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干部选任要有“品质”意识
年轻干部是党和国家事业的生力军、后备力量,承载着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希望与未来。近来,一些地方在选拔任用年轻干部方面屡传争议,什么“最年轻镇长”、“最年轻市长”、“最年轻县长”,又是什么43岁正部级、28岁厅官、29岁县长、25岁镇长,等等,都引起公众的猜测质疑声浪汹涌,甚至网友还戏称某些年轻干部提拔的速度是“坐飞机”、“坐导弹”、“坐火箭”、“坐飞船”……年轻干部选拔任用在遭受舆论“围观”的同时又“一边倒”的遭受舆论“围剿”,这给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质量和公信度带来许多负面影响。笔者认为越级提拔、破格提拔等名词之所以成为年轻干部选任的舆论焦点,是因为公众关心的不是“速度”,而是质疑这些“超常”提拔官员的“质量”,质疑他们能否担负起党和国家赋予其职务和身份的重任。
众所周知,产品质量对于企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否则企业就会寸步难行、功亏一篑。同样,干部“质量”如何,关系重大,意义深远。当各种“盘点史上最年轻官员”、“细数最年轻女官员”等“吐槽声”甚嚣尘上时,各地官方的正式回应不外乎是“选拔公正透明,符合破格提拔条件”。如果真如官方所言“选拔公正透明”,那么这些“最年轻官员”有没有经过“品检”就“破格提拔”了呢?
其实,干部年轻化并不是坏事,老中青结合的班子在知识、经验、心理、体能等各方面可以形成合理的互补,既利于班子整体战斗力的发挥,也利于干部队伍的团结和谐。但选任年轻干部如果只是为迎合年龄、性别、党派、学历等结构方面就来个“箩里挑瓜”,又或者是以刷新“最年轻”的方式来诠释干部选任要“思想解放”,最终只会是“提拔一个,凉了一拨”。
如果真能将年轻干部中的优秀分子遴选出来,相信干部和群众都不会不服气、不满意。那么年轻干部“谁优谁劣”如何评判,这不是由长官意志决定的,也不是由组织意图决定的,让他们接受实践和群众的检验就是最好的方法。那些在艰苦地区、复杂环境、关键岗位上摸爬摔打依然信仰坚定、能力优秀、实绩突出的优秀人才,那些以服务群众为宗旨、以维护实现群众利益为己任的年轻干部,群众一定会亮“高分”。“以质取胜才是王道”,唯有那些在实践和群众中通过思想关、能力关、实绩关的优秀年轻干部才可以享有“破格提拔”殊荣。
品质就是生命。各级党委选拔任用年轻干部,一定要有“品质”意识,把好干部“品检”关,才能建设一支党性强、业务精、群众满意、堪当历史重任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反之,放弃对年轻干部“品质”的专注,党的事业将会“输了人气”、“砸了口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