极向群众宣讲党的惠农政策,为想发展、要发展的群众提供资金、信息、技术支持,实实在在的帮助群众致富;要集思广益,协调联动,将困难和弱势群体的脱贫致富作为工作重点,让他们同享发展成果。唯有如此,领导干部才能在群众的心中树起丰碑,群众才会真心拥护和支持,我们党才能凝聚起人心和力量。

                         中共衡山县委常委、组织部长  谢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