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钱照样办事情”的好书记
“没钱照样办事情”是他的口头禅,正是凭着这种敢于直面困难的勇气,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他干成了很多在别人看来不可能的事。他就是衡山县贯塘乡朝阳村党支部书记周海泉。
勇当致富领头羊
今年53岁的周海泉是一名有着33年党龄的普通共产党员,也是一位在村党支部书记岗位上奋斗了6年的村干部。他始终认为在为群众办实事上,不能轻易承诺,而一旦作出了承诺,就一定要实现。
朝阳村地处贯塘乡西北一隅,自然资源贫乏,如何带领村民过上富裕的日子,是周海泉一直挂心的事。朝阳村的土壤属沙质粘土,湿润、肥沃,经论证非常适合种植药用经济作物金银花。于是,他决定发展金银花产业,牵头成立了衡山县贯塘金银花合作社,摸索出金银花合股产销的新途径。合作社开发村里闲置的荒山空地,先后投资100多万元用于推山、苗木购买、种植、租地等。同时,聘请村里剩余劳力、留守老人与妇女来采摘、种植,让他们在家门口就可以挣钱。这样不仅有效解决了村里劳动力富余的问题,又改变了村民农闲时节赌钱打牌的不良习气,增加了村民的收入。合作社从2011年成立至今,种植规模已达到200多亩,年产值40余万元,为村民带来直接经济收益15万元。村民说:“周书记带领我们致富,为我们办了许多实事,我们支持这样的干部多干几年。”
全力以赴伏旱魔
2013年,我县遭遇百年一遇的特大旱灾。朝阳村本就地处灌溉尾水区,抗旱形势尤为严峻。为响应县委、县政府“抗大旱、抗长旱”的号召,自旱情发生后,周海泉就开始对村里的每一处水源进行摸底,详细记录每一亩水田的生长情况。在对全村的抗旱形势有了初步了解后,7月28日下午,他召集60余名村民代表召开抗旱工作会,部署抗旱自救工作。会上很多村民对筹资购买抗旱设备不理解、不支持,会议一直持续到深夜十二点,经他耐心细致的反复做工作,最终使村民们达成共识,自筹资金2万元,并争取乡党委、政府的支持,投入3万余元购买了电排等抗旱设备。为了能够早日缓解严峻的旱情,周海泉顾不上休息,带领着20多个青壮劳力日夜赶工,用挖机一个星期就挖通了六百米的抗旱U型渠,铺设了半边涵,用电排从上游汲水至朝阳村,有效缓解了该村用水紧张的问题,确保了农作物稳产高产。在“冬修”期间,周海泉未雨绸缪,组织村民新挖了一口水塘,并将朝阳村的塘坝进行加固,修整河流闸门1座,清挖渠道500米。
修路架桥解民难
周书记是一个实诚人,你问他做了些什么,他总是会说没什么,但是只要你问及关于朝阳村的种种,他却能和你说上好一阵。6年来,周海泉始终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任劳任怨,做了不少好事、实事。在该村基础设施投入方面,面对无钱无项目的困窘,他总是用“没钱照样办事情”来激励自己和身边的人,想方设法解决难题。
朝阳村地理位置偏僻,交通十分不便,为解决村民行路难问题,周海泉决心带领全村群众修好通村公路。他多次跑部门争项目、争资金,入农户,做思想工作,组织召开村民代表、党员代表会议,研究和讨论村组道路硬化问题,并带头筹措资金,经过多方努力,共筹资30余万元修通村组公路1500米,让朝阳村新屋组户户通公路。朝阳村有两个组以前是泥巴路,路人出行常常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2013年,他和村干部自筹资金3万余元,组织村民将3公里长村组公路铺上了沙石,有效改善了路况。同时,他带领村民在本村与白果镇交界处架设起一座桥梁,结束了村民去白果镇赶集要绕路走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