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华:用心用情做信访
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稳得住心神,经得起考验……再褒奖的词语用在他身上都不算过分。每天,他兢兢业业地坚守在信访局服务窗口,微笑着面对每一位上访者,言谈间透着一种朴实、真诚甚至憨厚,使人自然而然产生一种信任感。他就是衡山县信访局干部谭华。
扑下身子务信访
2007年,谭华在省公务员考试中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取衡山县乡镇干部职位,从此与信访结下了不解之缘。这7年来,他无论是担任衡山县新桥镇信访办主任,还是被选调到县信访局,他都始终坚守在信访一线接待来访群众,始终情系信访群众,把群众的甘苦冷暖挂在心间,真心实意地为信访群众服务。
因为在乡镇工作扎实、肯干,善于做群众工作,2011年1月,组织上决定调他到县信访局工作。面对是留守乡镇争取提拔机会还是服从安排选择“机关第一难、天下第一烦”的信访工作,谭华毅然而然地选择了后者,来到了县信访局。对于别人的不理解,他嘿嘿一笑说,没有哪个岗位像信访工作一样,能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普通百姓,能够把党和政府的温暖直接送到群众心中。
信访局工作量很大,人们常说信访工作有三苦:辛苦、艰苦加清苦。县信访局除了几位班子成员,真正意义上的“干事”就只他一人。由于人手少,他每天要面对不断来上访的群众、处理一大堆的来信和接听数个反映问题的电话。面对繁重的工作,他扑下身子开始了埋头苦干的漫长历程。登记分流、文件分发、来信转办、政策解释、起草报告、环境卫生……各项工作,他都需要顾及,工作中他逐渐成长为信访工作的行家里手。
设身处地为群众
信访部门就是最直接联系群众、最直接倾听群众意见、最直接为群众排忧解难的部门,是真正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需的部门。日常工作中,谭华始终坚持“五个一”工作方法,即在接待上访群众中始终保持一张笑脸相迎,一把椅子让座,一杯开水解渴,一腔热心释疑,一声走好相送。对于群众的合理诉求,他会立即联系相关部门予以解决;对于群众的无理要求,他不烦不燥,耐心讲政策,讲道理;碰上情绪激动讲气话的人,他“逆来顺受”,耐心劝导,甘当上访群众的“出气筒”,使不少上访群众暴跳如雷而来,心平气和而归。
每次面对群众的过激行为,他和局里接访人员总是站在最前面,一面向群众做工作,一面阻止其不理性行为;面对缠访的群众,他每次都能耐心接待,反复劝导;面对群众反映强烈的集体访,他从不回避任何矛盾,总是积极地参与、配合处置,好多次都与同志们一道,一熬就是一个通宵。
多年做信访工作让谭华体会到,工作中既要讲原则、懂政策、明法理,更要讲感情,要设身处地为群众着想,把群众的事当作自己的事来处理,才能把工作做好。今年7月,该县岭坡乡五保户赵俊英又来信了。他反映女儿赵星莹治疗精神病期间又患上严重的妇科病,要求到县城住院治疗。在之前的办信中,谭华通过多方协调,已帮助赵星莹免费进入市二精神病医院治疗,岭坡乡政府、县民政、县残联等部门对老赵家的帮助累计达到16000余元。接信以后,谭华第一时间将材料转呈县委主要领导。根据领导指示又联系民政、卫生等部门,协商对其给予帮扶。经过多次衔接,老赵家的困难再次得到了较好的处理。事后,赵俊英提了一篮鸡蛋到谭华的办公室表达谢意,谭华婉言谢绝道:“为你们办点事,是我份内的事!”谭华就是这样,用他那颗正直、热忱的心不断地为群众化解了一个又一个的难题,使社会更加和谐、安定和团结。
“小窗口”实现大作为
信访工作,一直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窗口”和“桥梁”,是政府为普通百姓排忧解难的地方和途径。对于从事的工作,谭华有着自己的理解:信访工作者,不仅是群众的娘家人,也是政府的代言人,维护群众利益要尽心尽力,维护法律法规权威要一丝不苟,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好桥梁纽带作用。
“为人朴实,工作踏实”,这是同事对他的评价。然而,就是这个身材瘦小、带着几分拘谨的小伙子,在3年时间内接待来访群众2000多人次,接待集体上访100多批次,办理来信432件,登记分流8600余次,登门走访达100多家单位或家庭,让37件信访“老大难”问题最终尘埃落定。3年来,他通过第一时间搜集信访信息,第一时间预报信访动态,向县委、县政府报送重大信访事项近200件,做到了问题症结能找准,处理预案做在前。同时,他总结的《五措并举化积案,综合施策显成效》等20多篇综合调研文章先后在《湖南信访》等刊物上发表。
一份耕耘一份汗水。谭华就是这样数年如一日地“钉”在信访窗口上,不计名,不计利,不攀比,干得热火朝天、义无反顾。他用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作风和那颗充满着“大爱”的心,在平凡的信访岗位上,追逐着人生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