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年为契机进一步抓好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担负着直接联系群众、宣传群众、组织群众、团结群众,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贯彻落实到基层的重要责任,是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战斗堡垒。胡锦涛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强调,坚持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建设,切实把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转化为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强大力量。《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若干意见》指出,必须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增强基层组织带领群众发展生产、共建和谐的能力。贵州省黔西县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紧密结合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和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以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为契机,以“一户一策”帮扶活动为载体,创造性地抓好“党建带三建”工作,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物质基础,进一步强化了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三种方式”聚人才
黔西县针对村干部后备力量不足、素质不高的问题,采取了选派、选拔、选聘等措施,从农村知识青年、退伍军人、外出务工返乡农民、农村致富带头人中培养选拔村级组织骨干力量,不断充实村“两委”班子队伍,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持。2006年,选派2005年考聘到县直和乡镇事业单位工作的109名大学本科、专科毕业生到任村党支部书记助理或村民委员会主任助理。大学生村官陈祖亚是2006年8月从县农机中心到永燊乡打底村挂任村主任助理,一年多来,他切实带领群众发展农村经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群众素质,使打底村面貌得到较大改观。带领群众修建通组连户公路12条10.4公里,基本实现组组通公路,带领群众走科技兴村之路,使全村农民每年粮食增产100公斤以上,发展了10余户种植、养殖示范大户和农村双培能手。2006年,黔西县便依托中央电大在县委党校开设了“农村行政管理”和“农业经济管理”两个专业,招收具有高中,中专以上学历的45岁以下的村干部、村后备干部以及农村实用人才共80名学员。2007年,又招收的60名学员参加畜牧兽医专科班学习。通过在岗培训,为农村培养一大批用得着、留得住、懂科学、有技能、会管理的专门人才和综合素质好、有培养发展潜力的村后备干部队伍。重新镇杨家湾村村干部肖玉松通过学习,在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建设“养羊试验田”,带动了周边10余户农户发展养殖产业,解决了40多名农村闲散劳动力就业。2006年公开选聘大学生40人进村(社区)工作,积极培养党政人才队伍,切实加强党政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领导作用。林泉镇高锦村,现任村民委员会主任助理的苗族共产党员扬国仁是村里的第一个大学生,毕业后应聘回村当了一名“大学生村官”,村民搞养殖遇到不懂的地方,经常找他请教。现在,他自己办起了一个养20头猪、100只蛋鸡的养殖场,并义务为村民提供养殖技术指导。在他的指导下,村里有1/2的农户办起了或大或小的养猪、养鸡场,全村商品猪、蛋鸡存栏分别达1500头、1.3万只。今年3月,他花近10万元钱,在村里新建了一座两层的楼房。一心一意带领村民致富奔小康。
“四有工程”打基础
近年来,黔西县采取措施扎实抓好支部活动有阵地、干部工作有报酬、组织运转有经费、提升素质有远教“四有工程”建设,切实增强了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创造力和战斗力,有力地推动了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黔西县针对部分村级组织活动场所面积过小,年久失修的问题,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加大村级组织活动场所的新建与改扩建的建设力度,基本上实现了村村有活动阵地的目标。2007年,黔西县通过采取有效措施,保质保量的完成了62个村级活动场所的改、扩建任务。为新建村级组织活动场所每村匹配办公桌、办公椅、电视机、文件柜等8000元办公用品,有效地改变了过去在村干部家里办公、公章随身带、会议流动开、党员活动没有阵地、村民开会没有场地、村民有事找村干部难等现象。为了调动村干部的积极性,黔西县从2007年起,每年划拨1000万元用于解决村级办公运转经费和提高村干部的报酬、养老补助、医疗补助等。通过推行村级事务目标管理责任制,村干部的报酬每年最高可达8000余元,最低只有2500多元,解决干多干少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的问题,形成有人主动争事、积极做事、大胆办事的工作格局。为增加村级集体经济收入,黔西县切实采取有效措施,抓好村级集体经济建设,各村通过盘活集体资产,合理开发利用各种资源,努力创办经济实体,发展多种经营,壮大经济积累,增强办事能力。城关镇牌庄村通过开办集体砂场,年收入达60多万元,能增加村集体收入20万元,夯实了为民办实事的经济基础。甘棠乡毕架村、林泉镇韦寨村、洪水乡解放村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大力发展旅游、饮食服务,修建停车场、招待所,增加集体经济收入。目前,全县有村级集体经济实体200多个,产生了较好的经济效益,解决了部分村级组织“无钱办事”的问题。同时,黔西县充分利用远程教育平台,分层次对乡(镇)干部、涉农部门干部、村两委班子和农村党员进行培训,实行远程教育中心播放户和流动光盘循环播放的新举措,把农村适用技术和致富信息“送”进了农家,有力地提高了干部、党员、群众的综合素质,培养了大批乡土人才、致富能手和各种特色经济领头人,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借助“96188服务热线”、“新农村综合服务网站”及农业信息服务保障系统专家组解答农村党员干部、农民参加远程教育后学以致用和有关生产生活中的需求及疑难问题 1670 个。雪凝灾害期间,黔西县及时刻录下发《农作物防寒抗冻和灾后恢复生产技术指导》、《南方地区畜禽防范低温雨雪冰冻灾害饲养技术》等系列专题片4000多张,就蔬菜、小麦、油菜等主要受害作物防寒抗冻措施,以及畜禽防范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和灾后重大动物疫情防控措施进行专题培训,据不完全统计,全县依托远程教育平台,挽回经济损失1120.71万元;增加种、养殖、产品加工业等方面的科技含量,促进农民增收4544.71万元。
