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思录》读后感——学会抱住更要懂得放下
在一本书上看到这样一则故事:一天,一个老和尚和一个小和尚下山化缘,归来途中经过一条小河,在河边他们遇到了一位漂亮女子,想必这位女子害怕过河一直在河边徘徊,老和尚二话不说走过去背着女子渡过河。一路上,小和尚一直不解,回到山上,就问:“师父,你不是常告诫我们出家人切忌贪念女色,今天你怎么能…….。”听罢,老和尚笑着说:“我早就放下了,难道你还没有放下吗?”小和尚听了,恍然大悟。
小故事折射出大道理,这个故事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心是生命之源,亦是万念之源。因为《沉思录》,让我认识了马可.奥勒留。他,一个幼年丧父历经重重磨难,后来却登上了罗马帝位;他,处于战乱不断、灾难频繁、内忧外患的年代,却在位近二十年;他,不仅成为了一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更成为了一名伟大的哲学家(斯多葛派哲学的著名代表)。他所展现出来的人格魅力,让我钦佩不已;但在他的哲学著作《沉思录》中所折射出来的思想和观点,更是让我深深着迷,受益匪浅。斯多葛派哲人追求的生活是一种摆脱了激情和欲望、冷静而达观的生活,他们把一切对他们发生的事情都不看成是恶,认为痛苦和不安仅仅是来自内心的意见,而这是可以由心灵加以消除的。他们恬淡、自足,一方面坚持自己的劳作,把这些工作看做是自己的应分;另一方面又退隐心灵,保持自己精神世界的宁静一隅。而在当今这个物欲横流、利欲熏心,充满欲望和诱惑的年代,又有几人不浮躁?又有几人知淡然?又有几人能知足?细读《沉思录》,就像夏日清风,让我心情倍感舒畅,又如一剂良药,让我茅塞顿开,顿时醒悟,就像灵魂得到一次重新洗礼。
国学大师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王国维精妙地以三句词道破了人生之路:起初的迷惘、继而的执著和最终的顿悟。佛家也认为,快乐的人生要经历三种境界,佛家将其诠释为: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与王国维的人生三境界有异曲同工之妙。
细细回味所走过的路,也确实如此。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遇心烦之事,情绪波动起伏不定。或找朋友聊天、或打一场篮球、或爬到山顶大喊几声、或望着平静如镜的水面平息内心的躁动、抑或是忘我工作,如是种种,都是排忧释压的方式,然而,再读《沉思录》,让心情豁然开朗起来,也让我渐渐明白,凡事应处之泰然,得意之时淡然,失意之时坦然。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人非圣贤,又孰能无过?人生道路上难免有阻碍、有困惑、有矛盾、有迷惘,甚至还会迷失方向,执著无过,要学会抱住,但更要懂得放下。尚且,我们还不能悟透世间的玄机,但必须要深深明白了一个道理——心是生命之源,亦是万念之源。这就需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保持平和的心态,心有宁静方能看透万事乾坤,真所谓:一花看尽世界,一叶知尽菩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