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能力为纲,以实践为台
去年以来,衡山县根据省市统一安排和部署,安排了8名大学生村官到村任职。为了帮助他们更快适应基层新岗位新环境,不断提高农村工作经验和能力,我县积极探索培养管理的新手段、新方法,通过在学中干,在干中学,在实践中走出了一条培养、管理和使用大学生村官的新途径。
一、坚持先学后干,在转变角色中夯实深入农村的基本功底
农村基层情况复杂、繁琐细微、处理难度大,这对于刚踏出校门的大学生村官来说一时很难适应,为此,我们坚持先学后干,通过见面会、座谈会、岗前培训等形式,使大学生村官先熟悉农村,了解农村,逐步转变自身角色,并在转变中提升能力。一是学政策。通过开办岗前培训班,邀请专家学者对大学生进行政治理论的集中培训,使大学生进一步深入了解国家对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便于今后工作的开展。同时,还将国家关于大学生村官的相关政策与他们讲解,通过对政策的把握,使他们更加清楚的认识自己,给自己定好位。二是学方法。邀请一些经验丰富的农村工作者为大学生村官讲课,学习一些农村工作的典型案列,传授一些实用的农村工作方法,使他们进一步加深对农村工作的认识,掌握农村工作方式方法,帮助他们较快地完成角色的转换。三是学风俗。通过召开见面会、座谈会,邀请所在村村支书、部分乡镇选调生进行面对面交流,通过与他们的沟通,了解当地的风俗习惯、熟悉当地的语言,正确把握农村的经济、政治形势,锻炼他们与当地百姓的沟通能力。
二、坚持边学边干,在适应环境中提高扎根农村的基本能力
大学生有学识、有见地,工作有激情,但缺少相关的工作经验,加上水土不服、专业不对口等各种因素,部分大学生村官很难充分发挥出自身的优势和特点。为此,我们坚持边学边干,不断开拓创新。一是以会代训。要求大学生村官每月列席参加村支两委会议和所在乡镇的工作讲评会,通过列席会议、参与讨论,学习观摩基层干部的工作方法,交流工作心得。二是定期培训。将大学生村官培训纳入全县干部教育培训总体规划,每年对大学生村官轮训一次,主要宣讲国家的惠农涉农政策,集中解决村务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提高其落实政策的能力和开展群众工作的方法。同时,根据大学生村官的知识结构、专业技能与农村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组织专题学习。去年以来,我们先后开展了计划生育、国土、新农村建设等4个专题的学习。三是服务引导。在处理和帮助大学生村官办理各项工作的时候,打破“一手包办”格局,坚持让大学生村官参与到自己的工资账户、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以及人事档案、组织关系转接等手续办理中来,鼓励大学生村官自力更生,学会照顾自己生活,学会做饭、洗衣等日常事务,在自我生存中体会农村、农民生活。
三、坚持边带边干,在农村实践中锤炼服务农村的发展后劲
大学生村官直接从学校步入农村,其激情、经验、经历等都需要积极引导和扶持。为此,我们坚持边带边干,促使大学生村官在工作实践中不断成长。一是多岗锻炼。在岗位安排时,我们从锻炼大学生工作能力出发,通过实行“一人双岗”、“一人多职”等形式,在完成本职工作同时,还兼任了村维稳调解员、远教管理员、农业普查员、村团支部书记等职务,通过在不同岗位上的锻炼,不断积累农村工作经验,多层面地与群众接触,最大限度地服务农村与农民。二是搭好平台。把大学生村官有针对性地安排到交通便利、办公条件和工作基础相对较好的新农村建设示范村,为其顺利开展工作提供较为优越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同时,因人、因时、因事制宜,根据每名大学生村官自身特点,大胆让他们接手一些突发性、事务性工作。去年,为了迎接全省新农村建设现场会的召开,福田铺乡白云、中塘两村的两名大学生村官积极参加现场会准备工作,在资料准备、信息采集、群众文化活动组织等工作中,他们都表现出了较高个人素质,较好地完成党委政府交付的工作任务,得到了党委政府和当地群众的认可和肯定。三是加强指导。为促使大学生村官在工作中早日成长成熟,县委组织部建立了“3+1”帮扶机制,即一名县级领导、一名乡镇党委书记和一名村支部书记共同帮扶一名大学生村官。通过与他们进行“一对一”的结对,使大学生村官能尽快掌握农村工作要领、基本方式、方法,全面掌握本村的村情民意,引导大学生村官培养起健康的人生观和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任劳任怨的工作态度,诚心诚意为民办实事的工作精神。