“五大项目”促发展
2008年,是省委确定的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年,同时也是毕节试验区成立20周年。黔西县通过抓好“强化基础、提高素质、健全机制、示范带动、党内关怀”五大项目的实施,在统筹抓好基层党的建设经常性工作的同时,把改革创新的要求贯穿活动的全过程,为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保证。各级各部门党组织通过制定和建立“一规”(2008-2012年发展党员规划)、“六簿”(党员情况登记簿、流动党员管理簿、党员学习记录簿、党性分析记录簿、党员服务记录簿、党员意见建议簿)、“一栏”(党员践行先进性情况公示栏),对党员实行“161”台账管理,严格党员管理。采取了选派、选拔、选聘等措施,注重从农村知识青年、退伍军人、外出务工返乡农民、农村致富带头人中培养选拔村级组织骨干力量,不断充实村“两委”班子队伍。各级党组织通过举办专题培训班,加强对党员教育培训。通过选派机关年轻干部到村任(挂)职制度,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村干部”工程,确保了90%的村实现一村一名大学生村干部目标。结合 “五好”基层党组织的申报命名工作,黔西县出台了党的基层组织先进性建设工程考核评比办法,组建基层党建工作督查队伍,进一步加大指导督促、检查考核力度,切实把各乡镇、各部门党委(党组)抓基层党组织建设责任制落到实处。通过进一步完善党员设岗定责、按岗承诺、“321”结对帮扶等制度,不断丰富帮扶内容、创新帮扶形式、提高帮扶效果。围绕各级领导干部的各类工作联系点,在农村、企业、社区、学校等联系点中分类树立一批示范典型。深入实施以户为单位,依靠家庭中有劳动力、有发展思路、有技术特长的成员,发挥他们的潜力,为他们拟定发展思路,协调技术指导,筹措发展资金,找到市场销售前景的“家庭细胞致富工程”,通过抓项目的方式,形成每个家庭找到一条发展策略,掌握一门技术,得到一个项目支持,找到一个销售渠道,形成一户一策、一户一技能、一户一业、一户一目标的发展思路,为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保证。实施党建远程教育示范工程,达到“乡(镇)有示范带,村有示范试验基地,村民组有示范园,示范户有示范田”的目标。以信息服务为载体,实施城乡党组织“1+1”共建工程。机关和学校、企业采取“帮一户农户,教一门技术,赠一批光碟,引一个新品种,建一块示范田,发一条信息,拉一份订单”等措施,将远程教育融入党建“1+1”结对共建工程、“百企帮百村”等活动,丰富机关、学校、企业等领域党建工作内涵。制定了《黔西县村(街居委、社区)干部参加养老补助金统筹暂行办法》,把村(街居委、社区)干部纳入到《养老补助暂行办法》中,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各基层党组织对生活困难党员进行认真的摸底排查,建立生活困难党员台账,并对台账实行动态管理。
“党建带三建”出成果
工会、共青团、妇联是党领导下的群众组织,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国家政权的重要社会支柱。近年来,黔西县各级党组织以改革创新的精神狠抓党的建设,使全县各级党组织的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和反腐倡廉建设得到了全面加强,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历史性跨越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全县各级工青妇组织在党的领导下,按照“党建带动工青妇建设、工青妇建设服务党建”的思路,紧紧围绕全县工作大局,充分发挥各自特点和优势,团结动员各自联系和代表的群众,开展了许多富有特色、富有成效的工作和活动,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加强思想教育、倡导文明新风、维护群众权益、促进社会稳定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为推进试验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也作出了重要贡献。
实行党建“带三建”,根本在“建”,关键在“带”,在整体推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同时,切实履行好自己的政治责任,指导和帮助工会、共青团、妇联组织搞好组织建设,增强群团组织的自主能力,通过带好思想建设、组织建设、队伍建设、作风建设,改进基层组织的工作内容和活动方式,实现党组织建设的“双赢”,促进党建“带三建”工作整体水平的提高。按照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扩大覆盖面、增强凝聚力”的基本要求,坚持“哪里有职工,哪里就要建立工会组织”的原则,抓好县直部门、乡村两级组织的工会组建工作力度,把党建带工建工作纳入年度组织工作目标考核内容,使各级工会组织达到组织健全、制度完善、活动正常、作用明显、会员拥护的要求,把工会真正建设成为”职工之家”。2008年1月,黔西县总工会组织评选表彰了60名劳动模范。“我作为残疾人这个特殊群体的代表,获得表彰,感到很激动,……我们身边有许多生活困难的残疾朋友,我把这次获得的10000元奖金,现场捐赠给比我更需要关心和帮助的残疾人。”获得2007年度黔西县劳动模范称号的残疾人徐伟在发表获奖感言时深情的说。60名劳动模范中,一线的干部职工和专业技术人员21名、农民21名,占评选总数的70%。切实加强“党建带团建”的优良传统,把团组织建设同研究、同部署、同考核、同奖惩,同时增强共青团组织的自主能力。在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